3月25日清晨,一辆载着树德中学国际部志愿者的巴士缓缓驶离成都市区,穿过初春的田野和错落的城镇,最终停在了金堂特殊教育学校的门口。
阳光斜斜地洒在教学楼的走廊上,15名树德国际部学生志愿者带着满满两袋的手工材料和满心的期待,即将开启一场名为“心手相连,共绘彩虹”的特别旅程。
为什么是金堂特殊教育学校
金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4年,现有在校生130余人,他们大多数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听觉或发育障碍的特殊需求儿童,但他们同样渴望表达、交流和被看见。
活动伊始,金堂特校校长邹红英与树德国际部志愿者们进行了一次真挚的交流。对话中,她感慨道:“这些孩子的确特殊,但他们的世界很单纯,没有攻击性。
他们其实特别不容易,为了学会我们看来最简单的技能,他们要付出比普通孩子多十倍、百倍的努力,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正是这份对特殊儿童深刻的理解与尊重,激发了树德国际部志愿者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他们不是以"帮助者"的身份而来,而是希望成为与孩子们平等交流的"伙伴"。正如活动指导教师Jeffrey所说:“真正的共情不是怜悯,而是保持好奇的倾听,有效的帮助不是自我满足,而是尊重接收者的主体性。”
在这里,志愿者们将面对的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成长的深刻对话。每一个特殊的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这正是树德国际部志愿者选择走进金堂特校的初衷——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为特殊儿童带去欢笑,也为普通青少年打开认知世界的不同角度。
公益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双向成长
在正式活动拉开帷幕之前,树德国际部学生志愿者们经历了紧张的筹备阶段。他们通过查阅资料、组织培训等初步了解了特殊儿童的沟通特点和行为需求,并认真学习了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交流、如何借助肢体动作传递信息、甚至如何接受“被拒绝”,这些体验比任何课堂说教都更能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最适合的互动体验,志愿者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分层活动。他们根据特校提供的学生情况将活动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沟通能力较好的孩子设计了黏土创意和粘毛球活动,为中度、重度障碍儿童准备了简单的彩纸粘贴画。
这份用心在活动当天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当志愿者们走进活动室时,他们不再是手足无措的"外来者",而是带着温暖笑容的"大朋友"。孩子们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份真诚,活动室里的气氛很快热络起来。
手工环节,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小手灵活地揉捏着彩色黏土,志愿者们则在一旁耐心示范,时而用笔墨与他们交流、引导,在共同努力下,一件件充满创意和童趣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志愿者们还走进了孩子们的班级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互动,他们耐心地学习着手语,试图跨越语言的障碍与他们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在操场上,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奔跑、欢笑,共同享受着运动的快乐。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却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友谊和希望的种子。
志愿者们学习手语
志愿者与金堂特校学生一起进行体育锻炼
在金堂特校教师陈老师看来,这样的活动既能发挥孩子们的特长,更是他们融入社会、建立自信心的宝贵机会。志愿者们也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感动——那些真诚的笑容、小小的进步、无声的交流,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公益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在真诚互动中实现的双向成长。
教育的另一种维度
教育最美的样子,是让每个生命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这场特殊的志愿活动,正是树德国际部"全人教育"理念最生动的实践。
活动结束后,高一13班的蔡汶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和小伙伴们分享道:“最让我感动的是,跑操结束时有一个小妹妹突然跑来轻轻抱住我,小声地说‘谢谢你们’。那一刻,我心生暖意,想起泰戈尔的诗句‘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些孩子面对坎坷依然笑容真挚。其实,他们和我们并无不同,每颗心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志愿者与金堂特校学生一起进行体育锻炼
活动指导教师Jeffrey说:“这场看似寻常的陪伴之旅,实则是构建生命教育的立体课堂。当我们的学生放下‘志愿者’的身份标签,真正以伙伴的姿态融入特校孩子的世界时,他们获得的是对生命多样性的敬畏与谦卑。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爱心的滋长,更是一个个健全人格的雏形,这种能看见他人困境、愿参与社会改善、懂敬畏生命差异的素养,才是教育真正要培育的根基。”
志愿者与金堂特校学生在纸上对话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这些年,树德国际部的学子们一直行走在公益的道路上。他们为华西医院的白血病患儿送去真挚的祝福;他们走进雅安张沟小学,实现孩子们的新年愿望;他们深入简阳红坝村,为贫困户们精心布置新家;他们心系流浪小动物,捐赠过冬物品;他们还积极投身乡村支教,开展农产品公益直播售卖......
这些年轻志愿者们在活动中展现的品质——不求回报的付出、跨越差异的理解,持之以恒的毅力、勇于担当的精神,恰恰勾勒出社会最需要的青年画像。当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气候:在这里,强者懂得弯腰,智者愿意倾听,每个人都能够既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又能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连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层——培养既能仰望星空,昂首追梦,又懂得以温柔目光注视世界的时代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