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高冷女神校”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往年录取率仅有6.5%左右。尽管如此,来自成外A-Level课程的Peter Mao仍凭借自身的卓越学术表现和独特见解,成功获得该校青睐。斩获LSE王牌专业——哲学与经济学专业录取(2025QS哲学学科排名TOP2)!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句话不仅是Peter对自我认知的深刻领悟,更是对高中三年成长的总结。从初中小学的懵懂,到高中逐渐明晰的自我探索,每一步都铸就了今天的Peter。LSE的录取,正是对这段旅程的最好肯定。
01、人生最好的选择,是发展“舒适区”
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深造之路,亦是如此。起初,Peter认为哲学能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随着对哲学的深入了解,他开始意识到哲学不单是抽象的思考,它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思想运动的角色,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初三时,想要为社会做出一些改变的Peter,决定将哲学作为自己未来深耕的专业方向。
在了解到国内哲学教育的现状后,Peter决定将目光投向国际学府,希望找到更加契合他哲学探索和兴趣的环境。几经筛选后,成外A-Level课程成为了Peter追随自己梦想的第一步。也是在这里,Peter第一次接触到了经济学。他被经济学的逻辑性和实用价值所吸引,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和经济的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运用哲学的思考方式,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因而,他决定将哲学与经济学并重,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02、时刻准备着尝试,无所谓失败
对于Peter来说,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和机遇,都是成长的催化剂。面对计算量颇大和复杂题型的高数考试,Peter总是保持着冷静和耐心。在不断的学习中,他不仅掌握的了学科知识,更提升了自己灵活应对问题的能力。
Peter从不畏惧失败,因为他相信,每一次尝试都为未来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面对高难度的Marshall Society Essay Competition(马歇尔学会经济论文学术活动)时,虽然并没能取得名次,但他却在过程中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能力,更是对哲学与经济学有了愈发深刻的理解,对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与规划。Marshall的经历让他明白,学术探索远比奖项本身更有价值。这种深度思考,最终为他的申请文书锦上添花,帮助他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03、不做二手的别人,只做真实的自己
提及因何而收获了伦敦政经的青睐时,Peter表示:“我始终坚持自我,真诚的表达自己对于学术的探索和理解。只有忠于自己,才能走得更远。”哲学语境及语义要求,加之需要用英语进行表述,大大增加了文书撰写的难度。但Peter一直坚持杜绝任何形式的模板化表达,力求每一句话都真实反映自己的思考与成长。在修改的过程中,Peter也不断地打磨文本,希望每次修改都能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文书中,Peter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观察,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逐步将哲学思维融入经济学分析,并进行自己的真实思考。不仅展示了其扎实的学术基础,更体现了对学科交叉应用的深刻理解。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兼具深度与广度,正是LSE所追求的学术精神。正因如此,Peter最终赢得了伦敦政经的认可。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追梦者,勇敢做自己,坚定前行。
04、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思考
每一次思考的沉淀,每一次行动的坚持,都是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诠释。文书能否打动招生官,综合素养是否契合,这些都是未知数,但Peter始终尽力尝试。“有时候要摒弃一些没有生产力的思考。”只有在行动中的思考才是最有意义的,它能让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方向。
目前,已经达成伦敦政经录取成绩要求的Peter正积极准备大一课程,提升绩点,为申请牛津研究生奠定基础。他坚信,只有在学术上不断精进,才能更接近心中那座迷人城市的梦想。同时,他也期待在LSE的优质师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领域。
【后记】
LSE录取的背后,是Peter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与不懈追求,也是亦师亦友的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无私支持。是老师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指导,更在精神上给予他鼓励,帮助他克服重重困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未来的路虽长,但信念如磐,定能乘风破浪,抵达理想的彼岸。LSE的殿堂,将成为他新起点,继续书写人生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