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IB中文A的paper 2,很多同学叫苦不迭……
paper 2是IB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更是失分率最高的地方,其精髓就在于“比较论文”的把控,你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都会直接影响最终得分。
也就是说,paper 2考察的就是如何理解和分析题干、如何在素材库选取最合适的作品、如何清晰且高效地搭建论文结构、阐述论点。
那么本期的IB中文小课堂,ss老师就结合机构IB中文阅卷官老师总结的思路和技巧,带同学们深度剖析:IB中文Paper 2的高分论文是如何诞生的!
1、审题把握关键词/ Paper 2
比较论文
审题是达到高分的基础,如果不慎偏题,那么再华丽的辞藻、再严谨的架构,也都是白费工夫。
我们先来看近两次大考的真题。
May 24 真题
从下列各类问题中任选一题来回答。答案必须对所学过的至少两部作品加以比较对照。
1.在你学过的两部作品中,社会里的变化是如何呈现的,效果如何?
2.以你学过的两部作品为例,讨论反讽的重要性及其效果。
3.以你学过的两部作品为例,讨论作家声音在意义生成方面的重要性。
4.以你学过的两部作品为例,讨论作者是如何表现代际间的冲突的。
Nov 24 真题
从下列各类问题中任选一题来回答。答案必须对所学过的至少两部作品加以比较对照。
1.请以所学过的至少两部作品为例,分析作品如何表现人物所处的时代。
2.请以所学过的至少两部作品为例,分析作品如何表现对幸福的追求。
3.请以所学过的至少两部作品为例,分析作品如何制造有效且令人难忘的高潮。
4.请以所学过的至少两部作品为例,分析作品如何表达对社会的批评。
除了可供选择的四道论题外,看不到任何多余的阅读材料,那我们该如何审题呢?
我们以五月大考的第一题“在你学过的两部作品中,社会里的变化是如何呈现的,效果如何?”为例。
STEP 1:寻找关键词
去年五月大考,大部分同学阅读完四道论题后,为了稳妥发挥,都选择了第一题来回答,毕竟大家私下练习最多的,就是作品的社会背景如何作用于主旨的表达。
但如果仅仅看到这一点,就属于是审题不够细致,没有抓住得分关键词,这样是很难写出彩的。
那么请大家仔细回看题干:除了“社会里的变化”外,其实我们还需要抓住“如何呈现”、“效果如何”这八个字,这样一来,一道论题就可以分解成清晰的分论点了。
STEP 2:根据关键词找分论点
抓住关键词后,我们就需要正确理解关键词,然后衍生出逻辑清晰的分论点。
很多同学选择的素材是现当代短篇小说: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和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分论点如下:
①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在表现社会动荡时期,个人身份认同正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②两部作品都展现了社会动荡下,人物的渺小与无奈。
大家发现问题了没有?
如果仅仅抓住“社会变化”这一个关键词,虽然可以找到正确的分论点,但是比较论文的核心灵魂:比较对照思维,却没有体现出来!
所谓比较论文,既要抓住两篇素材的相同点,又要发掘出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才能拿到高分。而我们题干中的关键词“如何呈现”、“效果如何”,就可以帮助大家发掘素材中的不同点。
那么能拿到高分的分论点是怎样的呢?
①两部作品的都展现了社会动荡下,人物的渺小与无奈;不同的是:《呐喊·彷徨》通过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来表现主旨;《台北人》则通过命运的无常和宿命主旨。
——阐述了“如何呈现”
②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在表现社会动荡时期,个人身份认同正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但两部作品的创作风格与手法不同:《呐喊·彷徨》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而《台北人》具有象征主义色彩。
——阐述了“效果如何”
2、比较论文结构/ Paper 2
比较论文
我们先给大家看一个比较论文的写作结构,据说这也是IB阅卷官老师们最常看到的版本:
开头段(明确选题与论述方向)
主体段
第二段:分析文本1
第三段:分析文本2
第四段:对文本1、文本2进行对比
结尾段(简单总结并点题)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还怪眼熟的!
这种写作结构非常清晰简单,也兼顾到了两篇文本的异同分析,好像确实没啥大问题。
但这种结构往往只能拿一个基准分,很难达到大家的期望值!因为两个文本是分开写的,板块清晰,但是分析也很独立,在具体层面和深度上不太容易能写得很好。
机构老师推荐的写作结构长啥样?
开头段(明确选题与论述方向)
主体段
论点1:
文本1分析(分论点1+引用文本并分析+观点总结,呼应论点1)
文本2分析(分论点2+引用文本并分析+观点总结,呼应论点1)
论点2:
文本1分析(分论点1+引用文本并分析+观点总结,呼应论点2)
文本2分析(分论点2+引用文本并分析+观点总结,呼应论点2)
论点3:
文本1分析(分论点1+引用文本并分析+观点总结,呼应论点3)
文本2分析(分论点2+引用文本并分析+观点总结,呼应论点3)
**每个分论点自然段都至少出现3次引导题中的关键词,不断扣题。
结尾段(观点总结+两篇素材的比较总结+深化主旨)
IB阅卷官老师:抓住三大写作要点
• 多角度找论点,可以“抓大放小”
一篇满分的比较论文,论点不仅要满足最基础的素材适配度,还要尽量保证各个论点之间相差越大越好。
另外还有一个小诀窍,就是论点的手法要抓大,大手法之下可以包含着小手法,比如说在人物塑造(大手法)方面,可以在论述段落中阐述作者运用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等(小手法)。
• 选择能体现主旨的论据
在挑选论据的时候,要去考虑你的论据是不是可以体现文章的主旨,而且尽量选择能够多方向使用的论据,例如既属于人物塑造方面,同时又运用了反讽、象征等手法,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时间。
• 比较论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比较论文的比较对照思维必须贯穿始终,每个论点都要做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大家可以从手法、主题、写作意图这三个角度进行对比论述。例如都批判了上级阶层,但一个使用的是反讽的手法,另一个使用的是象征的手法(写作目的相同,写作手法有异)。
p2难点:考察文学分析的全部能力
很多小伙伴了解了P2写作结构,但是自己进行比较分析时,依旧存在文段上下逻辑不清晰、引文引用和手法的分析不足等问题。
这是因为paper 2考察了文学分析的所有能力,包括文本细读、引证论证、比较和对照、局部和整部的平衡等等,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不仅需要多看多读多反思,还需要拿起手中的笔多加练习!
机构•IB中文课堂笔记
3、积累素材库/ Paper 2
比较论文
有很多小同学总是临场发挥困难,平时练习往往能拿个高分,但一到考场上,大脑就宕机了,很难快速想到有层次、有深度的两个作品,相互搭配来阐述论点。
这个问题虽然没有“特效药”,只能靠大量的积累,但是机构的老师可以给大家一些【素材库积累小妙招】,帮助大家事半功倍地提升文学素养!
STEP 1:归类整理素材
大家可以尝试着按照手法分类,列一张表格,把平时精读过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出惯用手法的论据和论点,例如环境描写、象征、反讽、人物塑造、时间、空间、次要人物、矛盾冲突等等。
STEP 2:找准课外拓展方向
课外拓展的过程中,需要对社会、家庭、阶级、种族、族裔、民族、宗教、性别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及它们影响个人和社会的方式。
也可以关注有关移民、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各种问题,探索政府和机关的运作和结构的各种方式。
还可以调研权力的等级制、财富和资源的分配、正义和法律的局限性、平等与不平等现象、人权、和平与冲突等等问题。
当然,无论你专注于哪些方面,都需要学会批判性阅读文本,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形成自己的逻辑与观点。记住,我们不仅可以审美,也可以审丑。
4、分析范文/ Paper 2
比较论文
STEP 1:
精读真题范文
在练习和提升的初期,大家可能还没有形成熟练且完善的行文思路,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精读满分、高分范文+模仿规范结构进行写作练习,来完成初步的提升。
我们机构的IB中文课堂,会给大家逐字逐句地剖析历年真题的满分范文,把文章结构的组织、论点和论据是否匹配等问题掰开揉碎给大家分析。
我们只有先看到满分的案例是什么样子,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改变和提高。
IB中文卡在5分、6分的同学不要再苦苦挣扎啦,赶快私信我们看一看p2论文的高分结构和思路吧~
STEP 2:
IB阅卷官带你提升!
机构的教师均是经验丰富的IB阅卷官,针对IB学生群体的切实问题,量身打造提升方案!
我们的亮点是:
①分析历年真题的关键词,掌握审题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②深度剖析文本材料,切合题目关键词;
③对比两部作品同与异,真正做到多样化的比较分析;
④教你如何保证分论点之间的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STEP 3:
帮你铸造“素材百宝箱”
我们的中文阅卷官老师可不仅仅是带着大家回顾真题哦,平时我们还会定期给大家整理和分享超多经典好用的素材,涵盖各种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直接解决IB中文全部paper和IO问题!
另外,我们的班主任和课程顾问老师也会不定期发送小惊喜,给大家分享中文老师最新总结的写作技巧、阅读分析结构和文学素养小知识,千万不要错过啦!
机构中文系列课程
机构有经验丰富的IB中文阅卷官导师,提供1v1/1v2/小班制教学,针对每个同学的情况设计课程,更有个性化板书笔记、课程反馈、课后答疑、全程督学,提供补充资料及独家练习题哦!
MYP阶段阅读书单
机构•IB中文阅卷官老师整理
DP阶段阅读书单(MYP可提前阅读)
每节课后提供真题和练习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