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心理课程社会文化分析(Sociocultural approach)笔记

众所周知,选了IB心理的同学在每次final前都会痛不欲生Paper1paper2SAQERQ…… 到了IB大考更是面对几十上百个studies无从下手背了这个忘了那个

从现在起,别再拖延了!今天学姐就为大家整理了IB心理最常考的理论和最经典的研究每天多看一眼,心理考试就不用愁啦! 本套IB心理笔记共覆盖三个板块:

社会文化分析 Sociocultural approach

物分析 Biological approach

认知分析 Cognitive approach

今天的推文涵盖了6个关于社会文化分析的重要考点后续推文将持续更新感兴趣的同学请持续关注!

1、社会认同理论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 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一个人既有个人自我an individual self),也有社会自我a social self)。人们的自尊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

Tajfel (1970)认为人的社会自我形成有三个关键阶段

(1)Social categorization

在群体分类阶段,我们会把人们划分为内群体in-groups)和外群体out-groups),个体会更加认同自己所属的内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同质性(in-group and out-group homogeneity)会导致对一个群体里的人过度概括。

比如我们身为IB学子,可能会认为所有IB学生都很擅长时间管理,而非IB学生每天都比较轻松。这或许是群体同质性导致的错觉。

 (2)Social identification

在群体认同阶段,我们强烈认同自己所在的内群体,并遵守该群体内其他成员的规范和态度,产生一种归属感

 (3)Social comparison

在群体比较阶段,人们会认为自己的内群体更优秀,产生优越感(feel superior)。社会认同理论还预测,如果一个人有很多不同群体的身份,不同时刻会有不同身份变得突出显著(different group identities becomes salient and prominent),这个突出的身份更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行为。

比如在美国如果受到种族歧视,我们的中国人身份会变得突出。而疫情期间面对网络上对留学生的指责,我们的留学生身份会变得突出。 

B. 经典研究:

Muzafer Sherif (1954)

研究类型:field experiment

目标aim):研究社会认同在冲突中对人的影响

过程procedure):研究人员组织了一个夏令营,22名男孩被随机分配到两组。在第一阶段,群体分类social categorization)发生了。男孩们为他们的团体取了名字——鹰队(The Eagles)和响尾蛇队(The Rattlers)。之后研究人员制造了一个冲突,使得一个群体从另一个群体的损失中获益。

接下来是第二、三阶段:群体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与群体比较social comparison stage)。男孩们的队伍身份变得突出显著。两个群体内部的团结度都提高了,并且互相表现出敌意,比如偷走其他群体的旗帜。

在第四阶段,研究人员创造了需要合作的情况,努力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缓解了两个群体间的紧张关系。

结果Results):这个研究证明了社会认同理论。男孩们通过分组产生了群体自我social identities),群体之间的偏见导致了群体间冲突,最后一个共同的目标缓解了冲突。

 C. 可能出现的题目

Potential SAQ:

Explain Social Identity Theory with reference to one study.

SAQ解题注意事项:

The theory should be clearly described.

An appropriate study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hould be chosen and outlined.

The aim, procedure and results of the SIT study should be clearly stated.

The link between the study and the theory should be explicitly made.

2、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 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也被称为“观察性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指人们会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我们更倾向于模仿与我们相似的人和我们认同的人。模仿行为需要我们有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模仿该行为。 

B. 经典研究:

Albert Bandura’s Bobo Doll Experiment(1961

研究类型:laboratory experiment

目标aim):研究儿童是否会通过模仿成人榜样来学习暴力行为

过程procedure):

研究的对象是3 - 5岁的儿童。该研究有三个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儿童是否观看了暴力行为儿童的性别模型的性别

一组孩子被分到不同房间观看男榜样或女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例如用棒球棒猛击不倒翁并对不倒翁大喊大叫。另一组孩子的榜样们没有做出攻击行为,只是抚摸不倒翁。

然后,孩子们被单独邀请进入一个摆满玩具的房间。在他们看完所有的玩具后,他们被告知他们不允许玩这些玩具,这使所有的孩子都感到沮丧。接着研究人员观察记录了孩子们对不倒翁的行为。

结果Results):所有的孩子都对不倒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攻击性。然而,看到攻击性模型the aggressive model)的那组是最好斗的,而那些看了温柔模型the passive model)的孩子则表现出少量的攻击性。

此外,男孩的行为更为暴力。不论暴力模型是男是女,他们都会模仿,尽管他们认为女榜样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说“女士不应该那样做”。而女孩会更直接地模仿女榜样。这表明孩子们都更认同同性榜样。
本研究证实了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孩子们通过观察模型来学习行为,并且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同性的行为。一种解释是孩子们会更认同相同性别的榜样,会觉得如果他(或她)能做到,那么我也能(拥有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从而更有可能模仿榜样的行为。 

C. 可能出现的题目

Potential SAQ:

Expla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with reference to one study.

Potential ERQ:

Evaluate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RQ解题注意事项:

An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y so that it can be linked to the studies.

At least two pieces of research that are then evaluated.

The command term "evaluate" requires that students write about both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heory.

3、刻板印象 Stereotyping

A. 理论: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特定类型的人有过度概括的观点oversimplified idea)。生活中有很多基于性别文化年龄的偏见。

例如,女性都是糟糕的司机,或者所有的中国人都很保守和害羞。刻板印象既可以影响那些持有刻板印象的人,也可以影响那些被刻板印象标记的人。

Hamilton(1976)指出,刻板印象是一种虚幻的关联illusory correlation)。人们在两个变量之间建立了一种关联,即使它们内在并无联系。确认偏见(confirmation bias)会强化刻板印象,因为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现有的信念来解释信息。

例如一个认为女性都是糟糕司机的人看到两个车辆相撞,会更倾向于是女司机的错误导致了事故,尽管事实可能并不如此。 Stereotype boost 指的是刻板印象对人们的积极影响。自信心的增强会导致更好的表现,比如中国学生在外国人面前会对数学更自信。相反,stereotype threat会人们产生负面影响。当人们担心自己的行为方式会证实对其群体成员的负面刻板印象时,会变得更加焦虑,从而影响工作表现。 

B. 经典研究:

Shih's (1999)

研究类型:laboratory experiment

目标aim):研究stereotype boost和stereotype threat是如何分别影响人们行为的

过程procedure):46名在美国大学学习的亚裔女性被随机分配到了三个组。在第一组中,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份提醒他们女性身份的问卷;在第二组中,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份提醒他们亚洲人身份的问卷;第3组为对照组,不进行问卷调查。之后,所有参与者都完成了一个同样的数学试卷。

结果Results):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参与者在数学测试中的表现不佳。这可能是由于stereotype threat。“女性不擅长数学”的概念导致了参与者更多的焦虑和更差的表现。第二组的参与者的表现明显好于对照组,这说明stereotype boost促进了对亚洲人和数学的积极刻板印象,增加了参与者的自信。 

C. 可能出现的题目

Potential SAQ:

Explain one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of stereotypes with reference to one study.

Explain on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tereotyping on behaviors.

4、文化熏陶 Enculturation

A. 理论:

文化熏陶 (enculturation)指的是“成为”我们所在文化一员的过程。

行为上的文化熏陶(Enculturation on behaviors)意味着我们的音乐偏好传统节日语言使用食物选择以及如何度过空闲时间等行为都受到我们文化的影响。比如,我们从小就被爸爸妈妈教授如何使用筷子。
认知上的文化熏陶(Enculturation on cognition)指我们对社会关系性别角色时间取向健康和疾病以及道德的态度都受到所在文化的影响。比如,狩猎文化的人可能更独立,更看重个人主义。而在苏联,孩子们会从小被教导说他们是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B. 经典研究:

Odden & Rochat (2004)

研究类型:观察(observation

目标aim):研究观察性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在萨摩亚文化熏陶中的作用

过程procedure):研究人员对萨摩亚一个村庄的28名儿童进行了持续25个月的观察。在萨摩亚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采取不干预的态度。萨摩亚的孩子们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自己学习,没有成年人激励或组织他们的学习。在观察结束时,研究人员让孩子们完成了一项测试(有选择题组成),测试他们对萨摩亚社会价值观的认识。

结果Results):观察发现,萨摩亚的孩子们花了很多时间观察成年人是如何钓鱼的。孩子们10岁的时候就开始借用捕鱼设备(没有任何成年人的监督),12岁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能捕鱼了(尽管从未被教过如何捕鱼)。多项选择题测试表明,大多数孩子对他们的社会的概念、仪式和仪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孩子们仅仅通过观察和偷听别人的谈话就能学习他们文化的规范。

这些研究证明了观察性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在文化熏陶(enculturation)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仅仅通过观察和模仿,孩子就能学习到自己文化的价值观、规范和行为。 C. 可能出现的题目

Potential SAQ

Explain one study of the enculturation of one behavior.

Potential ERQ:

Discuss the enculturation of one behaviour.

5、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

A. 理论: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指人们在接触两个及以上的文化群体中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的变化。当搬到另一种文化中时,个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选择:我要在在多大程度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
Berry (1974)认为一共有四种文化适应策略。

IB心理笔记|社会文化分析(Sociocultural approach)

第一种是同化assimilation),指舍弃原有文化去接受新文化的价值观。

第二种是整合integration),指既保持原有文化又接受新文化。

第三种孤立isolation),指保持原有文化却不能融入新文化。

第四种是边缘化marginalization),指既失去了与家乡文化的联系又不能融入新文化。

文化适应的过程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压力。这被称为异文化压力(acculturative stress)。移民经常会经历文化适应的心理生理社会困难,有人会焦虑、抑郁。 

B. 经典研究:

Miranda and Matheny (2000)

研究类型:问卷调查(survey

目标aim):研究哪些因素对美国拉丁裔移民的异文化压力有影响

过程procedure):研究者抽样调查了200名美国拉丁裔移民,让他们完成了一份问卷,以测试他们的异文化压力水平以及可能影响其的几个因素。

结果Results):研究发现,拥有有效的应对策略、良好的英语水平和强大的家庭结构的移民不太可能经历异文化压力。 

C. 可能出现的题目

Potential SAQ:

Explain acculturation with reference to one study.

Potential ERQ: 

Discuss acculturation.

6、全球化 Globalization

A. 理论:

全球化是指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经济系统正在相互联系。全球化促进了以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自由市场经济(free-market economics)和民主(democracy)为基础的全球文化的形成。

全球文化(global culture)强调选择的自由、个人权利、对变化的开放态度以及对差异的容忍。现在许多人形成了双文化身份(bicultural identities),融合了当地文化和全球文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让我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在任何地方购买商品。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都会受到全球文化的影响。 

B. 经典研究:

Becker et al (2002)

研究类型:natural experiment

目标aim):研究全球化如何影响斐济人对体重的态度

过程procedure):在电视出现之前,斐济文化以胖为美。研究人员想知道电视的引入是否会导致斐济人饮食态度的变化及厌食症等行为。研究对象为63名16-18岁的斐济女学生。第一组是在1995年研究的,第二组是在1998年测试的。两组都接受了EAT-26测试。这是一种标准的西方测试,用来衡量饮食失调的症状。测试结束后,两组人都进行了后续采访,以确认是否有暴饮暴食或自助呕吐行为(purging behaviors)。
结果Results):结果显示,与1995年组相比,1998年组在进食障碍测试中得分明显更高。1995年的女孩中没有一个报告有自助呕吐行为,但在1998年,这一比例达到了11.3%。到1998年,77%的受访者表示,电视让他们对自己的体型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很羡慕电视上身材苗条的人,希望自己更像他们。可以看到,斐济人对于身材和体重的认知收到了全球文化的影响。 

C. 可能出现的题目

Potential ERQ: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on individual behavior.

Evaluate one or mor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 and behaviour.

写在最后的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IB心理的社会文化板块小伙伴们是不是发现心理其实没有那么枯燥呢~ 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干货整理给大家哦下期再见~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ICW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赛事指南

下一篇

申请英国理科专业可以参加哪些竞赛?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