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分享嘉宾是圣安的准大一新生Hugo同学,他的Alevel成绩是4个A*(数学物理高数经济)。Hugo同学今年3月收到了LSE的offer之后选择了decline,最终决定前往圣安学习国际关系。
这个选择通常并不常见,我们来听听Hugo同学是怎么说的。
1. 很多学生并不是很了解ir,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专业吧。IR就是研究国家间的关系,但是他又分为很多个学派,然后研究的分支也很不同。
比如有的学派相信ir本质就是国家之间要斗个你死我活,有的相信国家之间的关系像蛛网所以有斗争和合作彼此相爱相杀的,还有的相信国际关系其实是由不同阶级的思想所影响的。我对国际关系最感兴趣的分支叫做 conflict resolution & peace studies,他主要是研究国际冲突是怎么产生的同时研究各种能产生和平的方法。
和平分为positive peace 和 negative peace。举个例子,两个人吵起来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打趴了让他再也不敢反抗,争吵是没了但是其实两个人的问题没解决,这就是negative peace;如果两个人彻底聊开了,那以后也不会因为这个问题打了,那就是positive peace。
国际关系中总是能让我看到很多生活的例子,所谓关系也是有宏观和微观,他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确实总有着些相似之处。IR是跨学科专业,为了解决问题你可能同时需要哲学,政治,经济,心理,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这样你可以通过搭配得出不同的方法和答案。
2. 很多人说中国学生并不适合申社科,你觉得这个说法正确吗?怎样的学生适合申请社科?相比外国人可能从小就意识到开始积累,我们确实会稍微落后,比如直到10年级之前我都不知道还有社科的存在(乐)。
但是大学并不要求你进入的时候就已经啥都知道了所以其实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你有明确的方向和喜欢的领域并有自己的看法。许多人认为中国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缺乏批判能力,因此不适合学习社科。
然而,我认为中国学生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在社科所需的基本素质上有所欠缺。勤奋和记忆力好是学习社科的重要品质,而我们如果擅长这些,为什么要感到羞愧呢?至于批判能力,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毕竟,大部分中国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只需要被动接受知识。而国际课程里的文科类科目,批判性思维都是学习的重要部分。诸如经济社会历史,都能帮助我们学习如何以逻辑性表达观点并辅以证据。
还有一方面就是资源吧,不像理科那样有非常清晰的录取标准,这也导致了其实国内做社科录取辅导的没有那么多成熟的机构,你也很难确保说找到的老师即使之前带出过offer,和他的教学方案有多大的联系程度。申请季我真的非常感谢机构的Rex老师帮我改文书,以及亲爱的朱老师给我找的大好人Barry帮我安排的很多次模拟面试。
3. 接下去我们来聊聊LSE的话题。很少有学生会拒绝LSE的offer,对你来说不去LSE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不去LSE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就读体验。
LSE在伦敦,圣安则是很截然不同的极寒之地。我觉得以后还会有大把机会在大城市里生活,所以觉得可以利用大学来体验下看看自己会不会喜欢圣安这样比较安静的地方。
我个人其实内核还没那么稳定,感觉会被LSE的求职氛围弄的比较焦虑会一直质疑自己的决定(在选学校的时候就是了),所以希望圣安能让我找到一个内心的安宁,让我搞清楚我到底以后是否想走学术路线。其次是选课。圣安的课程设置和美国有点像,第一年IR是必须额外选择两门科目,所以我就可以在IR的基础上加上哲学和社会人类学。
而且最好的是只要你修够了学科必修module,后面可以不学ir毕业的时候是其他学科的学位,或者多修双学位毕业(比如IR+Philo)
4. 不去LSE读本科就意味着永远失去了一些本该属于你的名校光环,你是怎么克服这个也许会永远存在的心理落差的?落差是肯定会有的,到现在肯定也没完全消失,估计以后也会有,因为lse的光环真的太大了。
不过如果我去了LSE,身边都是LSE的同学,那也没啥特别的;而如果参加工作,工作能力才是排第一的。这么一想就感觉LSE光环也不是一个必须要拥有的东西了。
5. 做这个决定有没有来自家长的阻力?其实从我10年级下学期从经济转社科就能看出来我爸妈其实对我真的很佛系,把选择权给了我,也真的很感谢他们一路上给我了很多支持。
从文章可以看出,Hugo同学在选校前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包括学科内容,学校氛围,地理位置等等,最终做了他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关注我公众号的同学很多都学了经济,下面这道选择题大家其实都会做:
然而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重大决策时,反而容易盲目跟风,过度追求名气和光环,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否适合自己。
申请季,除了努力达标标化成绩之外,专业的选择,学校的选择,甚至国家的选择都是同样重要的。全面考虑后再做决策,是对申请季最负责任的处理方式。祝大家申请季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