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PhD)申请攻略及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新加坡国立大学Prof. Chia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博士(PhD)申请攻略 |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导师简介(291)

导师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同时兼任亚洲研究系联属教师。作为一位青年学者,导师在东南亚佛教、华人宗教以及现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历史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洞察力。导师于2017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前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在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之前,导师曾在多个知名学术机构任职,包括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等。

研究领域

导师的教学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东南亚佛教:特别关注20世纪以来东南亚地区佛教的发展、传播和变迁。
  2. 华人宗教:研究海外华人社群的宗教信仰和实践,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的表现。
  3. 现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历史:聚焦于这两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历史。
  4. 跨国宗教网络:探讨宗教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传播和交流。
  5. 华语佛教:关注华语世界佛教的发展和特点。

研究分析

1."Defending the Dharma: Buddhist Activism in a Global City-State"

发表于《Contemporary Buddhism》期刊,

这篇文章探讨了新加坡佛教徒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和推广佛教。导师通过对新加坡佛教协会的案例研究,分析了佛教团体如何应对世俗化和现代化的挑战。研究发现,新加坡的佛教活动家采用了多种策略,包括利用现代媒体、参与社会服务和跨宗教对话等,以维护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这项研究对理解全球城市中宗教的适应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Malaysia's 'Maha Mariamman': The Multiple Identities of a Hindu Goddess in a Malaysian Tamil Community"

这篇文章发表在《Asian Ethnology》期刊上,

探讨了马来西亚泰米尔社区中印度教女神玛哈玛利亚曼的多重身份。导师通过实地调研和历史分析,揭示了这位女神如何在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环境中被不同群体赋予不同的意义。研究表明,玛哈玛利亚曼不仅是一个宗教符号,还成为了泰米尔社区文化认同的载体。这项研究为理解宗教符号在跨文化背景下的转化和适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3."Buddhist Modernism as Narrative: The Transnational Activism of Ananda Mangala and the Maha Bodhi Society in 1950s Singapore"

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这篇文章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佛教现代化运动中的跨国活动。导师以Ananda Mangala和摩诃菩提会为例,分析了佛教现代主义如何通过叙事和跨国网络在新加坡传播。研究揭示了佛教现代主义者如何利用全球化的机遇,重新诠释佛教教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项研究对理解宗教的全球化传播和本土化适应提供了重要启示。

4."Toward a Chinese Buddhist Diaspora: Reexamining the Maha Bodhi Society of India"

这篇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上,

重新审视了印度摩诃菩提会在华人佛教diaspora形成中的作用。导师通过大量史料研究,揭示了这个组织如何成为连接南亚和东南亚华人佛教徒的重要纽带。研究发现,摩诃菩提会不仅促进了佛教在华人社群中的传播,还在塑造华人佛教认同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项研究为理解跨国宗教网络的形成和运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5."Mapping Chinese Buddhism in Southeast Asia: Ethnicity, Transnationalism, and Diasporic Consciousness"

发表于《Asian Ethnology》,

这篇文章对东南亚华人佛教的地图化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导师通过考察华人佛教在东南亚各国的分布和特点,分析了民族性、跨国主义和diaspora意识在塑造华人佛教实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华人佛教在东南亚的发展呈现出复杂的地域差异和文化融合特征。这项研究为理解宗教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适应提供了宏观视角。

6."The Politics of Buddhist Organizations in Malaysia: Ethnicity and State Patronage"

这篇文章发表在《Asian Ethnicity》期刊上,

探讨了马来西亚佛教组织的政治活动及其与国家和族群关系的互动。导师通过对多个佛教组织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它们如何在马来西亚的多元族群政治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研究发现,这些佛教组织不仅是宗教实体,还在族群认同建构和政治参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项研究对理解宗教组织在多元社会中的政治角色提供了新的洞见。

项目分析

1."Buddhism i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Singapore"

这是导师主持的一个长期研究项目,旨在全面考察新加坡佛教从殖民时期到后殖民时期的发展历程。

项目通过大量档案研究和口述历史采访,重构了新加坡佛教的历史脉络,分析了殖民统治、国家建设、全球化等因素对佛教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加坡佛教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从边缘化到主流化的转变,并形成了独特的多元融合特征。这个项目为理解殖民地宗教史和后殖民宗教发展提供了重要案例。

2."Transnational Religious Networks in Maritime Southeast Asia"

这个跨国合作项目探讨了海洋东南亚地区的跨国宗教网络。导师负责其中的佛教部分,考察了佛教如何通过海上贸易路线在东南亚各国间传播和交流。

研究涉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家的佛教团体,分析了它们如何建立和维持跨国联系。项目发现,这些跨国宗教网络不仅促进了宗教交流,还在文化传播和身份认同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项目为理解宗教全球化的区域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

3."Digital Religion in Southeast Asia"

这是一个探索数字时代东南亚宗教变迁的创新项目。导师负责研究佛教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和实践。项目通过分析佛教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和在线宗教活动,考察了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佛教的传播方式和信徒的宗教体验。研究发现,数字化不仅为佛教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还促进了新形式的宗教社群和实践的出现。这个项目为理解宗教在数字时代的适应和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研究想法

1.数字化时代的东南亚佛教传播与适应

  • 研究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ikTok)上的佛教内容传播
  • 分析在线佛教课程和冥想app对信徒宗教实践的影响
  • 探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佛教教育和朝圣体验中的应用

2.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东南亚佛教环保主义

  • 考察佛教团体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
  • 分析佛教生态思想在现代环境运动中的应用
  • 研究佛教寺院在推广绿色能源和可持续生活方式方面的实践

3.东南亚佛教与心理健康

  • 探讨佛教冥想在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 研究佛教团体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角色
  • 分析佛教思想对东南亚地区心理健康观念的影响

4.跨国佛教网络与diaspora认同建构

  • 考察数字技术对跨国佛教网络形成和维持的影响
  • 分析跨国佛教网络在华人diaspora社群中的角色
  • 研究跨国佛教网络对东南亚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影响

5.东南亚佛教与性别平等

  • 探讨女性在现代东南亚佛教中的地位变化
  • 研究佛教团体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的努力
  • 分析佛教思想对东南亚地区性别观念的影响

6.东南亚佛教与政治参与

  • 考察佛教团体在现代东南亚政治中的角色
  • 分析佛教价值观对东南亚政治文化的影响
  • 研究佛教领袖在促进社会和解和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

申请建议

1.深入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

  • 仔细阅读导师的所有论文,特别是近五年发表的文章
  • 关注导师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了解其最新研究兴趣
  • 分析导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理解其学术思路

2.强化跨学科研究能力

  • 除历史学外,还应加强宗教学和人类学的学习
  • 掌握定性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等
  • 学习数字人文方法,如数据挖掘、文本分析、数字地图制作等

3.培养语言能力

  • 精通英语和中文,这是研究东南亚华人宗教的基本要求
  • 学习至少一门东南亚语言,如马来语、泰语或越南语
  • 如有可能,学习巴利语或梵语,以便直接阅读佛教经典

4.积累实地研究经验

  • 参与东南亚地区的田野调查项目,积累实地研究经验
  • 走访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佛教寺院和组织,建立初步联系
  • 参与佛教活动或短期出家体验,深入理解佛教实践

5.发展学术网络

  • 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特别是东南亚研究和佛教研究的会议
  • 加入专业学术组织,如亚洲研究协会(AAS)、国际亚洲研究所(IIAS)等
  • 与导师的其他学生或合作者建立联系,了解导师的指导风格

6.提出创新性研究计划

  • 基于导师的研究兴趣,提出新颖且可行的研究题目
  • 结合数字人文方法,探讨如何创新性地研究东南亚佛教史
  • 考虑跨学科视角,如将佛教研究与环境studies、性别studies或政治学结合

7.展示研究潜力

  • 撰写并发表至少一篇与东南亚佛教相关的学术论文
  • 参与或主持小型研究项目,展示独立研究能力
  • 准备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展示你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考

8.突出个人优势

  • 如有东南亚生活或工作经验,要重点强调
  • 展示你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在处理多语种史料方面的优势
  • 强调你在跨文化交流和跨学科研究方面的经验

博士背景

Riemann,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专注于东南亚海洋贸易网络与文化交流研究。擅长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探索16-19世纪新加坡海峡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枢纽作用。曾获新加坡国家遗产局研究奖学金,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time History》等知名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雅思6.5真的很丢人吗?需要准备多久才能拿到6.5-7分?

下一篇

上海三公班型有哪些?上海三公备考攻略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