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一种感觉,留学这条路,一旦决定走上,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兴奋、憧憬、恐惧、焦虑,统统扑面而来。
我,Lily,一个踏遍港大每个角落、熬过无数次夜、经历过“喜提”offer的资深“港漂”,是港大计算机科学专业金融计算方向的硕士,现任职于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管理部经理。
现在呢,我在WordSunny这个平台上,负责港校的申请辅导,特别是金融科技、计算机、数据科学这些热门专业,帮助像你们一样的学生去实现留学香港的梦想。
WordSunny的学生总会问我:为什么选择香港?
说实话,当年我怀着一腔热血选择了这里,想着“金融中心、无限机遇”,结果一进港大才发现,梦想很丰满,现实很“内卷”。我白天和学术“大牛”对线,晚上还要去附近的星巴克打工,拼死拼活才把自己“金融大牛”的形象给立住。
为了拿到我现在的工作offer,我当初在投行的量化分析部门干得有多拼命,后来的跳槽,又跌跌撞撞走了不少弯路。
但说实话,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今天的我才更有底气在WordSunny帮助你们。
不论是从选校定位到背景提升,还是后续的职业规划,我能给的,不只是“申请技巧”,而是一个走过这条路的“过来人”最真实的建议。希望这篇分享,可以为你提供一点儿现实的帮助,让你的留学梦更有方向,也少些弯路。
我刚开始准备港校申请时,一头雾水。香港的学校看似一小撮,其实“鄙视链”也是无处不在。
申请香港高校,不只是比成绩和背景,某种程度上,也在比谁懂得“看门道”。
先讲讲香港的八所公立大学,号称“香港八校”,其中排名靠前的几所更是学生挤破头想进的地方。在申请圈里,大家会习惯性地把这八校分成三档,听起来还挺玄乎的,但一说出来你可能就懂了。
第一档,也就是“港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
这三所大学,无论你问谁,都会得到同样的回答——这是香港教育界的“王炸”。在香港,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有多受欢迎呢?随便进个面试,说自己是“港大”的,面试官眼神都会柔和几分,哪怕是毕业多年后简历上写着“港三”出身,基本等于贴上了一个“身份认证”的标签。这三所学校的计算机和金融专业尤其强劲,毕业后留港工作的机会高得离谱。
第二档“港五”:这里就多了两个新成员——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
很多人会说,这五所学校是香港本地“实力派”,尤其近几年城大进步很快,港校的朋友甚至戏称它“节节追赶港大”。我的一个学生在城大学习数据科学,毕业后也顺利进入了知名的投行,甚至还拿到了比一些港大同学更高的起薪。
第三档: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
不要觉得是“第三档”就小看了它们,尤其是浸会大学,商科类专业在香港和内地口碑相当不错。有不少学生通过这些学校,也成功进入了香港的大厂。对于那些没太多硬性条件的学生而言,这几所学校反倒成了一个“逆袭”的好机会。
每次有学生问我“港大和城大有什么区别”,我总是告诉他们,学校和专业层级真的存在,但更关键的还是你能在其中拿到什么资源。
港三有“光环”,但城大、理工的优势也不小。只要目标明确,任何学校都能找到属于你的方向和平台。
掌握了这层“门道”后,申请也会变得有的放矢。所以,如果你在为选择哪个学校焦头烂额,不妨多想想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选择最合适的学校,而不是最有名的学校。毕竟,镀金还是打磨,都是你的选择。
申请港校的“木桶法”
说到申请港校,大家第一个问题都是:“我的背景能行吗?”
有些学生成绩不错,但没有任何实习;有的参加了很多比赛,可语言成绩低;还有的就是“万年普通背景”,看上去平平无奇。所以,我喜欢用一种“水桶法”来帮学生们分析他们的申请背景。
什么是“水桶法”?
我会把每个学生的背景拆解成五个“木板”:
学校背景、GPA(绩点)、语言成绩、实习项目和比赛经历。
就像一只水桶,哪一块板子短,水位就装不到哪儿。所以,我的目标就是找出你的“短板”,想办法给它补齐,甚至在短时间内“造长板”,用这些亮点去弥补不足。
我自己当年就是典型的“水桶偏科选手”。
学校背景过得去,绩点也不错,但一提到语言成绩就头疼。为了那份6.5的雅思成绩,暑假里我天天泡在图书馆刷题,一度把听力和阅读练到反胃。
结果就是,虽然我的口语永远突破不了7分,但好在总分达标,能让我站上申请的“起跑线”。
对很多人来说,背景提升是一项硬仗,尤其是那些快毕业了才开始准备申请的学生。在这个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提升背景只能找捷径。
比如,如果你的成绩够高,不妨直接多参加一些计算机或金融类的项目,不仅可以在简历上添上一笔,还能在文书里详细描述这些实战经验。比赛也是一样,一些编程或数学建模比赛,不仅容易上手,也能快速补上“亮点”。
另外一个让人忽视的“加分项”就是“拼项目”。
有的学生已经做过一个相对成熟的项目,但这个项目不是很耀眼,那就不妨给它包装一下,看看有没有机会去报名几个不同的比赛。比赛和比赛之间是互不干扰的,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多次利用,让你的简历看上去更丰富,提升竞争力。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的项目拿了校级奖,没想到他后来稍微修改了一下,接着报名了省级比赛,居然还拿了奖。最终他的简历上有两个奖项,看上去“战绩”十分辉煌。
至于实习,虽然很多学生头疼,但在申请港校时也很关键。
港校招生老师很看重实习经历,他们认为一个有过真实工作体验的学生,更能在留学期间迅速适应。
很多学生会担心自己“挤不出时间实习”,或者“实习质量不高”。
我建议大家,哪怕是一段短期实习,只要能实实在在地参与项目,展示出学习和适应能力,就会对申请有帮助。比如,有的学生虽然只实习了三个月,但项目经历描述得详细生动,招聘老师也看得出来他在这期间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加分点。
如果你时间真的不够,参加比赛是个非常有效的替代方式。
我自己当时为了提升竞争力,参加了各种编程和数学竞赛,甚至拿过省级二等奖。对比下来,比赛和项目经历的组合,比单纯的实习经历还要吸引人。毕竟实习有时不可控,而比赛能更明确展示你的专业技能。
最后,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很多学生刚开始准备文书时总想着用“华丽的词藻”去包装经历,结果看得招生老师一头雾水。
我在WordSunny带学生申请的时候,总是建议他们突出重点,尤其在写经历时,一定要把专业相关的内容放在首位,少写花哨词语,多用数据和结果说话。
比如“参与XXX项目,完成数据分析模型搭建,优化XX指标30%”,一句话能清晰传达出你的价值,比堆积空洞的词汇有效得多。
总的来说,申请背景提升的关键在于扬长避短,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你的长板更长,让短板不拖后腿。港校的申请比拼的不只是背景,还有策略。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亮点”组合,搭配合适的申请技巧,你的背景就能从“平凡”变成“发光体”。
关于选专业
香港到底是金融中心,还是科技新贵?选商科还是理工科?
选专业,尤其是热门专业,就好像是在押一场“赌局”——赌自己未来的职业赛道。
商科绝对是“抢手专业”里的王者。
每次学生问我港校哪个专业就业机会多,我都会说:“如果你梦想在金融界驰骋,那就选商科。”
香港满街的银行、投行,甚至被人戏称“银行比米铺还多”。这里的银行业机会多到夸张,几乎所有的国际大行在这里都有分支。香港的商学院在国际上很有名气,能吸引全球顶尖的师资和资源,毕业后留港工作的机会多到让人眼红。
但要注意,商科竞争相当激烈,尤其是热门专业如金融、经济和商业分析,基本上成绩、背景、实习经历样样要强才有胜算。
如果你像我一样,选了计算机科学专业,那也不必担心。
计算机专业在港校的“吸金力”一点也不输商科,特别是近几年金融科技的大热,更是让计算机专业成为香饽饽。
我当时选择计算机下的金融计算方向,就是看中了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多人不知道,金融和科技的交汇点特别多,特别是香港和深圳的双城发展,有意从事量化金融、风控等岗位的同学,选这个方向无疑会更有竞争力。
港校毕业生不仅能在香港找到好工作,深圳的机会更是多到数不过来。当时我在港大学习时,身边很多同学都在大三、大四的暑假跑去深圳的科技公司、金融机构实习,甚至每天乘坐高铁往返,因为从香港到深圳不过14分钟。很多香港企业尤其是金融和科技行业,都和深圳企业紧密合作。
所以,如果你有打算在内地就业,港校尤其是计算机、商科、数据科学等专业能帮你打下很强的职业基础。
那港校中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具体专业呢?
我的首选是香港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尤其是金融计算和数据分析这两个方向。在香港这类专业非常受欢迎,课程设置也贴合实际,能帮助学生掌握金融和编程的交叉知识。
金融科技在香港的前景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在高频交易、量化分析等领域,我的很多师弟师妹在毕业后都顺利留在香港的投行、基金公司工作。
香港科技大学的金融数学专业也是我极力推荐的选择。
它在数学学院下面,虽然是“数学”系,但其实和金融科技结合紧密,课程里融入了金融模型、数据处理等实战内容。
科技大学还有一个大数据科技专业,同样是面向量化金融和金融科技的热门专业。
说个真事儿,我当年就是同时拿到了港大和科大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也纠结了好一阵子,最后选择了港大。结果在实习时,和科大的同学一起做项目,发现他们的课程内容和实操技能一点也不输港大。
所以,别因为学校“排名”就忽略了专业的真正价值,找到对口的方向最重要。
不管是商科、计算机,还是数据分析,只要找对方向,这些专业在香港的就业前景都很好。特别是在内地经济与香港金融业联系愈发紧密的今天,从港校毕业,基本等于手持一张“敲门砖”。如果你考虑以后在内地工作,选择港校的热门专业,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想要顺利拿下港校offer,不打好时间管理的基础,等着你的就是“deadline地狱”。
万金油打法:申请计划,越早开始越好!
大一和大二是刷绩点的黄金期。
如果你还有“悠哉”想法,认为大学随便混混就行,那赶紧打住。
GPA对于港校申请来说,不仅是敲门砖,还是“筛人工具”。很多学生在大三才意识到绩点的重要性,但那个时候想提升就有难度了。
所以大一大二的任务只有一个字——刷!高!分!
为了绩点高一些,我当年可是“厚脸皮”到上课时永远坐在前三排,下课后总是跑去找老师请教问题,厚着脸皮和老师拉关系,确保最后的考试时能给我“顺眼分”。不管你有多不情愿,刷绩点这件事必须摆在第一位。
到了大二、大三,就是比赛和项目经历的时间。
这个时候要开始给自己简历上“添砖加瓦”了。
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计算机比赛、编程大赛、数学建模等等,能参加的都尽量参加。如果能拿个奖,不仅背景更有竞争力,文书里写起来也特别有底气。我记得自己当年在暑假和寒假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搞项目,为了参加比赛,每天熬夜修改代码,手指头打字都发酸,但到后期发现这些项目经验真的是“人生赢家的通关秘籍”。
大三上学期的任务是实习和语言成绩。
港校特别看重工作经历,所以尽量找一个对口的实习是最理想的。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没有时间去实习,那至少找个短期的工作,哪怕是几个月的实习经历也比空白简历强。
实在找不到工作机会的,还可以通过WordSunny的辅导,让我们帮你梳理现有的经历,或者推荐一些线上实习的资源。
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基本就是申请季了。
这个时间段的关键词就是“效率”。
我当年是边实习边刷雅思分数,每天搞得精疲力尽,但必须把目标定在6.5分以上,这才算是稳妥的底线。如果能在此时达到这个分数,甚至拿到7分,那对申请会更有利。
我曾经有个学生在大四上学期才准备雅思,最终匆匆忙忙考了三次才达到要求,那时候已经是“时间崩溃”,建议大家不要重蹈覆辙。
大四上学期就别再拖延了,尽早把文书准备好。
申请资料该整理的就整理,申请老师帮忙的事情尽早沟通。
文书提交得越早,机会越多,特别是一些抢手的专业早早就会满额。我会提醒每个学生:一旦进入大四,一切都要围着申请转,这是最后冲刺的阶段。
总结一下,申请港校就是一场时间赛跑。越早制定目标,越早开始准备,等到真正递交材料的时候,你才能稳稳当当地拿到心仪的offer,而不是最后一刻还在挣扎。
如果说绩点是港校申请的“敲门砖”,那么实习就是“加分项”。
港校的教授特别喜欢有真实工作经验的学生,觉得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更有方向感。
其实不光港校,留学申请界基本都是这种风气。
所以,不论你的专业是商科还是理工,实习都是非常关键的。很多学生以为没有时间或没有门路去实习,那其实是你没掌握“获取实习的技巧”。
港校这边特别看重金融、科技相关的实习经历,可我当时手头资源有限,找不到投行的机会,就托朋友帮我打听校内的资源。
幸好认识北大的同学,他帮我在校内网找到了一个投行的实习机会,才有了第一份和金融相关的实习经历。
所以,我对学生们的建议就是一定要善用你的人脉和校内资源,实习可能比你想象中更容易找到。
校内网、校内资源、师兄师姐的推荐,都是获取实习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那些拥有校内网的知名高校,里面会发布很多实习机会。除了校内网,学校的老师和助教也是资源宝库。别害羞,多向老师打听一些信息,或者向你的学长老师请教。
很多老师在校外有职位或项目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我们WordSunny的一些老师也经常会帮学生推荐,连接一些实习岗位,让他们提前体验行业的真实情况。
如果这些资源都没有,那就去找校外的渠道。
每年的暑假寒假,各类实习机会都会集中发布,大家可以在招聘网站、实习群、留学论坛等地方找到不少适合的岗位。
对商科和计算机相关的学生来说,实习岗位最好和金融、科技有关,比如投资银行的研究员、产品经理,或者大厂的程序员。
这些岗位不仅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对口,而且更容易在文书中展现出你的“实战经验”。
实习的数量也要把握好。
其实一段到两段实习就足够了,关键在于质量而非数量。我带过的学生中,有些人一味追求实习数量,短短两个月换了三个公司,结果既没有深入了解业务,也没法写出有说服力的简历。与其到处“打酱油”,不如找一个对口的岗位深耕一段时间,这样更能给招生官留下“做事认真”的印象。
另外,在选择实习时,一定要把握方向。
选择的实习内容应该尽量和你的专业相关,不建议为了“凑经历”去做一些虚的岗位。
比如,有的学生去做市场调研或类似的文职工作,这种经历虽然也算一段实习,但和你的专业没有太大联系,文书里写起来说服力不强。最好是能找到能动手做项目的岗位,哪怕只有一小段时间,但有实际的“产出”,效果也比无关的实习好得多。
我当年在实习时做过一些投资策略,记得当时为了优化策略,天天加班到深夜,每次看到年化收益有提升,哪怕是几个百分点,成就感都爆棚。
最终我把这些成果写进简历,港校的面试官当时也对这个实习经历特别有兴趣。所以,越是具体的实习产出,越能为你的申请加分,让你的简历看起来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能带来价值的工作。
总之,港校喜欢踏实有经验的学生。别小看一段实习经历,好的实习不仅能让你了解行业,也能为你的申请增色不少。关键在于,选好方向,找到资源,深入投入,这才是“高质量”的实习。
文书是什么?就是“敲门砖”。
我当年申请港大计算机科学专业时,对文书也是一头雾水,甚至一度觉得把自己的简历流水账式地列一遍就完事了。后来才发现,这种写法会让招生老师觉得你只是列个“成绩清单”,而不是真心想表达自我。
所以,我的建议是:写文书之前,先把你最闪光的经历找出来,挑三四件最能说明你能力的事写进去。
比如说,我在文书里重点描述了自己在投行的量化分析实习经历。
不是写得多复杂,而是用了几个数据,比如“在项目中优化了风险模型,提升了预警准确率20%”。这样的数字非常直观,能迅速让人看到你做过什么、成就是什么。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在文书里堆砌“华丽辞藻”。
实际上,招生官没有时间去解读那些复杂的词语和表达。
越是直白的语言,越能直接传达出你的实力。
我经常告诉学生,写文书就像讲故事,把自己最值得骄傲的经历,用最简洁的方式讲清楚,这就够了。
文书还需要一点“小技巧”。
比如你申请不同学校的专业,文书最好能稍作调整,针对每个专业的特点,微调你的经历描述。
不要一份文书套申请所有学校,否则看起来会显得缺乏诚意。举个例子,我曾经同时申请了港大的金融计算和数据分析方向,每份文书里我都突出了不同的侧重点,这让我的申请显得更有针对性。
最后,推荐信也很关键。
如果能找到一个行业内或学术界有名的老师,或者实习中的领导来写推荐信,效果会事半功倍。
我记得当时一位实习上司给我写了推荐信,招生官看到他的签名时露出了赞赏的表情。所以别怕“麻烦”人,争取最好的推荐资源,为你的申请“加buff”。
总之,文书是展示自我、打动招生官的关键环节。不要想着堆砌词语,越真实、越有数据和成果,越能脱颖而出。
港校的面试,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它的“传说”。
有些学生一听要面试,立刻紧张得手心冒汗。其实,港校的面试没那么恐怖,但如果不做准备,确实会在现场露怯。
我自己当年面试的时候,光是听到“编程现场手写代码”几个字,就感觉脑子瞬间短路,差点没熬过去。
回想我的面试经历,有一条很关键——文书里写的每一个字,都可能被问到。如果有包装过的内容,面试官就很可能盯上这部分,来判断你到底是不是“真材实料”。
我在WordSunny辅导过的很多学生,面试前的准备几乎都少不了一个环节,就是把自己文书里的经历用英文再梳理一遍,用最简洁的方式描述出来,以防面试官深挖。
所以,写简历时不要想着“忽悠”,务必确保自己可以说得清楚。
提前准备好几个亮眼的经历故事。
面试时很可能会被问到“说说你做过最有挑战的项目”或“你最成功的经历是什么”,这时候就要拿出准备好的故事了。
记得当时我用自己优化投行风险模型的经历回答这个问题,既描述了困难,也点出了成果,面试官很快被吸引住了,后面甚至在追问我的思路。
面试不仅仅是回答问题,表现出自信和清晰的逻辑也很重要。
特别是计算机和理工科的面试官,很看重你的思维过程。
所以,如果面试中有技术问题或写代码的要求,先清晰地说出你的思考步骤,然后再下手。
港校的老师不是期待你一秒写出完美代码,而是看你能否逻辑清晰地处理问题。记得我当年面试时,因为解释了每一步的思路,老师们对我的“冷静”和“条理性”印象很好,结果最后问得也更温和。
还有一点小窍门就是,面试时间的选择。
港校的面试通常有不同场次,建议选一个靠后一点的场次,这样可以在论坛里“偷师”前面场次的面试经验,了解面试官的风格和提问套路。
提前了解题目类型,准备针对性回答,总能让自己更胸有成竹一点。
总结一下,港校的面试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自信、逻辑清晰,内容准备要扎实。你不需要表现得完美无缺,但一定要让面试官看到你的真诚和实力。
写到这里,我其实有点感慨。
留学这条路,从梦想到实现,再从实现到选择,每一步都是成长,每一步也都不轻松。港校的申请,不是比拼“谁天资更高”,而是比谁更懂得规划、谁能把资源发挥到极致。
如果让我总结一句话,那就是:越早准备,越有底气;越清晰自己的目标,越少走弯路。
从刷绩点到实习,从选择合适的专业到面试技巧,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打磨”的过程。
记得一位我辅导的学生,起初总觉得自己“背景不够亮眼”,但经过系统地调整和努力,最后不仅拿到港大的offer,还顺利留港工作。
他后来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从没想过自己能走得这么远,但既然走了,就要走出一条漂亮的路。”
回头看,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每一个在奋斗中的你们。留学不仅是一张通向世界的门票,更是一个发现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港校的确竞争激烈,但也正因为有挑战,才让我们每一步都充满了意义。
所以,开始规划吧,不要迟疑。未来就在不远处等待你,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