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中文大学的Prof.Vevaina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导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她于2015年获得新社会研究学院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同时拥有该校人类学硕士学位(2007)和纽约大学社会思想硕士学位(2005)。她是宗教人类学和都市研究领域的新锐学者,主要研究当代印度城市财产与宗教生活在法律框架下的互动关系,特别关注印度帕西(Parsi)佐罗亚斯德教社群。她是香港中文大学南亚研究倡议的创始主任。
研究领域
导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 慈善、宗教与经济生活的关系研究
- 宗教捐赠形式与金融研究
- 城市空间与财产研究
- 死亡仪式与宗教基础设施研究
- 后殖民法律与社会研究
- 跨国慈善与捐赠研究
- 南亚人类学研究
教学课程涵盖:
- 人类学理论
- 人类学研究方法
- 玄学、神话与超自然现象
- 文化研究
研究分析
1. 《Trust Matters: Parsi Endowments in Mumbai and the Horoscope of a City》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3)这本专著探讨了孟买帕西社群的宗教捐赠与信托作为城市财产管理机制的作用。该研究通过深入的民族志工作,揭示了宗教信托如何塑造现代城市空间和社会关系。
2. "Trusts on the Monsoon Winds: Parsi Transnational Philanthropic Giving"
(Ethnography, 2023)文章考察了帕西人的跨国慈善网络,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宗教慈善实践的新形式。研究表明,传统的慈善网络如何适应现代金融体系,展现了宗教与经济的复杂互动。
3. "Mergers and Legal Fictions: Coverture and Intermarried Women in India"
(Law and History Review, 2023)该文分析了印度法律体系下跨族通婚女性的财产权问题,揭示了殖民法律遗产如何影响现代印度的性别关系和财产制度。
4. "Three Fire Temples and a Metro: Contesting Infrastructures in Mumbai"
(Space and Culture, 2023)研究探讨了孟买现代化进程中宗教空间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张力,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性的复杂互动关系。
5. "She's Come Undone: Parsi Women's Property and Propriety under the Law"
(Political and Legal Anthropology Review, 2018)
文章研究了帕西女性在法律框架下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揭示了性别、宗教和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
6. "Good Deeds: Parsi Trusts from the Womb to the Tomb"
(Modern Asian Studies, 2018)该研究考察了帕西信托基金会的全方位慈善实践,展现了宗教组织如何通过慈善活动维持社群认同。
项目分析
1. "Funerals, Faith, and Finance in the Parsi Zoroastrian Diaspora"
(2021-2024)主要研究内容:考察佐罗亚斯德教散居群体的丧葬仪式、信仰与金融关系研究意义: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宗教仪式的转型
2. "Death and Diaspora: Faith and Necrofinance in Zoroastrian Funerary Practices"(正在进行的专著项目)
研究重点:探讨佐罗亚斯德教丧葬实践中的信仰与金融问题创新性:提出"necrofinance"概念,连接死亡研究与金融人类学
3. 香港赛马会慈善研究项目
研究内容:考察博彩与慈善在香港历史和当代的联系特色:结合本地研究与全球视野
研究想法
(1) 数字化时代的宗教金融创新
- 研究加密货币在宗教捐赠中的应用
- 探索区块链技术对宗教信托管理的影响
- 分析智能合约在宗教财产管理中的潜力
- 考察NFT技术在宗教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2)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宗教经济网络
- 研究数字支付对跨国宗教捐赠的影响
- 探索社交媒体对宗教慈善传播的作用
- 分析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对宗教组织的影响
- 考察虚拟货币对宗教经济活动的冲击
(3) 后疫情时代的死亡仪式研究
- 探索线上追悼仪式的仪式效力
- 研究远程祭祀的文化适应
- 分析数字化祭奠平台的社会影响
- 考察虚拟现实技术在丧葬仪式中的应用
(4) 数字遗产与宗教传承
- 研究数字遗产的宗教维度
- 探索虚拟纪念空间的文化意义
- 分析社交媒体账号的后世处理
- 考察数字记忆的宗教价值
(5) 智慧城市中的宗教地景
- 研究5G时代宗教建筑的功能转型
- 探索增强现实技术在宗教旅游中的应用
- 分析智能化管理对宗教场所的影响
- 考察物联网技术对宗教空间的重构
(6) 宗教建筑的数字化保护
- 研究3D扫描技术在宗教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 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对宗教空间的保存
- 分析虚拟现实在宗教文化遗产展示中的作用
- 考察人工智能在宗教建筑修复中的应用
申请建议
1. 理论基础准备
(1) 人类学核心理论
- 深入学习象征人类学理论
- 掌握仪式研究的经典框架
- 了解经济人类学的主要流派
- 研习都市人类学的理论发展
(2) 跨学科理论培养
- 学习法律人类学基础理论
- 掌握金融人类学研究方法
- 了解数字人类学的理论框架
- 研究宗教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2. 研究方法训练
(1) 民族志调查能力
- 培养参与式观察技能
- 提升深度访谈能力
- 掌握田野笔记写作
- 学习视觉民族志方法
(2) 数字研究方法
- 学习数字民族志技术
- 掌握在线社群研究方法
- 了解数据采集与分析
- 培养数字档案研究能力
3. 研究提案准备
(1) 选题策略
- 紧扣导师研究重点
- 体现方法论创新
(2) 提案内容规划
- 清晰的理论框架
- 详实的方法设计
- 具体的成果预期
4.申请成功的关键要素:
- 扎实的人类学理论基础
- 出色的民族志研究能力
- 创新的研究视角
- 与导师研究方向的匹配度
- 跨学科研究潜力
5.需要特别注意的准备方向:
- 加强数字人类学方法训练
- 提升跨文化研究能力
- 发展法律与金融知识储备
- 培养创新研究思维
- 建立跨学科研究视野
博士背景
Claude,英国top10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生,专注于数字人类学与东亚现代性研究。擅长运用多场域民族志方法,探索数字技术对东亚青年文化身份构建的影响。在研究网络社群的仪式实践和数字亲密关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于《Current Anthropology》、《American Ethnologist》和《Cultural Anthropology》等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