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明星在日本因流感突发肺炎不幸去世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也为海外留子的健康安全问题敲响警钟。
为帮助留学生及家长掌握海外就医的核心要点,我们以美国、英国等主流留学国家为例,梳理紧急就医流程、日常医疗资源使用技巧及避险策略,建议留学生家长收藏转发。
一、紧急情况:快速反应是关键
1. 拨打急救电话
- 美国:拨打 911(救护车、消防、警察三合一),需清晰说明症状、地址及患者身份。
- 英国:拨打 999 或 112(全欧洲通用),非母语者可要求中文翻译服务。
- 注意:部分国家救护车需付费(如美国费用高达数千美元),确认保险覆盖范围后再叫车(非危及生命时可使用网约车)。
2. 送医前的自救准备
- 随身携带文件:护照、保险卡、血型/过敏史卡片(中英文)。
- 基础急救:大出血时用干净衣物按压伤口;疑似心脏病发作可服用阿司匹林(若医生曾建议,请遵医嘱)。
二、日常就医:避开“看病难”陷阱
1. 美国:分级诊疗制度
- 校医院(Clinic):优先选择!费用低且无需预约,适合感冒、外伤等轻症。
- 紧急护理中心(Urgent Care):骨折、高烧等非致命急症,费用低于急诊室。
- 急诊室(ER):仅限危及生命的重症(如昏迷、严重呼吸困难),等待时间长且费用极高。
2. 英国:注册GP才能看病
- 抵英后需在居住地附近注册全科医生(GP),否则无法预约门诊。
- 急症直接前往医院A&E部门(类似美国ER),但需做好长时间等待准备。
三、费用与保险:避免天价账单
1. 必购医疗保险
- 美国:学校保险(强制购买)或符合ACA法案的商业保险。
- 英国:留学生需支付IHS医疗附加费(约£470/年)以使用NHS公立医疗。
2. 省钱技巧
- 要求医院提供详细账单,核对是否有多收项目。
- 申请分期付款或低收入减免(部分医院支持)。
四、家中常备药品清单:破解“买药难”
建议准备一些基本的医疗用品和应急药品。以下是一些建议性的配置清单:
01、基本医疗用品
体温计:用于监测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发热症状。
创可贴:适用于小伤口的止血和保护。
纱布、绷带:用于包扎较大的伤口或进行简单的固定。
碘溶液、医用酒精:用于伤口消毒和清洁。
02、应急药品
腹泻药:如思密达(蒙脱石散),用于急性腹泻的治疗。
晕车药:如茶苯海明片,适用于晕车、晕船等症状的缓解。
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混悬液,用于缓解发热症状。
慢性病:对于高血压患者或慢性病患者,血压计是家中必备,便于随时监测健康状况。
03、特定环境用药
防蚊虫叮咬药品:如驱蚊水、风油精等,适用于蚊虫较多的地区。
防晒用品:如防晒霜、防晒喷雾等,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
需要提醒的是:
•要记得定期检查并更新医疗箱中的药品,确保所有药品均在有效期内。
•不同国家对于药品成分的限制可能有所不同,务必提前了解目的地国家的药品进口规定。
比如: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CBP)规定——只有美国境内能被合法开处方的药物才能带入境作个人使用,因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允许未经其批准的境外药品进入美国境内。
美国禁止入境药品包括:
1)含有麻黄碱的药品:鼻炎片或者鼻炎液、柴连口服液、大活络丸、追风膏、急支糖浆;
2)含有士的宁类的药品:跌打万花油、风湿关节炎片、骨刺胶囊、关节炎膏、颈腰康胶囊、胃尔康片;
3)含有吗啡类的药品:小儿止泻灵、肠胃宁、咳喘宁、咳速停。
以上建议清单仅供参考,实际以医院处方为准,个体差异大,请谨遵医嘱。海关政策时常更新,请以各个国家出入境政策为准。
五、实用工具包:提前准备不慌乱
1. 手机设置
- 添加紧急联系人(ICE联系人):在锁屏界面显示。
- 下载翻译APP:如Google Translate(支持医疗术语离线翻译)。
2. 健康档案电子化
- 将病历、疫苗记录、药物过敏史上传至云端,共享给信任的亲友。
3. 心理健康资源
- 美国:拨打988自杀干预热线;英国:联系Samaritans(116 123)。
⭐️ 给家长的建议:
1. 定期与孩子沟通身体状况,提醒其避免熬夜、过度饮酒等高风险行为。
2. 协助整理“健康应急包”:包括电子体温计、医用口罩、止血绷带及当地常用药清单。
3. 保存中国驻外使领馆24小时应急电话(如英国+44-20-74368294)。
海外医疗体系与国内差异巨大,但提前掌握规则可大幅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