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赵教授顶尖课题组申请攻略

机构旨在为大家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导师解析和科研辅导!每期我们会邀请团队的博士对各个领域的教授导师进行详细解析,从教授简介与研究背景 / 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分析 / 研究方法与特色 / 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 / 对有意申请教授课题组的建议这五个方面,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导师,学会科研!

导师风采 | 复旦大学顶尖课题组(赵教授)【纯干货分享】

教授简介与研究背景

赵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环境健康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2006年获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环境医学博士学位,2007年加入复旦大学,2018年晋升为教授。其学术生涯中,曾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020年)、上海市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2023年),并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何兴舟青年学术奖”(2017年)等多项荣誉,展现了卓越的科研领导力。

赵教授的研究扎根于环境流行病学,聚焦室内外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尤其关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机制。其研究团队依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平台,整合环境科学、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等多学科手段,探索环境暴露与健康结局的复杂关联。团队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如《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IF=25.7)、《Microbiome》(IF=14.6)、《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F=12.0)等发表,体现了研究的前沿性与创新性。

学术背景特色:赵教授的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与“技术驱动”双重属性。早年通过对山西学校室内微生物组的研究(Microbiome, 2021),揭示了城乡环境差异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影响,这一成果将传统环境流行病学与新兴组学技术结合,为其后续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近年来,团队进一步拓展至代谢组学、室内化学物质暴露评估等领域,形成“环境暴露-微生物组-宿主代谢响应”的全链条研究框架。

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分析

1. 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道疾病

赵教授团队通过多中心队列研究,首次在中国儿童群体中量化了PM2.5及其化学组分(如黑碳)对哮喘、鼻炎的剂量-效应关系(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1)。研究发现,孕期PM2.5暴露可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如DNA甲基化)影响胎儿免疫系统发育,且母乳喂养可部分抵消污染物危害。这一成果为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空气污染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室内微生物组与健康效应

在标志性研究《Indoor bacterial, fungal and viral species and functional genes i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Microbiome, 2021)中,团队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城乡学校微生物组的功能差异:农村学校富集丁酸、丙酸代谢通路(与抗炎作用相关),而城市学校病原微生物丰度更高。研究发现,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与儿童喘息症状正相关,短杆菌属(Brachybacterium)则表现出保护作用。该研究从微生物功能层面解释了“卫生假说”的分子机制。

3. 环境干预措施的循证研究

团队通过随机交叉试验证明,佩戴颗粒物过滤口罩可显著改善老年人心血管功能(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7)。近期研究进一步发现,教室新风系统能降低学龄前儿童鼻腔炎症因子水平(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9)。这些成果为环境健康干预提供了直接证据。

4. 代谢组学与暴露组学的整合

2023年,团队在《Eco-Environment & Health》发表研究,首次提出“室内代谢物-化学物质联合暴露”模型,发现特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壬醛)与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关联性强于传统微生物指标。这一发现挑战了既往以微生物组为核心的研究范式,推动环境健康研究向多组学整合方向发展。

研究方法与特色

方法学创新

1. 多组学技术整合:团队率先将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与暴露组学结合,如通过鼻腔微生物与唾液代谢物的联动分析(Metabolites, 2023),揭示环境暴露影响宿主免疫的跨组学通路。

2. 自然实验设计:在臭氧暴露研究中(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利用人群地域迁移作为自然实验,通过前后对照设计规避传统观察性研究的混杂偏倚。

3. 高分辨率暴露评估:采用个体化PM1.0、PM2.5实时监测设备,结合GIS空间建模,实现暴露剂量精准量化(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1)。

研究特色

· 人群聚焦精准:以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为核心研究对象,紧扣“生命早期暴露窗口”理论。

· 城乡对比范式:通过城乡学校、家庭环境的对比设计,解析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健康风险变迁。

· 转化研究导向:注重从机制研究向公共卫生干预转化,如新风系统优化、个性化防护指南制定。

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

前沿领域

1. 室内微生物组功能解析:从物种组成向功能代谢研究深化,探索微生物源性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对宿主免疫的调控机制。

2.气候变化的健康应对:研究热浪、极端天气事件与空气污染的协同效应,开发气候适应性健康预警系统。

3.暴露组学与精准预防:构建覆盖化学物质、微生物、物理因素的全暴露图谱,结合机器学习预测个体健康风险。

未来方向

· 跨尺度机制研究:整合分子生物学(如单细胞测序)与人群流行病学数据,阐明“环境暴露-表观遗传-疾病表型”的跨尺度机制。

· 智能干预技术:开发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环境实时调控系统,结合个体生物传感器数据实现动态暴露管理。

· 全球健康视角:拓展“一带一路”国家多中心研究,探索环境健康问题的区域异质性。

对有意申请教授课题组的建议

能力储备建议

1. 学科基础:

·环境科学/公共卫生背景学生需强化统计学(多变量回归、混合效应模型)与生物信息学技能(宏基因组数据分析流程)。

·生物学背景申请者应补充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知识,掌握STROBE、MOOSE等报告规范。

2. 技术准备:

·掌握R/Python编程及代谢组学分析工具(如XCMS、MetaboAnalyst)。

·熟悉暴露组学数据处理平台(如Exposome Explorer)。

申请策略

· 研究方向匹配:优先选择与团队当前焦点契合的议题,如“室内微生物代谢物与儿童免疫发育”“气候变化下的环境干预策略”。

· 学术素养展示:在申请材料中突出数据分析能力与跨学科思维,如展示既往参与的队列研究或组学分析项目。

·团队文化适应:赵教授团队属“钟扬式科研团队”,注重协作攻坚与实地调研。申请者可提前参与环境样本采集或社区健康调查,积累实践经验。

科研素养提升

·精读团队近三年发表的5篇核心论文,重点关注方法学创新部分(如《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中的疾病负担归因模型)。

·参与MOOC课程(如Coursera的“Environmental Health Modeling”),完善暴露科学知识体系。

·关注国际环境健康学会(ISEE)年度会议动态,把握领域前沿议题。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英国贝德福德学校Bedford School详细介绍

下一篇

物理碗竞赛1个月备考最全计划曝光 物理竞赛冲奖课程:物理碗+IPC/SPC课程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