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来自上海赫贤的K同学同时收获帝国理工的生物医药工程和香港大学计算机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专业offer!!
让我们一起来看录取专访,听K同学讲述备战申请季的难忘经历!
Q1、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术背景,在什么学校?考试成绩?参加过哪些竞赛。
我就读于上海赫贤学校,学习的是ALevel 课程,学习了数学、进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数学是实考A*,物理、化学、生物、进阶数学预估A*,其中进阶数学99分是top in China。竞赛方面基本上各个学科的都有参与,比较拿的出手的有BPhO金奖,SMC金奖兼全校最高分,HOSA(biotechnology)全球站晋级兼National Outstanding,计算机方面也参加了ACSL。
Q2、为什么会想英港联申工程专业?
我一直对工程充满兴趣,认为这是一门非常有趣又有实践性的专业。工程学不仅为我提供了实现实际应用的机会,还能让我设计和制作真正有用的设备。
在日常生活中,我非常喜欢一些DIY项目。例如,我亲自尝试制作了一个血氧心率仪,还参与了学校工程社的活动,搭建了一辆卡丁车和一台PCB贴片机。尤其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单片机和PCB板后,我深深感受到了电子电气工程的神奇之处——将强大的功能集成到一个小小的芯片上,并将原本需要复杂电路连接的各个组件集成到一块PCB中。这种高度集成与创新的魅力让我渴望深入学习更多关于电路的专业知识。
话外音:这个最有意思,做卡丁车的时候有一位猫师傅帮忙维修轮胎,然后它指的地方后面经检查确实有问题~
与此同时,我也希望未来能够进入智能医疗领域,帮助更多的人。因为在手术台上,医生一次只能救治一个患者,而一台智能医疗设备却能在全球范围内帮助成千上万的患者。因此,我决定选择电子电气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作为我的专业方向。
同时,由于我的小学和幼稚园在香港读书,学习体验很不错,还有很多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于是申请了香港大学等6所港校。在这个申请季我也申请了其他国家的院校,包括加拿大和美国的顶尖学校。
Q3、在规划方面机构老师们给了哪些有用的建议?你觉得最有用的一点是什么?
从高一签约机构以来,每一位机构的老师都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在选择专业方面,首先我筛选并确定了工程学作为我的大方向。随后,我在多次与张老师的沟通中,结合自己的兴趣方向,最终选择了电子电气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这两个专业。
在竞赛规划方面,张老师给了我非常实际的建议。当时,许多人建议我同时准备AMC12和BPhO,但考虑到我学习了6门A-Level课程,实在难以抽出足够时间来兼顾这两项竞赛。张老师作为过来人,建议我不必过于纠结于AMC12,而是专注于准备BPhO,并尝试参加SMC。
我采纳了张老师的建议,最终在BPhO中获得了金奖,在SMC中取得了金奖并获得全校最高分的成绩。除此之外,机构老师还给了我许多细致的建议,比如提前准备雅思考试、在大考季节专注于大考、具体专业搭配选择(比如帝国我申请了BME和EE两个专业)等。这些建议使我能够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一个申请步骤,也缓解了申请过程中的压力。
Q4、做了哪些背景提升项目?你的申请思路可以说说亮点吗?背景提升的规划/申请文书的准备,机构的老师是如何帮助你的?
背景提升
我在文书中展示的背景提升项目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我亲手制作的血氧心率传感仪,使用RP2040单片机开发板,结合小型传感器,并利用3D打印外壳,最终实现了血氧心率监测的功能。在这个项目中,我学习了低通滤波和MOSFET等电子电器相关的硬件知识,还解决了实际电路设计中的多个问题。
第二个项目是中国科学院的医学图像识别项目,期间在陈老师和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OpenCV的使用,并深入研究了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架构,成功完成了一个用于一维码瑕疵识别的代码。
除了这两个项目,我还参加了香港科技大学组织的夏校,参与了太阳能汽车的设计,并学习了AutoCAD绘图的专业技能。在学校,我担任了学生会副主席,参与组织了多次学校活动,并创立了学校的生物工程社团。此外,我还在公司实习,负责设计公司的公众号和绘制产品草图。
申请思路
我的申请思路主要强调了跨学科的运用以及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因为我平时喜欢动手尝试接触工程的不同项目,所以为文书是在自己的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的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了每个阶段的不同感悟。我先提到了血氧心率仪在硬件设计方面取得的进展,后来让我意识到软件处理对提升信号质量的巨大潜力。
在参加中国科学院的项目时,我参与了医学图像分析,学习了传统的滤波方法却发现在处理某些纹理时效果不佳。受到启发,我开始研究卷积神经网络(CNN),并通过开源数据集训练CNN模型,尝试将其应用于医学图像的特征识别。我始终认为,工程不仅仅是学习和应用现有的技术,它更是一种创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机构的文书准备
在文书准备过程中,机构的张老师和陈老师为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
首先,他们帮助我梳理了个人背景和项目经历,并准确地提炼出我的技术亮点。通过多次讨论,我学会了如何在文书中展示我在项目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比如,如何详细描述心率血氧监测仪中的技术难题以及提出解决策略,并体现出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重要性,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此外,机构的老师们还帮助我精准定位了申请目标,使得我的文书不仅展现了学术能力,也突出了我在工程领域的潜力,符合招生官的偏好。在面试前,老师们还逐一帮我准备了教授可能会问到的、与文书相关的问题,让我更有信心应对面试。
Q5、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因为什么?自己的薄弱环节,机构如何带你攻破,给了什么有用的帮助?
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应该是在提交UCAS申请之后的那段时期。那时,我一方面忙着准备各个大学的面试,另一方面还需要提交香港等地区的申请,并且要兼顾学校的课内学习。每天都感觉特别忙碌,但由于一直没有收到面试邀请,我感到有些焦虑和不安,却只能耐心等待。
机构的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一直给予我极大的支持。老师们不仅保持着与我的定期沟通,跟进申请进程,还给我很多鼓励和陪伴。张老师还安排了面试课程,帮助我从多个角度进行面试准备:从做题、文书撰写到自我介绍,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打磨。
此外,张老师还定期为我布置任务,包括绘制各个函数的图像,给我留思考题,夯实了我薄弱的数学基础,让我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个申请节点。这种细致的安排让我能够清晰地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也减轻了我面对申请过程时的紧张和焦虑。
ESAT笔试是我较为薄弱的环节。张老师教我了很多高效的学习方法和专项练习建议,特别建议我使用往年真题以及其他考局的数学、物理题目来进行练习。在顶尖人才的帮助下,从最初模拟考试时的27道题中只会8道,到后来我能答对23道,最终也顺利收到了剑桥的面试邀请。
Q6、能否说3点建议给到后面要申请大学的学弟学妹?
1、提前找到合适的申请机构: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申请机构非常重要。文书很重要,但我认为提前规划和背景提升同样重要。在选择机构时,建议多与不同的老师沟通,找到与你投缘的那位老师。我在比较了多家机构后选择了机构,得到了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全程指导,这才让我能够顺利地完成大考和申请过程。
2. 做好学习笔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每一门学科都建议自己准备一本单独的笔记本,而不是过度依赖老师提供的PPT和讲义。自己写下的笔记往往更能加深记忆。在做题时,尝试向同学讲解题目,不仅有助于捋清自己的思路、查漏补缺,还能锻炼表达能力,为未来的面试做准备。平时我也养成了和同学讨论题目的习惯,并在B站开设了账户,分享录制的一些ALevel题目的讲解视频。
3. 保持乐观心态:在准备大考和申请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焦虑的时刻。这个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一定要相信自己,好的心态能帮助你看到事物的积极面。在遇到压力的时候,可以去完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喜欢的朋友聊聊天,缓解压力。
Q7、申请季最想感谢谁?也说几句感谢机构的话吧~
在申请季中,最想感谢的人是我的妈妈。说实话,这个申请季她比我更加焦虑。从我开始选择学校、提交文书,到面试准备,再到最终收到Offer的那一刻,她始终在背后默默操心。同时,她也给予了我许多支持,在我每次感到纠结焦虑时,每一次打她的电话,无论何时、无论多晚,她都愿意陪我聊聊。
我也特别想感谢机构的各位老师。从专业选择、规划、备考、ESAT准备,到文书撰写和申请指导,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与帮助。感谢Nata老师一直以来无微不至的规划;感谢Jenny老师每一次给我的鼓励,以及对于我申请资料的细致整理;感谢陈老师对我的文书构思与面试准备的帮助!
在此,我想特别感谢张老师 ,他在整个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每当我处于纠结和不确定的时候,张老师总能提供清晰的建议和指导,帮助我理清思路。特别是在面试准备阶段,张老师不仅帮助我总结了面试的经验,还给了我非常有用的反馈,帮助我在面试时更加自信,面对教授的询问时也不怯场,最终收获了现在的录取成绩。
再次感谢你们的悉心帮助和专业支持,陪伴我走过了这段大学申请之旅。每一次讨论和建议都让我收获满满,也让我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顺利迈向充满期待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