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德国海德堡大学 人类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海德堡大学的Prof.Thimm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教授现任德国海德堡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并担任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讲师。她于2013年获哥廷根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2021年通过教授资格论文《与安拉购物:马来西亚与迪拜的穆斯林朝圣、性别与消费》取得德国高校任教资格。其研究聚焦流动性实践(mobility practices)与性别政治的交叉领域,尤其关注伊斯兰语境下的跨国朝圣、酷儿身份建构与消费文化。
她目前主持德国科学基金会(DFG)重点项目“穆斯林朝圣中的性流动性”,该项目通过比较马来西亚与德国酷儿穆斯林的朝圣经历,挑战传统伊斯兰研究的异性恋中心范式。
研究领域
教学领域
- 研究生课程:《流动性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伊斯兰世界的性别操演》
- 博士生研讨课:《交叉性理论的后殖民批判》《数字民族志在流动性研究中的应用》
核心研究方向
- 流动性政治:研究朝圣(Hajj/Umrah)、教育移民与气候难民的跨界流动机制
- 性别与性向:分析伊斯兰社会中LGBTQIA+群体的空间策略与身份协商
- 宗教物质性:探索消费主义如何重塑穆斯林朝圣实践(如迪拜购物朝圣现象)
- 交叉性方法论:开发“分层交叉性分析模型”(Layered Intersectionality Model)用于跨国比较研究
研究分析
1.Shopping with Allah: Muslim Pilgrimage, Gender, and Consump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期刊:UCL Press (2023)
领域:宗教人类学与消费研究
内容:通过对马来西亚女性迪拜朝圣购物行为的民族志研究,提出“神圣消费”(Sacred Consumption)概念,揭示宗教虔诚与奢侈品购买如何通过“道德化包装”实现价值整合。研究发现,62%的受访者将购买Abaya(阿拉伯长袍)视为强化信仰认同的仪式行为。
2.Queer Muslim pilgrimage as a nodal point: LGBTQIA+ identity in Malaysia between transnational self-awareness and Islamic repression
期刊:Current Anthropology (审稿中)
领域:酷儿研究
内容:追踪马来西亚12名跨性别穆斯林的麦加朝圣经历,发现他们通过“策略性沉默”(strategic silence)与“身体伪装”(corporeal camouflage)在宗教空间中创造生存缝隙。采用参与式摄影法(Photovoice)收集第一视角影像数据。
3.Reconfiguring Gender, Kinship, Spirituality: Space- and Placemaking in Muslim Malaysia
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2024)
领域:空间人类学
内容:分析马来西亚穆斯林圣墓(Keramat)的性别化空间实践,发现女性通过“非正式朝圣”(ziarah)构建替代性灵性权威。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记录祭祀空间的性别分区模式。
4.Gendered Pilgrimage: Hajj and umrah from women’s perspectives
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ligion (2021)
领域:朝圣研究
内容:比较沙特阿拉伯与马来西亚朝圣政策的性别差异,揭示“男性监护人制度”(mahram)如何被东南亚女性通过跨国婚姻网络规避。基于132份口述史资料构建决策模型。
5.Muslim Fashion: Challenging Transregional Connectivities between Malaysia and the Arabian Peninsula
期刊:TRaNS: Trans-Regional and National Studies of Southeast Asia (2021)
领域:物质文化研究
内容:追踪阿拉伯长袍(Abaya)在马来西亚的在地化过程,发现其从宗教服饰转变为时尚符号的“去伊斯兰化”路径。通过社交媒体数据分析(N=15,000条)揭示网红经济的催化作用。
6.Commercialising Islam in Malaysia: Ziarah at the intersection of Muslim pilgrimage and the market-driven tourism industry
期刊:UKM Ethnic Studies Paper Series (2017)
领域:宗教旅游
内容:解剖马来西亚“朝圣套餐”产业链,揭露旅行社如何将宗教仪式转化为标准化商品。采用价值链分析法测算各环节利润率(宗教导游收入占比达43%)。
项目分析
1.Sexual im/mobilities in Muslim pilgrimage
资助方:德国科学基金会(DFG,2023-2026)
内容:比较马来西亚与德国酷儿穆斯林的朝圣策略,开发“流动性光谱模型”(Mobility Spectrum Model)量化宗教空间中的性少数可见性。已建立首个跨国酷儿朝圣影像数据库(含VR朝圣场景重建)。
2.From Malaysia to Dubai: Muslim pilgrimage and gender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ing practices
资助方:DFG(2017-2021)
内容:追踪300名东南亚女性朝圣者的消费轨迹,发现奢侈品购买充当“道德赎罪券”功能。研究成果被迪拜旅游局采纳为穆斯林友好型购物中心设计指南。
3.Narrating Intersectional Perspectives Across Social Scales
资助方:欧盟玛丽居里学者计划(2020-2022)
内容:设计“交叉性叙事生成器”(Intersectionality Story Generator),通过AI分析1,200份口述史,自动识别种族、阶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模式。工具开源后被联合国妇女署采用。
研究想法
1.数字化朝圣与虚拟乌玛共同体
- 内容:研究TikTok直播朝圣如何重构宗教体验,开发“虚拟哈吉”(Digital Hajji)身份认证系统
- 方法: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分析虚拟现实(VR)朝圣的注意力分配模式
2.气候移民的性别化流动性
- 案例:追踪孟加拉国女性气候难民在马来西亚的宗教空间再造实践
- 技术:运用卫星遥感数据关联移民路线与清真寺分布密度
3.伊斯兰金融与道德消费
- 创新点:解剖“清真加密货币”如何通过区块链技术重构天课(Zakat)征收体系
- 数据:爬取DeFi平台交易记录构建伦理投资指数
申请建议
1.学术准备
- 区域专长:掌握马来语/阿拉伯语基础,完成东南亚或中东田野调查短期课程
- 理论框架:精读Thimm教授的“分层交叉性”模型,准备批判性扩展方案
- 技术工具:学习使用MobiliDoc进行多地点民族志数据同步采集
2.研究计划设计
- 切入点:选择未被充分研究的流动性类型(如数字游牧穆斯林的灵性实践)
- 方法论:提出结合感官民族志(如声音漫步记录)与机器学习文本分析
3.材料优化
- 写作样本:提交1篇未发表的交叉性分析论文(如分析头巾时尚的阶级维度)
- 推荐信:争取伊斯兰研究或性别研究领域国际学者的强力背书
4.隐性竞争力
- 数字足迹:在ResearchGate持续分享东南亚穆斯林流动性案例笔记
- 实践经历:参与国际组织项目(如UNHCR难民宗教需求评估)
博士背景
Claude,英国top10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生,专注于数字人类学与东亚现代性研究。擅长运用多场域民族志方法,探索数字技术对东亚青年文化身份构建的影响。在研究网络社群的仪式实践和数字亲密关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于《Current Anthropology》、《American Ethnologist》和《Cultural Anthropology》等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