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旨在为大家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导师解析和科研辅导!每期我们会邀请团队的博士对各个领域的教授导师进行详细解析,从教授简介与研究背景 / 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分析 / 研究方法与特色 / 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 / 对有意申请教授课题组的建议这五个方面,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导师,学会科研!
教授简介与研究背景
张教授最初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拥有近三十年的科研教学经验。其学术格局呈现显着的“本土深耕+国际视野”双重特征:交通本科至博士阶段均在我国西部院校重点完成(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赴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开展访问学者研究,形成了中东中西的学术视野。
作为建筑系核心教学骨干,张教授长期承担本科《现代城市设计》和研究生《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实践》等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的有机融合。其学术成长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阶段,从早期就参与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环境研究(2003-2006),到近年主持陕南蜀道传统聚落保护(2020-2021),研究重心始终紧扣国家城乡发展战略需求。这种持续演进的学术脉络,导致团队在西部地域人居环境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优势。
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分析
1.遗产廊道理论的本土化实践
团队以渭河、泾河域为实验场域,创新性提出了“水系遗产廊道”概念体系。通过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2005-2007)构建了“生态修复-运河走廊-空间形态优化”三维模型,在西安市五地铁号线二期工程(2016-2017)中成功应用。代表成果《西安都市圈渭河水系遗产廊道建设探讨》(中国园林,2016)被引频次达87次(CNKI数据),成为区域性遗产保护范本。
2.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技术
针对兰南蜀道沿线聚落,团队开发了“基因识别-空间信息制图-保护生成”技术链。国际会议策略论文(AECE2016)提出了“传统民居谱系近期法”,成功评估曲江玫瑰府景观保护规划(2020)。最新成果《文化路线沿线聚落研究进展》(小城镇建设,2021)系统梳理了该领域方法论演进,提出了“数字邻居生+社区参与”的未来方向。
3.生态移民规划创新模式
在陕南移民安置区规划中,团队创建了“生态负荷评价-产业承载力分析-空间形态优化”决策模型。通过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2015-2017)研发的GIS辅助规划系统,使户县秦都项目用地效率提升23%,相关技术被纳入陕西省移民安置技术导则。
4.气候响应型城市设计
《基于气候分析的西安都市圈规划建议》(2010)首次建立关中地区风热环境数据库。近年来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2015),开发出“微气候模拟-空间调节-节能效果评估”技术体系,在沣西新城规划中实现夏季热岛强度降低1.2℃的实测效果。
研究方法与特色
1.跨学科技术融合
团队典型研究路径承载“3T”特征:传统建筑学(传统)+地理信息技术(技术)+生态学理论(理论)。如在蜀道聚落式研究中,综合运用无人机定向摄影(获取点云数据)、空间句法分析(化空间形态)、生态计算足迹(评估环境承载力)三类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建筑学研究范式。
2.全年业绩研究
区别于常规学术团队,张教授课题组坚持“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验证”完整闭环。以渭河遗产廊道研究为例:2005年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2年技术研发(省自然基金)→2016年工程应用(西咸新部分规划)→2020年效果评估,形成持续15年的研究纵深。
3.地域性知识构建
团队重点关注西部特殊环境下的理论创新: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地貌提出的“协调单元”概念(2009),在灞河流域规划中验证了沟谷分区开发模式;基于关中气候特征研究的“通风走廊指数”,被西安市扎气候走廊规划指南纳入。这种根地地域的理论创新,使研究成果具有不可替代性。
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
1.数字技术深度应用
指导近期硕士论文《蜀道聚落空间信息图研究》(2022)显示,团队正在构建BIM+GIS融合平台。预计未来3年将重点突破:①点云数据自动化处理算法②虚拟现实环境下的保护比选系统③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存证。
2.双碳目标下的规划创新
基于“碳足迹-空间形态”关联模型的最新探索(2021),研究重点转向:①移民安置区的碳汇景观设计②传统建筑材料的低碳化改进③15分钟生活圈交通与碳排放的关联关系。这些方向与团队生态规划研究形成了有机衔接。
3.文化线路的活化剂运用
在陕南蜀道研究基础上,团队正拓展“线性繁荣”研究主流。2023年新立项课题课题展示,研究重点包括:①古道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绎②军事防御体系的现代转译③交通变革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机制。这些探索将促进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认知。
对有意申请教授课题组的建议
1.学术准备
·精读团队近3年核心论文,重点关注《小城镇建设》(2021)、《中国园林》(2016)等期刊成果
·研读《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陕西省)》(2017)第三章,掌握陕北建筑特征分析方法
·熟悉QGIS、ENVI-met等软件基础操作,具备空间数据分析能力者优先
2.能力培养
·掌握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等数字技术者可获得补偿
·参与乡村调研、遗产保护实践项目将显着提升申请成功率
·关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等最新规范修订动态
3.申请策略
·暑期科研申请:建议展示软件技能与实践经验,附GIS分析作品集
·硕博项目申请:需明确研究架构,可参考团队在研项目设计交叉方向
·邮件联系时宜聚焦具体研究方向,避免空泛表达兴趣
4.面试准备
·重点准备:①陕西南移民安置区规划特色②遗产廊道理论发展脉络③对团队方法论的理解
·建议填写:①空间分析作品 ②研究计划书(2000字以内) ③相关竞赛获奖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