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们你们知道如何有效与自己的教授打交道吗?

在异国他乡,我们常常幻想能够与口音各异的朋友们交心,建立深厚的关系,尤其是和那些知识渊博的外国教授建立起一段深刻的师生关系。

但是实际却是:“我这么开朗热情,怎么就融入不了?留学使我从E变I?”

其实,交流困难主要源于两方面:

一是语言障碍,即便口语成绩不错,在听教授讲课时,其口音、语速和一些专业术语仍会造成理解困难,讨论环节的快节奏交流,更让留学生怀疑自己,变得不自信;

二是文化差异,国外课堂注重平等交流,教授多为引导者,与国内教授主导讲解的模式不同。习惯国内课堂模式的留学生,初到国外会不知如何与教授自然相处,还会因为害怕出错不敢主动发言。

那么如何在跨文化、跨语言的环境中突破障碍,和外国教授建立联系、取得信任,进而有效地使用教授的资源?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实用tips~

👉别一上来就直呼教授的名字

对于怎么称呼自己的教授,这一直都是大家一个比较疑惑的点。对于学生对自己的称呼,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的偏好。在高中或者之前的学习经历中,我们可能更多地称老师为teacher。但在国外,直接翻译过去叫teacher,就类似在喊,“嗨,教书的”。其实不太礼貌,不显尊重。

最不会出错的称呼,是叫professor。如果能记住这位老师的last name,就直接叫Professor + last name

这条经验同样适用于写邮件时,一般是Dear Prof. + last name。

👉教授没回email就无限催

“救命,教授怎么还没回我邮件。要不再发一封?”

在大家有急事联系教授时,总会特别期盼教授赶紧回复。有时是向教室提问,怕他们回复晚了而错过自己的ddl;有时候是担心教授根本没看到自己的邮件。这时,大家会想再发几封邮件来催促教授回复。但其实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

要给教授回复邮件的时间,至少24小时,大多数情况下,等个一两天到一周左右,他们基本都会回邮件。

对于向教授发邮件,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给教授发邮件时要使用校内邮箱

注意邮件的书写

一定要在标题中写明自己的课号,姓名以及发邮件的原因。这样能帮助教授更快地锁定你并回答你的问题。

什么时候可以再发邮件

如果教授48小时都没有回复你的邮件,这时可以考虑再重新发送一封提醒。但注意一定不要有质问和不满的语气在,毕竟漏掉回复邮件还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带着问题去Office hour

教授真的很喜欢学生提问或者只是单纯的reach out。每节课下课之后去问一些自己没有听懂的问题、知识点或者是学科相关的学习方法对长期的学习进度也很有帮助。除此之外,即使没有与课堂相关的问题,自己major minor的选择,对于未来的长期规划,或者只是单纯的say hi其实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

教授通常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印象深刻。即使英语表达不够流利,也可以提前准备相关内容,在课堂上提问,并展示你对课程的浓厚兴趣。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能帮助你在教授心中建立起一个“认真”且“积极”的形象。

@留学生们,你们知道如何有效与自己的教授打交道吗?

教授们就像是各式各样的网剧,每一位都有自己独特的“剧情”和个性,有的严肃,也有的奇葩。和他们建立好关系,像研究MBTI一样,了解他们的“个性标签”就成了成功社交的关键。

📍严苛型教授:标准高,压力大。作业格式、字数、引用等要求极高,考试也很严格。

应对这类教授,要注意“细节决定成败”。大家要做好课前预习,课后主动找教授沟通,准备好问题和讨论内容,极力展现自己对学科的热情和严谨态度,把批评转变成进步动力。

📍冷漠型教授:表面对学生漠不关心,只专注于课程内容。

对这类教授要主动出击,通过邮件、office hours等方式主动与其交流,展示你对学科的兴趣和疑惑,届时你会发现,他们的“冷漠”实则是独特的教学风格,主动沟通能为你开启成长之门。

📍放养型教授: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课上只提供框架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

对于这种教授,你可能会觉得一开始没有方向,但这其实是他们希望你自己去发现知识、主动思考的方式。“不要害怕独立思考”,主动去寻求帮助,展示你的学术兴趣和独立性,你会因此得到更多的成长与认可。

📍“哲学家型”教授:喜欢深度思考和哲学式的讨论,课堂并不局限于书本,思维往往较抽象。

对于这种教授,课后要主动请教,和同学讨论课上提到的哲学观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

📍“事业型”教授:专注自己的研究事业,课堂主要围绕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太关注学生个人进展。

对于这种教授,关键是展现你的学术兴趣。展现出对他们研究方向的兴趣,主动请教相关问题,尽量去理解教授的研究背景,甚至参加他们的研究项目,可能会成为你和教授建立联系的有效途径。

📍“神秘型”教授:他们的课堂内容精炼且集中,课后也不喜欢社交,很少回复邮件。

面对这类教授,保持专业性是关键。通过邮件或课后提问,将交流聚焦于学术层面,凭借对学术的深度兴趣与独立思考,或许能赢得教授的关注。

以上就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师生关系小贴士了!处理好和教授的关系真的能让我们受益颇丰,不仅仅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还能为自己未来的实习和工作的人脉打下基础。希望大家都能给每位professor留下好印象,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年USACO考试时间 USACO培训课程介绍!

下一篇

2025年中国农业大学 2+2/1+3 中英国际本科项目招生简章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