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嘉宾是2024-25申请季刚刚斩获牛津大学 实验心理学专业offer的潘同学,他说:“心怀宇宙,脚踏实地,梦想自会照进现实”。
01、从小就对心理学感兴趣 将牛津实验心理学作为目标
我从小就对心理学有兴趣,因为当时学心理学的母亲时不时会跟我分享一些心理学小知识。但那时只是觉得这个学科有点意思,这种兴趣还远远没有到想让它成为我大学专业的程度。
真正全面了解到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在我高一的时候。当时报名了HOSA CCE的心理学科目,需要自学一本大学入门教材的内容。通过这段学习经历,我对心理学及其各个分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发现自己不仅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也确实想要更深入地去学习。我常常忍不住去搜课本上的概念拓展知识,尤其是对于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那些深奥的理论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
在明确了自己想要申请的专业方向后,我开始着手去了解牛剑G5以及其他几所大学心理学相关的信息,最后整理成了一张表格,以便对比分析。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间权衡时,觉得牛津的课程设置可能会更适合像我这样以后想做研究的学生,而且牛津大学和神经科学相关的研究所有合作,就读期间有机会参与一些临床试验。对比之下,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成为了我的第一志愿。
图片来源 牛津大学官网
02、将学术与实践经历融入文书 表达对专业的热爱和探索过程
先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PS文书大致由哪些部分构成。开篇主要描述了我对心理学产生兴趣的契机,提及了和母亲讨论心理学知识的经历。随后,讲述了自己因参加HOSA而阅读了入门级心理学教材的收获,了解到心理学不同分支的研究内容,从而发现了自己对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热情。
第二部分我写了参加2023 John Locke论文学术活动的经历。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了探讨“Are Beliefs Voluntary”这一主题。我当时认为想法是由有意识的思考所产生的,既受到有意识思考的影响,也受到无意识因素的作用,这表明它们是由自主的认知系统与非自主的认知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我还特别在文中简单罗列了一些曾经做过的相关研究。
在后续内容中,我提到了自己对这段活动经历的反思。在深入学习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相关内容后,我认识到自己之前过于草率地将自主行为等同于有意识行为,忽略了背后的复杂机制。虽然这次我没有入围,但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在构建论题时,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仔细推敲和完善论题本身,而不是急于寻找论据。
文书的第三部分是讲述我继续参加2024 John Locke论文活动的经历。这次选择的题目是“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character flaw and psychiatric illness?”。基于上次的经验教训,我阅读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不同领域关于精神疾病的文献,之后借鉴了Wakefield的Harmful Dysfunction理论来构建自己的论点,要将一系列行为定义为精神疾病,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些行为是由某个系统的不正常运行而产生的;二是这些行为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有害的。
通过这两段学术活动经历,我更加清晰认识到心理学不能只从客观的神经层面去分析事物,就如同赏画不能只看颜料的化学成分。
第四部分我着重描述了自己的阅读经历。由于对"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感兴趣,阅读了Daniel Denett的Consciousness Explained。这本书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理解意识现象。在阅读过程中,我意识到书中提及的一些认知心理学知识是我所不熟悉的领域。为了弥补知识空白,我又去读了Eysenck的认知心理学教材。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虽然是牛津实验心理学专业推荐阅读的书籍之一。但说实话,真的不是很容易读,书里不仅引用很多科学文献,而且读起来给人感觉是偏哲学的一本书。
如果大家对意识感兴趣可以选择去读,不过不要像我这样直接硬啃,可以先看一下Blackmore的Consciousness An Introduction,它作为一个入门书,介绍了各种解释意识的理论和相关现象,而且每个章节末会列出一个Further Reading书单,可以指导后续的reading。
在文书的结尾段落,我简要说明了自己感兴趣的具体研究方向,再次强调了对心理学的满腔热忱。总而言之,我的PS文书内容主要是围绕心理学相关的学术活动经历来展现自己的学术能力与热情,最后再通过reading的经历强调自己对心理学持续不断的追求和探索。文书中提到的几次学术活动经历对我的学术能力都有不小提升,同时拓宽了眼界。
对我来说,文书写作的最大困难就是刚开始不知道从何下笔。在网上寻找相关视频时,意外发现了牛津Jesus College的账号,有一系列讲述该如何写PS的视频,比如文书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要点、围绕哪些经历展开、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等等,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一下,名字就叫Jesus College Oxofrd。
03、计时做题适应笔试节奏 错题可按题型分类记录
我首先在官网阅读了TSA相关的信息,我觉得最值得看的内容是Section 2 specimen and past papers一栏中的TSA Question Guide文件,虽然在Section 2下面,但内容有提及Section 1的各种题型和解题思路。
图片来源 牛津大学官网
熟悉题型后,我就直接开始刷题了,后来才阅读了官网给的Further Reading。我个人觉得先读书单中的第一本Thinking Skills会比直接刷题好一些,TSA的题型都有覆盖,不过有一部分多余的内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看还是不看。
我刷题一般都是在计时的情况下,一口气做完一套题,而不是每次只做几道题。大家做完题后一定要及时批改,然后按错题类型记录每种题型错几道题。虽然我是刷完TSA后才继续去做BMAT的题目,但我觉得可以把两个笔试的刷题顺序调换一下。两者题型很像,可以用来先适应常见题型。不过在刷BMAT时就不用一次做完一整套了。
我感觉今年的TSA S1部分的难度和近5年真题差不多。近几年的题目要比最开始那几年的难度高一些。今年最大的差别其实是答题形式改成了机考,无法直接在普通的纸张上做草稿,而是一个塑料本,有很多片塑料,用一个类似白板笔的笔书写。对笔试答题速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建议同学们提前适应。
04、多做模拟面试熟练英语交流 提前熟悉面试软件操作
我刚开始做模拟面试练习时,总体表现还好,但会有一些小毛病,比如会消耗过长的时间去思考,然后一下子输出很多内容,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内容都答出来,但每个想法却用了过于冗长的话术;在面试官没有进行引导的情况下,自己埋头思考时还喜欢时不时东张西望。
我个人觉得牛津正式面试要比模拟面试更加简单,全程几乎没有什么卡顿,表达也比较清晰。我认为准备面试的时候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额外学习什么知识,题目涉及到的概念通常会在题干中进行介绍,或者是一些很常见的知识点,比如记忆和注意力。不过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牛津的面试时间安排很紧张,一场面试只有30分左右。
我觉得准备面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发现自己不太习惯用英语回答问题。虽然够流畅、内容也都会表达,但就是有很奇怪的感觉。为了解决这种陌生感,我会在无人的地方练习口语表达,慢慢让自己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需要事先构思好问题和回答话术,只需随意选定一个话题,顺着自己的思路自然地表达出来,便能有不错的效果。
说到面试心得,虽然大家可能听过很多遍,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放平心态,尤其是在正式面试当天。两场面试当天,我并没有再去进行额外的准备,面试前也尽量放平了心态,结果正式面试要比任何一次模拟面试的压力都小。
面试中可能会遇到题目让你设计一个study,A Level心理学里各个章节的methods部分会提到相关的概念和知识点,大家准备面试时可以重温一下。正式面试前一定要提前熟悉面试软件,测试好自己的硬件设备。我在第一场面试中就因为麦克风出了问题浪费了2分钟,导致后面的节奏被打乱。
05、缓解焦虑的关键是迈出第一步
还记得收到offer当天,我专门穿了唯一一件红色卫衣,而且恰好是学校期末考试。写完试卷不能立马交卷去做其他事转移注意,所以一天都在想offer的事,特别慌。我一开始以为会是16:00整发offer,结果一个多小时后大家都走了,还没收到邮件。就这样和几个朋友一起等,直到17:31,收到一份邮件,当时邮件正文并没有出现offer这个单词,我点开了附件,等加载时很慌,然后看到是我的offer后跳了起来,把好消息跟老师同学们分享,也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妈。突然间如释重负,紧张转为喜悦。
回顾牛剑G5申请的整个过程,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当面临某些需要做准备的事情时,容易产生焦虑。尤其是刚开始,无论是备考A Level、构思PS文书,还是第一次模拟面试,都会感到焦虑,甚至有点害怕。因为是陌生的事情,在了解到一些信息后会觉得还需要做很多事,担心自己做不到、时间不够,陷入自我怀疑,结果就是很焦虑,焦虑了就喜欢拖延,导致更焦虑。
慢慢地,我学会了怎么解决这种困境。首先是迈出第一步,通过官方网站或者老师获取相关信息和支持。比如,A Level的话就是Specification,TSA笔试就是牛津官网。一般都能得到有用的资料。以A Level心理学为例,spec会有resource map的链接,resource map有每一个知识点对应的教材页数。如果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则会额外给一些有用的网站。
下一步就是去看,大致浏览一遍这些资料,了解都会讲些什么内容、难度大概如何、量有多大。做完这些事后心里就会有个底了。接下来就是行动起来去学习。重点在于强迫自己迈出第一步。
这里想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我在牛剑G5申请过程中的心得。有了目标后,一定一定要有清晰的规划,标化成绩需要达到什么要求、有哪些活动可以积累PS素材、笔试会考察哪些知识点和能力、又该如何提升这些能力、面试会问什么类型的问题、自己又该怎么准备......总之,对申请季都做些什么要有个概念,才能合理安排精力。
我高一的时候忙着学习和应对考试、参加各种与心理学无关的学术活动、公益活动、学生会,导致没有多余的精力,结果这些非学术的课外活动对我的申请没有太大的帮助,觉得浪费了1年,甚至一度想要放弃申请牛津,后来在JT导师的指引下才重拾信心。
在空余的时间可以自主探索心理学这门学科,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搜索相关研究或科普资料。大家可以去StackExchange看看,是一个论坛网站,其中有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子论坛,历史浏览量多的几个问题都很有趣。比如,"为什么思考同一个问题,休息一下更容易想到答案","梦持续多久","梦里主观体验的时间流失和现实一样吗"等等。而且别人写的回复也很详细,还会附上参考文献。喜欢纪录片的同学们可以看Vsauce的Mindfield系列,覆盖了很多心理学经典实验和理论的内容。
最想感谢的就是我的母亲。在这一路上,有不少次想过放弃,每次她都会坐下来跟我谈心,强调无论如何她都支持着我,就算得不到牛津offer也还会爱我。
也感谢JT导师提供了各个方面的硬实力支持。最初给出了时间线,帮我梳理了冲刺牛剑G5所需要做的准备。然后是John Locke论文活动的指导,如果不是跟着节奏找文献、想thesis,最后根据导师的建议完成一稿、二稿、三稿......我可能就不会得到奖项。文书也同样如此,很多语言组织上的调整建议都提高了PS的整体档次。在填写UCAS和去TSA实考的时候,有任何问题,导师也都能第一时间帮我解决。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学校——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这一路的支持。从A Level课程、到给我英协、学生会、Logos社这些平台提高综合实力,总是很配合申请相关的请求,许多事情的完成都离不开学校功劳。
*以上内容来自个人经历,仅用于经验交流分享,无任何商业推广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