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CityU)PhD博士申请攻略及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城市大学 中国史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香港城市大学Prof.CHAN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博士申请攻略 | 香港城市大学(CityU)PhD导师简介 (467)

导师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教授,专长于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他在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学士、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并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教育文凭。作为当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香港历史领域的重要学者,导师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民国时期的思想史领域,尤其侧重于章太炎研究、新儒学、五四运动以及近年来的香港历史研究。

导师还是香港中文大学岭南文化研究计划的核心成员,并担任施普林格出版社《中国文化:连通性、全球性与现代性》系列丛书的联合编辑。

研究领域

导师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民国时期思想史:特别关注知识分子群体、思想流派及其与政治、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
  2. 章太炎研究:深入研究章太炎的思想体系、政治立场及其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
  3. 五四运动研究:考察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在不同地区(尤其是香港)的表现和影响。
  4. 新儒学研究:关注晚清民国时期儒学的转型与发展,以及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构。
  5. 香港历史与文化研究:探讨香港的历史发展、文化特质以及南来文人在香港的活动和影响。
  6. 冷战时期东亚区域研究:研究冷战背景下的东亚政治文化关系,特别是香港在其中的角色。
  7. 殖民地研究:关注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殖民管治的特点以及本土意识的形成。

研究分析

1.《再造中华:章太炎与五四的一代》(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导师关于章太炎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关系的重要著作。该书从新的角度审视了章太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复杂关系,挑战了传统史学中将章太炎视为保守派的简单划分。

通过大量史料分析,导师揭示了章太炎对新文化运动参与者的深远影响,重新评估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转型中的关键作用。该著作被评为2019年上海书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十大优秀图书"和"中国人文社科创新图书榜"。

2.《家国之间: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

这部著作是导师对五四运动在香港发展和影响的深入研究。作品从香港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了殖民地语境下五四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分析了民族主义思潮与本土意识在香港的交织与碰撞。该著作荣获第三届香港出版双年奖社会科学出版奖和2019年商务印书馆优秀图书榜。

3.《文化香港:一座城市的百年流变》(中华书局,2024年)

这是导师近期出版的关于香港文化发展史的重要著作,是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创系十周年丛书的第6卷。该书系统梳理了香港文化的百年变迁,展现了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地的独特性,以及香港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通过对文学、艺术、教育等多方面的考察,导师勾勒出香港文化从殖民地时期到回归后的发展轨迹。

4.《胡适的訪港之旅與在地迴響(1935年)》(清华中文学报,2024年)

这篇与吴家豪合著的论文详细考察了胡适1935年访问香港的经过及其在香港社会引起的反响。论文通过大量史料,重建了胡适访港期间的活动轨迹,分析了他与香港知识界的互动,以及其思想在殖民地香港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胡适研究,也为理解20世纪30年代香港与内地知识界的联系提供了新视角。

5.《中英關係與殖民管治:金文泰在香港1925-1930》(中华书局,2024年)

这部与吴家豪合著的专著聚焦于金文泰担任香港总督期间(1925-1930年)的殖民统治和中英关系。通过对大量档案材料的分析,该书揭示了金文泰总督任期内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图景,特别是其应对"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事件的政策和策略,以及这些政策对香港社会和中英关系的深远影响。

6.《兩代遺民文教理念的殖民地際遇:賴際熙與唐君毅》(2024年)

这篇论文比较研究了两代遗民学者——赖际熙与唐君毅在香港的文化教育活动和思想。通过对比分析,导师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遗民知识分子在殖民地香港的生存策略和文化使命,展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的思想演变和文化实践。

项目分析

1.《学者外交家:胡适作为1920年代中英庚款委员会成员》

这是导师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获得了香港研究资助局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的资助。该项目聚焦于胡适作为中英庚款委员会成员的角色和活动,探究他如何在外交和学术之间平衡,以及其在中英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导师通过发表《胡适出任中英庚款委员始末新探》等论文,已经开始呈现该项目的初步成果,揭示了胡适作为学者外交家的多重身份和复杂角色。

2.《白話文在香港的初期發展史(1920-1935)》

这是导师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资助的项目,旨在考察白话文在香港早期发展的历史。项目关注1920年至1935年这一关键时期,探讨白话文运动如何在殖民地香港传播和发展,本地知识分子如何接受和推广白话文,以及白话文对香港文学和文化发展的影响。这一研究将填补香港现代文学发展史研究中的重要空白。

3.《岭南文化与世界:晚清至民国时期粤籍文人文化景观的建构与变迁(1821-1949)》

这是一个由香港中文大学领导,导师参与的协作研究项目,获得了香港研究资助局协作研究金的资助。项目聚焦于1821年至1949年间粤籍文人的文化活动和思想发展,探讨岭南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和变迁,以及粤籍文人如何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世界交流。导师的贡献主要在于考察南来文人在香港的活动及其对香港文化景观的塑造。

研究想法

1. 殖民地知识生产与现代性构建

这一研究方向旨在考察殖民地香港的知识生产机制及其与现代性构建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殖民地学术机构与知识网络:研究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创建与发展,考察其如何在殖民体系下形成独特的知识生产模式,以及这些机构与内地、英国及全球学术网络的联系。
  • 殖民地报刊与公共知识空间:分析香港报刊如《华字日报》、《工商日报》等在塑造公共知识空间中的作用,探讨它们如何在殖民语境下传播新知识、新思想,促进公共讨论。
  • 殖民管治知识与本土实践:研究殖民政府的知识生产(如统计、调查、报告等)如何塑造对香港社会的认知,以及本土知识分子如何回应、挪用或抵抗这些殖民知识。

2. 冷战文化政治与华人社会网络

这一研究方向聚焦于冷战时期东亚地区的文化政治与华人社会网络,特别是香港在其中的枢纽角色:

  • 跨国文化组织与意识形态竞争:研究美国亚洲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机构在香港的活动,以及他们与本地文化团体的互动;同时考察"左派"文化组织的活动和影响,分析冷战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竞争。
  • 道德重整运动的跨区域网络:拓展导师关于道德重整运动的研究,考察该运动如何在香港建立基地,连接东亚各地区,形成跨越意识形态阵营的非政府交流网络。

3. 遗民、流亡者与现代中国知识谱系

这一研究方向以南来香港的遗民和流亡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探索他们在现代中国知识谱系中的特殊地位:

  • 遗民知识分子的代际特征与思想演变:比较研究不同时期南来香港的遗民知识分子(如清末民初的赖际熙、1949年后的唐君毅等),分析不同代际遗民的思想特征和演变轨迹。
  • 流亡经验与知识生产:考察流亡经验如何影响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作,特别是如何在流亡状态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历史与现代性问题。
  • 边缘位置的文化使命:探讨遗民和流亡者如何利用香港的边缘位置保存和重构中华文化传统,他们的文化保存工作和创新尝试如何影响现代中国知识谱系的形成。

4. 城市记忆与历史景观的建构与变迁

这一研究方向关注香港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的建构与变迁:

  • 历史遗迹的政治生命:研究如宋皇台、九龙城寨等历史遗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意义变化,分析殖民政府和本地社群如何通过这些遗迹建构不同的历史叙事。
  • 纪念活动与集体记忆:考察香港不同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抗战胜利等)的纪念活动,分析这些活动如何塑造集体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如何随政治环境变化而转变。
  • 博物馆政治与历史展示:研究香港历史博物馆等机构的展览策略,分析其中的历史叙事框架和政治考量,以及这些展示如何影响公众的历史认知。

5. 跨区域知识分子网络与思想流动

这一研究方向探讨20世纪上半叶岭南地区(广东、香港、澳门)、东南亚和日本之间的知识分子网络和思想流动:

  • 岭南知识分子的跨区域活动:考察以香港为枢纽的岭南知识分子如何在东亚范围内活动,形成跨区域的学术和文化网络。
  • 留学生群体与知识转译:研究从岭南地区前往日本的留学生群体,分析他们如何转译和传播日本学术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回国后影响本地学术发展。
  • 华侨网络与岭南文化:探讨东南亚华侨与岭南地区的文化联系,分析华侨资本和华侨知识分子如何影响岭南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发展。

申请建议

1. 学术准备与研究能力展示

  • 系统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不仅要熟悉导师的著作和论文,还要广泛阅读中国现代思想史、香港史研究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成果。重点关注章太炎研究、五四运动研究、香港殖民地史和冷战史等导师擅长的领域。特别要注意两岸三地学者对相关课题的不同解读和方法论差异。
  • 史料搜集与解读能力:导师的研究极为重视第一手史料的挖掘和解读,申请者应在研究计划中展示自己发掘和使用史料的能力。
  • 跨学科视野与方法整合:导师的研究经常跨越思想史、政治史、文化史等多个领域,申请者应展示自己整合不同学科方法的能力。可以在研究计划中融入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丰富自己的研究视角。
  • 语言能力与文献处理:由于导师研究涉及中英文史料,且经常引用日文研究成果,申请者应强化自己的外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和日语(如有可能)

2. 研究计划的精心设计

  • 与导师研究领域的有机衔接:研究计划应与导师的研究兴趣紧密相关。可以选择拓展导师现有研究,如深入探讨导师关注过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不同侧面,或者将导师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新的历史案例。
  • 明确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框架:避免仅仅叙述历史事件,而应提出清晰的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例如,可以结合后殖民理论分析香港的文化身份建构,或者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五四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演变。
  • 创新点的明确呈现:研究计划应在文献回顾部分清晰定位自己的研究在现有学术讨论中的位置,并明确指出创新点。
  • 可行性考量与研究规划:详细规划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史料收集、田野调查(如需要)、分析写作等环节。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如档案获取限制)提前考虑替代方案,展示研究的可行性。

3. 申请材料的精心准备

  • 个人陈述的针对性撰写:在个人陈述中展示自己对导师研究的深入了解,说明为何选择这位导师而非其他学者。可以具体讨论导师的某部著作或论文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如何启发了你的研究兴趣。
  • 研究样本的选择与呈现:提交的写作样本应选择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展示自己的史料解读能力和理论思考。如果现有作品不够相关,可以专门准备一篇与申请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论文。
  • 推荐人的战略性选择:如果可能,选择与导师有学术联系的教授作为推荐人。即使没有直接联系,也应选择在相近领域有一定声誉的学者,

博士背景

Chronicle Zhou,985历史学院博士生,专注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研究。擅长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和跨学科方法,探索历史文献中的潜在模式和长期趋势。在研究唐宋时期官僚制度演变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历史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研究成果发表于《历史研究》和《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等重要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年AMC12课程培训计划!拿奖攻略

下一篇

重要通知!CIE 6月考季中国区送卷大变动!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