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特邀胡同学与大家分享交流她在2024-25申请季同时斩获剑桥大学工程专业、帝国理工航空工程专业&设计工程专业offer的申请经验与心得。
她说:“亲身踏入迷雾,坦然面对未知”。
01、当自由的风吹过我找到最舒展的模样
平时我就比较喜欢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试图弄清背后的规律,在探究和思考中逐步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我从伍尔夫的房间窥见了自己最珍贵的事物,也从戏剧的台词里偷来了坚持下去的力量,我叩开世界顶尖学府大门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的精神远征。当自由的风吹过,我也找到了这个年纪最舒展的模样~
我是在另一所国际高中完成了IGCSE课程的学习,在AS学年转来现在的高中。最开始是高中小班制教学吸引了我,不同进度和基础的同学分到一个小班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更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允许轨道的微微偏离,给予我学术和思想上的自由。
于我个人来说,从接触到Engineering这一大类时,我就明白这门学科对我而言的特殊,所以我很早就确定了自己想要申请的专业方向。申请季里不同人的体感温差特别大,真的只有自己去体会。
对于想要申请工程专业的学弟学妹们,我想说的是这个大众学科因为有太多人走过,如今已如一条熙攘拥挤的坦途,但还是希望大家能不被同行者或任何评价系统影响自己的步伐,而是带着近似鲁莽的勇气闭眼一直往前走直至天明,再回头丈量自己走过的距离,或许也会对自己所达成的成就而惊讶吧。如果决意踏上少有人涉足的冰原,亲自审慎验证冰层的承载力,或许不一样的美景也正在等自己。
02、喜欢关上门后独自思考的时光享受“浪费时间”的独立思考
让我记忆深刻的两次学术活动,是刚入学时的学科思维挑战活动和AS暑期牛剑营。它们的共同点是可以让我潜心学习物理和数学,任由自己浸泡在一道难题里,让思维的钓线在知识里沉浮,就算几小时过去,毫无进展,“浪费时间”也毫无负担。
我喜欢这些关上门后独自思考的时光,我相信对于任何科目和专业想要取得学业上的进步,稚嫩但独立的思考必不可少。申请季开始的那个暑假在老师的桌面随手拿起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时常给我启发和灵感,就像伍尔夫在书中说的“一年五百英镑代表思考的力量,门上的锁代表独立思考的力量”,我慢慢意识到金钱、可支配的时间、安静的小教室或许是我拥有过最珍贵的事物,也希望这些不会是我学生身份时期的限定资产。
在校内外老师们的帮助下,两次学术活动我都收获颇丰。尤其是我的文书老师,略夸张但诚恳地说,是他让我的初稿“起死回生”。我原本考虑过固执己见地交一篇很荒谬的文字,好在我对他在文书方面的信任超越了自身,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灾难,在这里感谢导师妙手回春。
03、把完整连续的思考过程展现给面试官遇到意料之外的问题Don't panic
2024年11月份,我进行了非常密集的模拟面试,讲演了一道道难题。就这样,我的大脑在装满了各种巧妙的物理方法、微分、积分等知识的状态下进入了正式面试环节。
结果迎接我的并不是常规的数学物理题目,而是四位面试教授对常识和开放性问题的接连"轰炸",其间还夹杂着一些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和猝不及防的意大利口音。他们总能根据我的回答生成一系列新的问题,无数个追问仿佛在测试我的盲区到底在哪里。
面试结束后很多人问我感受怎么样,和往日里计算出正确答案的自信截然不同,我不确定自己的回答里有几成是教授想要的,那些开放性问题仿佛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所以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摸清楚自己学院的面试风格,遇到意外状况,Don't panic,把思考的过程展现给教授,只要思路是完整的,逻辑是连贯的、想法是富有洞见的就好。
平日里尽量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每一门学科,尤其是STEM科目,它们描摹同一宇宙运行规则下的世界之间必然有着互相呼应和内在的联系,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或许会在未来以意想不到的形态为你所用。在不断更新的题库和面试机制下,我们能做的就是确保知识真正属于自己,而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04、收集近几年专业录取数据倾听心声 有面对与承担的勇气
AS年级近距离观看熟识的学长老师申请季的开场和落幕或许是精神压力最大的时期,我不断比对着自己拥有的和他人的得到的,陷入“我还做得不够多”的焦虑。
学业压力大的时候我会去剧院,每位编剧笔下的角色都拥有独特的人物底色,我久久地凝望那些喜爱的形象,试图把这抹色彩带出剧场化为己用。
每当觉得个人的力量太单薄的时候,我便从那些剧本的词句间"偷"来一些坚持下去的勇气,在心里反复念白直到它们仿佛真的来自我意识最深处。我很感激那些角色,以及创造他们的人在我高中时期的画布上投下斑驳但也鲜艳的色彩。
但当我睁开双眼发现自己站在申请的起点,一切并没有那么可怕。来不及左顾右盼,申请季的洪流会推着所有人向下一个节点走去,文书、UCAS申请材料、笔试、面试接踵而至,我几乎机械般应对着每一个关卡,很少停下来纠结。在过去,无数种可能性发散成无限延伸的人生脉络,而此刻已经收敛成一条直线,在二维的轴线上能做的确实只有向前。
如果说要给学弟学妹们一些申请建议,那就是:用理性选择,用直觉探索。我明白步入申请季意味着有很多的抉择要做,学校、专业、学院。每一个步骤都显得那么“关键”,仿佛其中一个决策的错位就会变成一封封拒信。
我自己有两种应对方式。一是收集近几年该专业的录取数据,分析对比数据,选择那个最优解;二是倾听自己的心声,écouter son coeur,让直觉带你去那应该去的地方。
我承认世界上存在同时拥有准确的信息源和超强算力计算机般大脑的申请者,但当我看到几个近年学院统计数据的链接时感觉自己头都大了。偶尔相信内心的指引有什么不好呢,只要有勇气承担后果就好。
05、老师们是我的引路人更是银杏书签般的好朋友
我目前已收到剑桥大学工程专业、帝国理工学院设计工程专业、帝国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offer。等邮件时觉得太煎熬了,可以想象一下招生官们在电脑面前焦头烂额的场景。我相信当被审判的那一刻到来的时候,只要自信地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而那几百甚至几千封文书和bg,就变成他们的烂摊子了。
很多陈词滥调我就不赘述了,我知道即便明白再多大道理,该紧张的时候我们依旧磕绊,该焦虑的时候大家还是会焦虑,知行合一真的是终身命题呢。也希望无论结局好坏,经历过一切后,往事终散去如云烟。
申请季无非是把一个连续时间段的你切成薄片,单独审视踏入考场、进入面试或者递交UCAS的那一瞬间的你,而后匆匆给出一个片面的判断,发出一份邮件而已。
在这里很幸运遇到了适合自己的校内外老师们。对我而言,很多时候过严的管理会适得其反,是他们让我想做什么都大胆去做,在我迷茫的时候提出一针见血的建议把我从歧途拉回来。当我进度和班课不符,或者突然想学一门课程但又不参加考试的时候,也会安排一对一的教学。也正是这样,我认识了最最最好的季老师。
数学或许不是我最擅长的科目,但她总能让我心甘情愿地去上高数课。我珍视那些在课堂中的交流和课堂以外的谈心,后来也总习惯性地在空课期间走向工位寻找她的身影。认识季老师就像在我人生16岁的那页夹了一支小小的银杏书签,翻开这一页就会想起秋千、草坪、午休的阳光和淀山湖的一切。
当然还有像鸭妈妈一样负责的潘老师和慢慢老师,自编“保姆级”教程教我计算机的程老师和带我速通雅思写作的卞老师,想要感谢的老师真的太多太多,给予我的帮助也很难用语言量化,我就不一一列举啦。
我试图把晒过的每一束阳光都折叠收藏,珍惜和朋友们度过的高中的最后一段时光。希望能做向上的飞鸟,缤纷争渡,也让自由的风吹!最后,也祝愿学弟学妹们收获自己梦校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