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商科类项目就业情况数据分析

1、往期就业数据回顾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科类项目就业情况】

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

由于MSBA横跨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因此能共享两个学院的资源。除了就业中心会提供就业沙龙,培训,企业宣讲会等,课程教授也会时不时地分享就业机会,再加上capstone课程中与业界的交流里也会有实习和social的机会,整个资源还是很可观的。

同学们大部分投的都是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尤其是金融行业,岗位如busines, data analyst , data engineer/scientist , AI engineer等。毕业后身边的朋友同学大多都会寻找本地实习,毕业基本都去了大厂,要么做产品经理、数据分析、算法,然后有回国的,也有留下来的。

MSc Accountancy

Acc毕业,留坡进四大是不难的,也比较容易拿EP,很多同学都去了四大,但是四大特别累,薪资也不是很高,只能说作为留坡的跳板是不错的。23届70多学生差不多有不到10个都留下了。回国的话,商学院差异都不大,主要看是看个人能力的。职位方向如审计师、数据分析师、股票分析师、并购顾问,甚至自己创业等。

MSc in Management

虽然NUS作为新二之一,在新加坡和国内都有较高的认可度,但新加坡大部分公司都更偏好新加坡人和PR,有的公司更是只招local和PR。另外由于办理工签标准的提升使得中国同学想要留坡就业变得更加困难,原本一些base在新加坡的中国企业因为政策要求不能像原来一样保证为新入职的员工办理EP,让本就不多的选择变得更加稀少。

身边的绝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回国求职。23秋招堪称地狱级别,每个课间都能听到大家在讨论求职就业,自习室里经常能看到埋头做笔试的同学,CLB电话亭里一个接一个的同学在完成自己的面试。但好在大家都收获了不错的结果,身边同学基本都拿到了心仪的offer,有大厂商分、PM、管培、策略;奢侈品pricing、管培;国央企管培、管理岗等。

MSc in Finance

在新加坡,很多前台部门都有非常强烈的本地人偏好,也就是说,作为非local选手,进入前台部门的可能性几乎为0。除非你本身的tech能力也很强。国内就业的话大部分学生都回国找暑期实习。找到实习的情况也存在一些个人差异。在新加坡实习的大多是一些VC、PE公司多一些,也有一些是外资银行暑期实习,还有中行、安永,也有录到Shopee的。在国内实习的大概是有券商、资管这两个方向听到的比较多,有中金、中信这些。

MSc in Marketing Analytics and Insights

MAI项目本身非常注重data,比较quant,很都同学都在互联网求职,商分战略等类别的都有。留坡的也有,但是fmcg很少(22届有很牛的老师进p&g了), 其他很多学长老师都是走偏data的方向来留坡。mkt想留在其他国家都不容易,mai的credit-bearing这段实习倒是相对来说对想留坡的同学比较有利。

MSc in Quantitative Finance

新加坡金融业EP很难拿,大部分人回国就业。实习课可以在国内实习也可以在新加坡实习。实在想留坡就业可以考虑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quant岗,但是工资十分感人。回国的话,QF的毕业生进三中一华的面试关没问题。后面就要看个人的综合素质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MSc in Quantitative Finance(SJTU)

项目30位同学(2023年毕业这届)大概有2位留坡,2位去了香港工作,剩下来的基本都回国工作了。本届同学基本都已经就业了,主要集中在基金、券商、银行这三大类;可能少部分去了咨询、互联网、快消。在公募的分布在销售、风控、投研等岗位;券商的分布在投行、研究所、销售等前台岗位以及少部分中后台;银行的分布在城商行/股份行总行。

我个人的暑期投递主攻公募基金和券商的销售岗及中后台岗,秋招时则主攻base家乡省会的各类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最后收到了易方达基金、国泰基金、永赢基金等多家公募的销售前台和中台岗位实习offer,以及某top券商中后台岗和多家银行正式offer。

MSc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

MFE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和投资银行、经纪和证券公司、非金融公司的财政和财务规划部门、保险公司、咨询、投资咨询、对冲基金、养老基金以及金融软件和技术企业都有就业机会。

就业数据|新二商科项目就业,全网就业信息都在这里了!

MFE学生和校友在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中蓬勃发展,包括新加坡和国际银行、监管机构、咨询公司、对冲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MFE毕业生曾经工作过的公司包括星展银行、大华银行、华侨银行、摩根大通、瑞银、汇丰银行、花旗、中国银行、高盛、苏格兰皇家银行、摩根士丹利、阿里巴巴、彭博、腾讯等。行业分布有银行业29%,金融投资16%,商品证券交易15%,技术类8%,咨询7%,风险管理4%,其他16%。

(以上来源官网)

就业数据|新二商科项目就业,全网就业信息都在这里了!就业数据|新二商科项目就业,全网就业信息都在这里了!就业数据|新二商科项目就业,全网就业信息都在这里了!就业数据|新二商科项目就业,全网就业信息都在这里了!

Master of Economics

QE方向:学生毕业后普遍会继续读博,然后选择申请博士后和进入高校任教。但并不是所有QE的同学毕业后想继续深造,有同学会因为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经济学主流研究方向与现实社会接轨不够、读博时间长等等原因,转而去工作。回国就业的工作方向与AE项目大致相同,以进入体制内、金融行业的央企国企为主。也有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同学,主要看个人选择。

AE方向:AE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去了金融行业,证券、私募、保险、银行等,还有一部分进互联网企业的。简历关是没有太大问题,学校的企业认可度蛮高的,至于最后能去到什么级别的公司就要看自己的综合实力了。

MSc in Venture Creation

VC这几届同学做互联网和mkt的最多,也有做金融等其他领域的同学,有不少去了互联网大厂,像字节、腾讯、阿里、京东、美团、百度等等,也有同学去了LVMH、欧莱雅等品牌或者快消公司,还有一部分做金融相关的同学去了银行、券商等。客观来说,VC的主修课程主要培养的是一种商业思维而不是专业能力,其实对不打算创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没多大影响,大家都是按照原来的实习轨迹找工作。

VC留坡工作的几率不大,除非运气很好的,大部分能够留坡的同学都是投了上百个工作才找到的,外国人身份限制的影响比想象中更大。但特别想留坡的同学有不少最后还是找到了新加坡的工作。身边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说,如果对岗位和薪资不挑的话还是有很大可能找到新加坡的工作的。

如果很明确决定要留坡的同学建议抓住可以留用的实习机会,除了学校安排的实习之外在第二学期和暑假多做两段留用实习,同时在最后一个学期疯狂投全职工作。还可以多利用学校的资源,比如每个学期的career fair,也可以在官网预约学校帮忙改简历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辅导。

VC同学中毕业后直接创业的其实不算多,不过VC专业和学校都会不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workshop,有直接和一些大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有创业需求的同学可以多关注相关的信息。

 

南洋理工大学

【商科类项目就业情况】

MSc Accountancy

会计项目在找工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港新最地道的项目之一了,招聘的timeline,基本上就是为中国学生找工作而设计的。面试请假啥的也十分干脆,教授们还会祝愿你面试顺利,不像有些项目的老师会强制要求打卡。career office就不用说了,nbs甚至专门拉了一个群有专门的coach负责发中国大陆区秋招和实习的jd和内推,质量还是蛮高的。留坡大多数都是拿了四大的offer,少数有去快消/PE的。回国的基本互联网,四大,银行,券商,体制内都有覆盖,看个人追求和能力如何了。

就业数据|新二商科项目就业,全网就业信息都在这里了!

MSc Finance

近年来,中金公司、中信证券、阿里巴巴、b百度、腾讯、京东、平安集团等众多龙头企业都聘用了金融硕士的毕业生。

项目除了课程,还会组织许多企业参访活动,比如新加坡交易所,UOB银行,PE公司等等,也有同学能够在企业招聘中脱颖而出,拿到银行等企业的面试/实习机会;此外项目还会设置一些招聘活动,邀请国内和新加坡的公司来项目招生,举办一些模拟面试等活动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寻找工作。南洋校友群也会不定期发送实习招聘信息,校友联系及资源适中。

2023 intake的同学面临的就业环境实在是恶劣,以至于先拿到工作offer的全是转投互联网的同学,他们有几个大厂的产品经理和BA工作offer。另外,MSF似乎和中*证券的关系也比较不错,几个在投行秋招实习的同学也都留用了下来,研究所也有同学入职。还有同学拿到了某香港投行的全职。有同学在银行总行方向求职收获了offer,有同学在某公募大买留用,也有同学在险资的固收研究拿到了工作。有同学也进入了相对体制内一些的国央企和城投公司,也有进入民企总部的同学。

暑期实习方面,听说有同学拿到了bb行的summer,也有香港的中资投行的实习offer,但是大部分暑期流程没走完,这方面的统计就不太全面了。除了去企业就业,有一位同学也拿到了SMU PhD offer。

但是,MSF的新加坡就业和前几届相比还是比较拉胯,找到全职工作留下来的同学基本都是四大,个别同学转向了fintech相关的全职工作,其余的同学拿到的多为日常实习或者暑期实习。在EP compass计分制和新加坡生活费用高的情况下,建议后来人对于是否要留坡这个问题谨慎思考。

(以上来源网络及官网)

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

BA项目在第三学期有DAP实习(学分实习),内容必须和数据分析相关。Career团队老师感觉很负责,会在院内的Career网站上不间断更新最新的符合要求的实习JD,并通过邮件和群内消息形式建议大家投递。项目同学一般可以在这网站上面投递简历然后面试。除此之外,还可以自己通过其他渠道例如Linkedn找,然后联系Career团队的老师审核通过。

新加坡互联网企业也很多,国际互联网有TikTok,Google等,本地互联网也很多Sea、Shopee、Grab、Lazada,都常年在招实习生,整体来看实习资源比较丰富,金融行业也很多,往届老师学长也有在实习的。

如果你找不到dap的话学校会用学院的资源带你做科研实习。自己找得到的话就是去公司实习,在找的过程中项目的职发老师也会帮忙对接,提供很多帮助。目前找到的实习同学bi/da/ba/ds,甚至pm岗的都有。公司各行各业都有,互联网、制造业和快消供应链、小型初创公司、AI公司都有。前几届看的话,找到互联网ba/da实习挺多的,Tiktok、grab、seamoney、shopee都有找到的。今年单找到shopee&sea实习的就有十来个了。

如果要以留坡为目标的话,有本地企业实习的经历肯定是加分项。BA就业的话,大趋势是都不好留,但越tech的方向,相对来说越好留,数分/数科方向都有留坡成功的往届案例。不过还是那句话,需要点运气,取决于你投的公司的组能不能给你发出ep。

往期毕业生已经加入了亚马逊、苹果、波士顿咨询集团、德勤咨询、通用电气、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高盛、喜利得、麦肯锡、微软、宝洁、普华永道和Shopee等顶级公司。

(以上来源官网)

Master of Science in Analytics

42%的学生在毕业前就找到了工作。项目的职业方向潜力为:业务分析师、数据分析师、数据分析顾问、数据架构师、数据科学家、金融分析师、管理分析师、市场研究分析师、市场分析员、业务分析师、运筹学分析师、统计学家。

(以上来源官网)

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Technology

100%的毕业生在毕业后6个月内找到全职工作,50%的毕业生在新加坡年薪超过84,000美元。

项目的职业方向主要为:区块链开发人员、业务拓展经理、数字银行和支付专家、金融分析师、金融数据专员、金融科技平台经理、金融科技产品专员、金融科技系统架构师、金融科技系统工程师、定量策略师、风险/法规和合规经理、系统分析师/技术业务分析师等。

(以上来源官网)

MSc Financial Engineering

毕业生主要在金融服务行业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事风险管理、量化资产管理、产品结构、量化交易、量化研究、金融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高科技金融领域的工作。包括一流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跨国公司在内的行业合作伙伴每年都在招聘国家统计局毕业生实习和全职工作,其中包括星展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渣打银行、摩根大通和高盛等。

(以上来源官网)

就业数据|新二商科项目就业,全网就业信息都在这里了!

雇主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财务顾问、金融和数据库软件供应商、金融监管机构、跨国公司的财资和财务部门、交易所和能源公司。毕业后有同学去了法巴银行、WorldQuant和摩根斯坦利,就业前景非常不错。

MSc Marketing Science

毕业生们大多进入快消、互联网行业从事品牌、客户管理、产品、分析等相关工作,也有同学选择继续在本科专业的方向上求职。

(以上来源官网)

就业数据|新二商科项目就业,全网就业信息都在这里了!

MScin Applied Economics

就业机会包括公共服务、投资银行、经纪公司和咨询公司等。大部分同学都是回国就业,留坡比例大概是1/10。 回国就业去向基本就是券商、银行、咨询、互联网以及快消等。粗略估计50%左右的毕业生会去往广义的金融机构,包括投行、研究所、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的一些金融机构,20%左右会去政府机构也就是公务员,30%会去往其他的行业比如互联网以及之前的地产行业等等。

回国发展的同学里面有不少是去了券商、银行、私募等金融机构,岗位(部门)包括但不限于券商投行、研究所或私募机构的研究助理,银行的债券交易员、银行的管培生等等。由于券商很看学历,因此大部分同学的去向都和本科学校及专业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能够进到大型券商的同学,他们原本的本科学校就很好,实习经历也很丰富,对于投行等工作也有比较多的了解和认知。NTU的AE能够帮助你过简历关(暂时没遇到过会因为是NTU被卡的情况),但是剩下的很多就靠个人了。除了金融机构,还有不少同学是进入到国企、央企以及互联网企业。也有部分同学是选择回国之后,考事业编或者公务员的。AE专业进行国内的学历认证之后,一般对应的就是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类别。当然也可以只用本科专业进行报名(报考那些只要求本科学历的岗位),这样报考的范围会更广一些。

Master of Science (Managerial Economics)

MME提供的实习和就业辅导还是会和商学院有差距,企业合作机会较少,但是很多授课老师都是行业大牛,可以通过他们获取实习或者工作资源,我周围就有同学这样留坡。另一方面,学校会不定期的发邮件提供就业辅导信息,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去获取帮助。同时还会有企业的招聘会,都是可以去参加并且和企业的hr交流。

项目毕业去向挺广的,国内的话,商业银行1/4(有四大行及前几股份制银行省分管培、邮储总、城商行总行); 其他金融机构1/4(如:理财子、人保总、券商、国开行省分、人行);企业1/4(互联网财经、民企(浪潮、车企、vivo项目管理、新能源企业财务等)、央企);其他1/4(如:考公、教师、创业、四大审计税务、读博等);还有一些同学目前休学在国内卷研究所,投行的实习。留坡的同学不多,主要是中资公司、保险,以及新加坡银行,但也有两个去香港券商的同学。总体来说求职不会因为专业受到歧视,学校背景能带来的影响最显著体现在简历筛选,可能有些公司就是不偏好海外硕士,但不会针对于MME这一个专业歧视,更多还是得靠面试时的个人能力,以及商科生需要的社交软实力。

我本人是最后进入了股份制银行总行中后台。我属于不喜欢卷,仰卧起坐型选手,对券商投行、研究所都不是很向往,所以在校期间没有选择长期实习留用,中途也没有gap回国实习。主要秋招时间在9月初-12月初。投了银行省分、总行财务运营相关、四大审计税务、券商中后台,民企金融、财务类、互联网大厂财务,以及国、央企。银行一般都能过简历,但是三大政策行、招总没有发面试,不过周围也有最后拿到政策行offer的,感觉还是投递的城市和笔试能力的差异。国企更青睐国内硕士,民企、互联网和券商则看重综合能力吧,中间都有拿到面试。

最后offer集中在银行、新能源民企金融风控、四大审计、期货公司。因为我不喜欢营销和过高的压力,考虑到工作内容和个人性格匹配的程度,以及总行的平台和稳定性,选择了现在这个工作。

 

MSc inTechnopreneurship & Innovation

我们这届有大概十个左右同学留在了新加坡工作,大多数同学还是回国了。在新加坡工作的同学有在web 3、PE还有一些中小公司的,留坡工作还是看缘分和机遇,国内外知名的大公司会比较难,但很多中小公司、初创公司还是有机会的,如果真的想留,平时多和老师还有来做讲座的创业者交流,有机会可以先去他们或者他们推荐的公司实习,这样后续如果能发出EP(工作签),留下来的概率会比较大,目前我们专业在新加坡工作的同学大部分是通过实习留下的。

毕业后创业的同学有一些,几乎还是那些本来就在创业的同学,在专业内积累资源,继续创业。在国内工作的同学,去向还是比较多元的,金融和互联网大厂会偏多一些,学校在实习模块中有提供一些新加坡中小公司的实习机会,有些是可以留用的。

关于TIP的认可度,一般来说过简历关还是没有问题,除了一些银行国企限制专业要求的岗位,和一些本来就不认可英联邦学校的企业可能会有一些限制。当然本硕背景都会看,尤其在经济形势不好就业卷的现在,企业肯定会优中选优,每家企业筛选的标准也不一样,像互联网和外企这种更加开放包容的企业,对最高学历会有一些要求,对本科学校会一定程度放宽,过了简历关进面试之后就一视同仁,全看面试表现了,所以重点还是看之前的实习经历,从你之前做过的事情中考察匹配度,挖掘个人潜力。

我最后拿到了腾讯CSIG销售管培的留用offer,是我在腾讯实习两个月之后答辩转正,我所在的部门是智慧出行事业部,主要对接新势力新能源车企,提供腾讯汽车云解决方案,工作内容是从商机判断到客户跟进及项目交付的全流程,这个岗位对应届生来说会有很大的挑战,毕竟身边同事都是很有经验的老销售,对接的客户职位也不低。腾讯云整个销售管培的转正率还是比较高的,在50%左右,如果想拿到留用实习期间和答辩好好表现,没有太大问题。

之前实习主要找了一些在川渝开设岗位的互联网、金融、咨询行业的公司,有拿到重庆西南证券、成都戴德梁行、成都美团、上海腾讯的Offer,现在找工作也在看这些方向,全职和实习是两个难度,目前找工作会更难,竞争太激烈了。

也面试了京东TET、宝洁CBD、拼多多、OPPO、龙湖仕官,对于未来的就业,我会考虑几方面,其一是所选行业是否在未来短期、长期内会处于一个成长性发展的阶段,比如我倾更向新能源汽车赛道,我个人是比较看好它的未来发展潜力的;其二是公司的平台,首选大平台,能否对应届生提供比较好的培养体系,在这里是不是能取得一些工作上的成绩,这样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未来跳槽都是有一定帮助的;其三,岗位是不是真的适合我,我在这里能多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价值。当然这也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考虑,目前就业形势不好,还是尽可能多投多面,不要给自己设限,拿到offer之后择优选择。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英国名校申请淘汰率惊呆网友:“陪跑率”令人意外!

下一篇

英港双申新趋势 一文帮你梳理香港本科申请细节与网申系统填写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