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 历史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新加坡国立大学的Prof.Barnard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教授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是东南亚环境史和文化史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于1998年在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此前在俄亥俄大学获得历史学和东南亚研究的两个硕士学位。
导师的研究兴趣广泛多元,主要聚焦于东南亚的文化和环境历史,同时也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的马来电影以及我们对马来群岛自然环境认识的发展历程。
在语言能力方面,导师精通印尼语(阅读、写作、口语、理解和同行评审),并能阅读荷兰语/弗拉芒语和法语,这为他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研究领域
导师的教学和研究兴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亚洲历史入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亚洲历史的基础知识框架。
- 马来世界专题研究:关注马来半岛和群岛的社会文化发展。
- 环境史研究: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其历史演变。
- 电影史研究:特别关注马来电影作为历史资料的价值。
研究分析
1. "A Spiteful Campaign: Agriculture, Forests, and Administering the Environment in Imperial Singapore and Malaya"
发表于《Environmental History》(2022年
这篇论文考察了帝国时期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农业、森林和环境管理。导师与Lee JWC合作,探讨了殖民统治如何塑造和改变了当地的环境政策和实践。
研究揭示了帝国行政机构之间的权力斗争如何影响环境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的长期影响。论文特别关注了农业扩张与森林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殖民官员如何利用环境管理作为权力工具。这项研究对理解东南亚环境史的殖民遗产提供了重要洞见。
2. "Imagined dragons: Scientific notes on komodo lizards prior to the second world war"
发表于《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2021年)
这篇研究聚焦于二战前科学界对科莫多巨蜥的记录和理解。导师通过分析历史文献,探讨了早期西方科学家如何"想象"和描述这一独特物种,以及这些描述如何受到当时科学范式和殖民背景的影响。研究表明,对科莫多巨蜥的科学理解不仅仅是客观观察的结果,也受到文化想象、殖民权力关系和知识构建方式的深刻影响。这项研究为动物史和科学史的交叉领域提供了宝贵案例。
3. "Empire, cultiv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in Southeast Asia since 1500"
发表于《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Empire》(2021年)
这一章节考察了自1500年以来帝国力量、农业耕作和环境变化在东南亚的相互关系。导师追溯了从早期欧洲殖民到后殖民时期,外来帝国势力如何通过引入新的农业实践和耕作系统改变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研究强调了科学知识在殖民扩张中的工具性角色,以及这种知识如何重塑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结构。这项研究为理解东南亚环境变迁的长期历史进程提供了宏观视角。
4. "Forêts Impériales et Réserves Naturelles à Singapour, 1883-1959"
发表于《Protéger et Détruire: Gouverner la Nature sous les Tropiques》(2022年)
这篇法语章节探讨了1883-1959年间新加坡的帝国森林和自然保护区。导师考察了殖民时期新加坡的自然保护政策,分析了保护与破坏这一矛盾双重性如何体现在热带地区的自然治理中。研究揭示了帝国森林管理政策的形成过程、实施挑战以及其对当代新加坡环境保护实践的影响。这一研究对理解殖民背景下的自然保护观念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5. "Imperial forests and nature reserves in Singapore, 1883-1959"
发表于《Tropical Nature: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Conservation in Africa and Asia》(2025年即将出版)
这篇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新加坡帝国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的历史。导师分析了殖民时期的森林政策如何影响了新加坡的景观变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反映了帝国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管理方式。这项研究通过比较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和后殖民保护实践,为环境史学界提供了跨区域的比较视角。
6.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in a Singaporean Anthropocene"
发表于《Singaporean Creatures: Histories of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in the Garden City》(2024年)
这篇章节探讨了人类世背景下新加坡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关系。作为该书的开篇章节,导师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于理解新加坡这座"花园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复杂互动。研究分析了新加坡的城市化进程如何重塑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反映了国家建设、现代性追求和环境变化的交织影响。这项研究为理解城市环境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重要案例。
项目分析
1. 新加坡环境史研究项目
这是导师的核心研究项目之一,聚焦于新加坡作为城市国家的环境变迁历史。该项目探讨了从殖民时期到现代新加坡的环境政策演变、自然资源管理以及人类活动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新加坡植物园等场所的历史,导师揭示了科学知识、殖民权力与环境塑造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项目的成果包括《Nature's Colony》等著作,为理解新加坡的环境史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现代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了历史借鉴。
2. 早期现代马来世界社会与环境研究
该项目考察了16世纪至19世纪马来群岛地区的社会结构、政治权力和环境变迁。导师通过研究马来语历史文献和欧洲殖民记录,重构了这一时期马来世界的政治生态学。研究特别关注了权力中心的多元性(multiple centres of authority),以及这种政治结构如何影响环境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该项目的成果包括《Multiple Centres of Authority》等著作,为理解马来世界的历史复杂性提供了重要贡献,挑战了传统史学对该地区的简化叙事。
3. 马来电影作为历史资料研究
这一创新项目将20世纪50-60年代的马来电影视为历史资料,通过分析这些影片的内容、制作背景和社会反响,探索后殖民初期马来社会的身份建构、文化表达和社会变迁。导师的研究展示了电影如何既反映又塑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和集体记忆。这一项目不仅丰富了东南亚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也为使用非传统史料研究历史提供了范例。通过将电影分析与社会历史研究相结合,该项目展示了跨学科研究在历史学中的价值和潜力。
研究想法
1. 数字记忆与环境想象:殖民后东南亚的视觉遗产分析
研究立意:将导师对马来电影的研究扩展到数字时代,考察殖民后东南亚的视觉文化如何塑造环境记忆和想象。
具体方向:
- 追踪东南亚环境表征从殖民时期影像到现代数字媒体的演变
- 分析社交媒体中新加坡"花园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2. 多物种城市史:新加坡城市空间中的人类-非人类关系动态
研究立意:基于导师的《Singaporean Creatures》研究,发展一种"多物种城市史"的研究框架,将城市历史理解为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共同塑造的过程。
具体方向:
- 考察特定动物群体(如猴子、蚊子)如何影响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发展
- 分析人类-动物边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协商和重构
3. 环境知识的跨文化传播:马来群岛的科学、本土知识与环境治理
研究立意:探讨环境知识在殖民与后殖民马来群岛的产生、传播和转化过程,关注科学知识与本土知识系统的互动。
具体方向:
- 分析殖民科学家、本地精英和普通民众对环境的不同理解
- 追踪特定环境概念(如"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文化翻译
- 考察环境知识如何影响治理实践和政策制定
4. 气候脆弱性的历史构建:东南亚海洋社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抵抗
研究立意:结合环境史与气候变化研究,考察东南亚海洋社区(如马来渔民)如何历史性地应对和理解环境变化。
具体方向:
- 重构过去300年马六甲海峡沿岸社区的环境适应策略
- 分析殖民政策如何改变当地社区的环境脆弱性
- 比较传统生态知识与现代气候科学对
5. 帝国生态学的物质文化:收集、分类与展示马来群岛的自然史
研究立意:以物质文化研究为路径,考察自然标本的收集、分类和展示如何反映和构建帝国对马来群岛自然的认识。
具体方向:
- 追踪特定自然标本(如植物、动物)从采集到博物馆展示的完整轨迹
- 分析博物学家、收藏家与当地向导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权力关系
- 考察标本如何成为科学知识、帝国象征和国家认同的载体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与能力准备
语言能力培养:
- 导师精通印尼语并能阅读荷兰语和法语,申请者应至少掌握其中一种语言或展示学习这些语言的决心
- 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是基础要求,应能熟练运用环境史和文化史的专业术语
跨学科知识储备:
- 系统学习环境史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尤其熟悉新生态史(new ecological history)和政治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 掌握文化研究、电影分析或视觉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对接导师的多元研究兴趣
- 对东南亚史,特别是马来世界的历史有基本了解,包括殖民史和后殖民历史进程
档案研究能力:
- 培养使用历史档案的实践经验,尤其是殖民档案和非传统史料的解读能力
- 学习基本的古文字解读技能,以便能够处理马来语历史文献
2. 研究提案设计策略
与导师研究的有机衔接:
- 仔细研读导师的核心著作,特别是《Nature's Colony》和《Multiple Centres of Authority》
- 选择能与导师现有研究形成对话但又有所创新的主题,如马来群岛的环境知识史、新加坡的多物种史等
方法论的创新性:
- 展示跨学科研究能力,如结合环境史与视觉分析、物质文化研究或数字人文方法
- 提出新颖的史料使用方案,例如如何将电影、口述历史或自然史收藏作为研究资源
- 强调多语种史料的整合分析,体现跨文化研究的视角
研究可行性论证:
- 明确指出可用的档案资源和研究材料,包括具体的档案馆、图书馆或数字资源
- 提出初步的田野调研计划,尤其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的现场研究
3. 研究伦理与文化敏感性
批判性思维与伦理意识:
- 展示对殖民史料的批判性解读能力,认识到知识生产中的权力关系
- 思考如何在研究中尊重和融入本地知识系统和历史叙事
- 反思西方环境史概念应用于东南亚语境的适用性和限制
文化敏感性:
- 了解并尊重研究区域的文化规范和历史敏感性
- 考虑研究成果如何回馈当地社区和知识生产
- 反思自身positionality(定位性)如何影响研究视角和解释
博士背景
Chronicle Zhou,985历史学院博士生,专注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研究。擅长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和跨学科方法,探索历史文献中的潜在模式和长期趋势。在研究唐宋时期官僚制度演变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历史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研究成果发表于《历史研究》和《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等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