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中西区的半山腰上,坐落着一所百年名校——圣保罗男女中学。
这所创立于1915年的学校,不仅是香港第一所推行男女同校的中学,更以“信、望、爱”为校训,培养了一代代兼具学术实力与家国情怀的学子。
校园里绿树成荫,教学楼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设计,走廊上贴满学生活动的照片:
合唱团在国际舞台上高举国旗领奖、与北京姊妹校的交流合影、户外探险的团队瞬间……
这里既有严谨的学术氛围,也有包容多元的文化气息。
圣保罗学子的日常
清晨七点,半山薄雾未散,圣保罗的学生们已陆续到校。
家住港岛的学生步行穿过绿树成荫的街道,搭乘校巴或地铁的则需更早出发。
每周的升旗仪式是学校的固定安排,全体师生齐聚礼堂,肃立齐唱国歌,这一传统延续多年,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环节。
八点正式上课,全英文授课是圣保罗的特色。
数学课上,老师通过互动推导公式;历史课则用案例讨论香港的殖民史与回归后的发展。
每节课约40分钟,课间10分钟的走廊上,学生们或倚窗闲聊,或匆匆赶往下节课教室。
尽管粤语仍是本地学生的主要交流语言,但在国际化的校园里,英语的对话也交织其间——国际生在小组讨论中用英语分享观点。
午餐时间,学生们常选择食堂的港式烧味饭,或结伴去附近茶餐厅点一份菠萝油配丝袜奶茶,短暂的放松后便是下午的课程。
学术压力是许多学生需要面对的课题。
作为香港“状元摇篮”,圣保罗男女中学在2024年DSE考试中诞生了2名超级状元(核心科目及数学延伸单元均获5**),IB成绩更位列全球第三。
学校提供双轨课程(DSE和IB),学生需在高年级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
中四至中六的选修科采用小班教学,每组仅5至26人,师生互动频繁,但课后自主学习的任务量也较大。
一名学生提到:“放学后常看到同学在图书馆刷题,或参加老师组织的补习班,大家会互相借笔记,压力虽大但也促成了良性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圣保罗是香港少数提供寄宿服务的中学,宿舍楼内设学习室和公共休息区,中一及以上学生可申请入住。
从国际交流到世界舞台
圣保罗的课外活动远不止于学术。
学生们或探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观摩明清瓷器的纹样与工艺;
或走进大馆(前警察总部),透过殖民时期的建筑与档案,理解香港的历史脉络。
这些活动将课堂知识延伸至现实场景,让学习更具象化。
学校每年与北京清华附中开展结对活动,学生互访两地,同吃同住。
去年,圣保罗学生小林参与了北京之行,他们一起登长城、逛胡同,还对比了两地数学教学差异:“北京的课堂侧重解题速度,我们更注重讨论过程。”
此外,模拟联合国会议(MUN)是校园热门活动之一。
学生们化身各国代表,围绕气候变化、国际冲突等议题展开辩论,2023年圣保罗团队更在亚洲区赛中获“最佳外交策略奖”。
国际交流项目则是圣保罗的另一张名片。
2024年11月,中五学生Law Shun Yan参与了与纽约Trevor Day School的交换项目。
来自曼哈顿的交换生Bear入住她家,两人共同上课、参观香港历史街区,甚至深入劏房社区了解住房问题。
Law Shun Yan在活动周日志中写道:“带Bear坐天星小轮、逛离岛,我们聊未来的留学计划,也争论过中美教育差异——这种碰撞让我更清楚自己的文化身份。”
圣保罗还通过合唱团、管弦乐团等载体连接世界,其合唱团曾在奥地利世界合唱比赛中夺冠,颁奖礼上高举国旗的场景成为校园经典记忆。
择校指南
对于考虑让孩子转学至香港中小学的家长来说,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
香港的教育体系多元而竞争激烈,插班过程需要家长和孩子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一、评估孩子的学业水平
香港各校对插班生的学术要求普遍较高,特别是英语和数学两门核心科目。
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标准化测试,如香港学科评估,以了解孩子当前的实际水平与目标学校的差距。
同时,通过研究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往届录取标准,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孩子的竞争力。
二、明确教育目标
明确教育目标是选择学校的关键。
香港的学校类型多样,有提供本地DSE课程的学校,也有开设IB或AP课程的国际学校;
有全英文授课的英中,也有以中文教学为主的中中;还有不同宗教背景的教会学校。
家长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性格特点、语言能力、未来升学规划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教育路径。
三、插班时机
香港学校的主要插班时间集中在学年中转和新学年开始两个时段,其中小一、中一等关键过渡年级的机会相对较多。
家长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开始准备,密切关注教育局公布的学位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热门学校的插班竞争激烈,可能需要提前排队轮候,而国际学校的插班时间则相对灵活。
四、入学准备
充分的入学准备是成功插班的基础。
英语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包括学术写作、听说交流和专业词汇的积累。
笔试方面要熟悉香港本地课程内容,多做往届试题练习。
面试准备则需要训练孩子的表达逻辑性,准备得体的自我介绍,并了解相关时事话题。
此外,推荐信、成绩证明等材料的准备,以及适当的入学辅导课程都能提高成功率。
在整个准备过程中,保持耐心和信心至关重要。
即便首次尝试未能如愿,积累的宝贵经验将为后续申请奠定基础。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即便暂时入读了相对普通的学校也无需气馁。
香港教育制度极具弹性,完全可以选择一所过渡性学校让孩子先适应本地教学模式,待准备充分后再向更优质的学校发起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