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申请季来到尾声的时候,我都会有一个小习惯。我会回到和学生沟通的群聊中,再阅读一遍我们所有一起产出的文书。我觉得带着录取的结果再回过头阅读这些文章,总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我会更关注录取项目的文书中哪些做的好的地方,去找到也许招生官看重的一些文书闪光点,这也让我对项目的偏好会有更深的了解。
而在今年回看文书的过程中,我从我一位获得惊喜录取的学生文书中(>点击阅读双非直通Cornell<),又获得了很多的思考。
我发现,在她的某一篇申请文书里,当学校问到她过往的经历时,我们并没有循规蹈矩地展现她强有力的实习或者是多元的活动,而是讲述了她高考失利的故事。
我们从她得知高考分数的落差,讲到她没有如愿进入心仪的985或者211高校的伤心,又讲到她最终决定振作起来,利用好目前学校的资源,打开创业之路的大门。在这篇文书里,我们坦诚地承认了自己高考时的失误和失败,也讲述了我们一开始进入本科院校感受到的“不情愿”和“不服气”。
可以说,这篇文书将申请人的一些小缺点,都清清楚楚地展现给了招生官。但当她拿到录取后,我再次阅读这篇文书,我觉得也许不是她之后成功的创业经历打动了招生官,也许正是前面这段看似失败的经历。
因为这段经历让她的形象更加完整,让招生官了解到,她有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勇气,正是因为这些失败,才让她更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我在和同学交流文书思路的时候,总会发现很多同学倾向于在文书中不遗余力地展现自己的各种优势:知名公司的实习,各种赛事的名次,列举上过的高阶专业课程等等。会害怕没办法尽力展现自己的每一个优势,也会害怕哪一段经历写的不够暴露自己的缺点。但我在度过几个申请季之后,得到的一个感受是:不那么完美的文书,或许才是好文书。
这个不完美,指的是,也许我们不用在文书里强求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完美的人。可能我们在填写网申,递交申请,填补材料的时候,总是会觉得申请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但实际上,申请其实是一种交流。学校把mission,项目的特点以及优势传达给我们,而申请者也把自己展现给招生官。
交流,本质上就是“被看见”的过程。而你要被看见,你就不能只被看到好的地方,你也要被看到你的不完美,你的不好。这样,你才能完完整整地被看见。
我始终觉得“好学生”和“好的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好学生可以从提交的成绩单的绩点,GRE成绩,简历上实习的数量获得一个量化的评判。
但如果仅从这些数据来看,好学生就会变得千篇一律。大家完美的地方都很相似,但只有不完美的地方才不尽相同。一个“好的人”,他首先得先有“人性的光辉”,才能让人感觉到有温度。而太完美,太无瑕疵的人,就会丧失这样的一份温度。
所以每次在写文书的时候,除了了解学生的经历,我们还经常讨论和反复询问的三个问题是:你是谁?你要学什么?你为什么要学你想学的?
而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告诉学生,可以诚实地回答,不必一定要说好的地方。于是我听到了很多答案,我听到有些拖延症,但又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钻研透彻的同学;我听到有些内向社恐,但会每天复盘自己的实习任务从中学习的同学;我也听到了成绩优异,但却苦恼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同学。
我听到创业失败被骗走启动资金的愤懑,我听到数次转专业因为一直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的迷茫,我也听到投递一千封简历但找不到心仪工作的挫败。
这些故事让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过去,形象更为立体,让我知道也许他们没有一直成功,但他们依然坚定地,一直努力地,站到了这里,站到了我的面前,告诉我,他们还想继续学习一些新的方向,还想再试试。
挫折和错误的本质是让我们更加闪闪发光,是让我们更清晰自己的决定,是让我们更加明确未来的选择。而我想,这就是招生官想听到的故事。
所以我想,每一份文书我们都可以大胆而真诚地去写。我每次都会告诉学生,可以想象写文书就是一个和招生官面对面交流的过程。如果你们坐在一张餐桌前,你会想如何介绍自己?你会想告诉他关于你自己的什么经历?你会想对他说什么?
闭上眼睛,想象这个场景,尽情地去表达你自己吧。表达你过去的ups and downs,对于未来的期待和迷茫。表达你自己的感受,你对项目发自内心的热情,表达你对自己能力缺失的不安,表达你对未来学习的期待和喜悦...无论好的坏的,都可以说出来,这才是最完整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