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公立大学本科怎么样?

不是说法国读大学很便宜吗?

是不是去了就能顺顺利利混个文凭

回来?

听起来是这样,但真不是那么回事。法国的本科教育,说到底是一把双刃剑——人人都能进,可不是人人都能出。

啊?不是说欧洲大学都很自由、很浪漫的吗?

自由是真的,自由到你可以随时转专业、退学、gap个几年。但“浪漫”后面,是严苛的课程制度、极低的毕业率,还有背后那套‘宽进严出’的淘汰机制。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制度、数据、和现实三个维度,给你还原一下法国本科的真相。

01、法国本科制度的历史演变

在“3-5-8”现代学制确立之前,法国本科的前身是DEUG(Diplôme d’études universitaires générales),中文大致可译为“普通大学学习文凭”,学制为两年,定位是基础学术训练阶段,完成DEUG后,学生可以选择离校或继续读第三年。

随着欧盟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法国于2002年全面改革,采用目前的“LMD”结构:Licence(本科3年)+Master(硕士2年)+Doctorat(博士3年)。此举旨在与欧盟各国统一学制与学分标准,提升学生流动性和学历的国际认可度。

本科阶段总学分为180个ECTS学分(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即每年约60学分。通常一门课程配套6学分,考试合格才能获得学分。

02、本科教学结构

法国本科分为L1(第一年)、L2(第二年)和L3(第三年)三个阶段,课程结构非常系统:

大学科(L1-L2):基础教育阶段

L1和L2通常不开设具体专业,而是划分为“大学科”(discipline universitaire large),比如:

  • Sciences humaines et sociales(人文社科)
  • Lettres et langues(文学与语言)
  • Droit, économie, gestion(法学、经济与管理)
  • Sciences et technologies(理工)

这种“大类招生”的模式使学生在前两年接受通识教育,并有更多机会接触本领域的不同方向。

分流选择(L3):专业定向或职业规划阶段

到L3阶段,学生需选择:

  • Licence (普通学士):偏向研究、理论,为继续攻读硕士(M1、M2)做准备。
  • Licence professionnelle(职业学士):为就业定向设计,课程更具实践性,几乎都包含企业实习和项目。

课程组织

法国本科课程通常由以下几类组成:

  • CM(cours magistraux):大课,教授讲授主干理论,通常在阶梯教室进行。
  • TD(travaux dirigés):小班课,围绕CM内容进行练习、作业和讨论。
  • TP(travaux pratiques):实验、实操课程,常见于理工科。

三年下来,课程总量一般为1500至1700小时,每年平均500至600小时。与英美“学分=课时”的模式不同,法国课程强调“教学单位+工作量”,学生需自行阅读文献、准备报告等,这部分“非课堂工作”并不计入课时总数。

03、为什么法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如此之低?

根据《L’Étudiant》2025年发布的数据,法国大部分大学三年内本科毕业率在35%-45%之间,仅有极少数高校能超过50%。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显得“偏低”。

那问题出在哪?

  1. 宽进:无门槛入学,生源质量参差

    法国高中毕业(获得BAC)即可报读大学,没有统一选拔考试(如中国高考),只要在Parcoursup系统中填报志愿、完成文件审核即可录取。大量学生在缺乏学术准备、动机模糊的状态下就读大学,导致高淘汰率。

  2. 严出:淘汰机制明确,自主性要求极高

    法国大学没有班主任或辅导员制度,没有“签到点名”,也没有统一的学习计划管理。学生必须完全自我驱动,自我安排进度。一旦不适应这种自由节奏,很容易被课程拖垮。

  3. Réorientation常态化,增加表面“失败率”

    法国鼓励学生探索个人兴趣,因此转专业、换学校乃至休学重来都被视为正常过程。例如L1一年级通过率在很多学校仅有30%以下,但并非所有“失败者”都是“退学者”,相当一部分选择了换方向继续求学。

  4. 免费反而被“低估价值”?

“Ce que l'on obtient sans effort, on le jette sans regret.”

“轻易得来的东西,人们也会毫不珍惜。”

免试入学+免费教育+住房补助+大学餐补 +交通优惠,让一些学生缺乏“沉没成本”的紧迫感。

5.法国社会就业结构对“Licence”不友好

在法国,就业市场对学士毕业生并不友好,尤其是公立大学文科Licence学历,通常无法直接找到高质量就业岗位。有这么个“就业鄙视链”(客观现实,不代表笔者 观点):

大学校(工程师)> 高商(管理)> 公立硕士(职业类) > Licence Pro > Licence 普通文科

再加上法国政府每月还会给大学生生活补贴,以及房补+餐补+交通等各种补贴。给很多“躺平”的大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温暖的小窝。让一些青年人耗在大学里,不愿意走向社会。

04、法国本科教育的优势:自由与探索并重

尽管毕业率不高,但法国本科仍有值得肯定的亮点值得学习:

✅ 结构紧凑、性价比高:三年制本科节省时间与资源。

✅ 理论与实践结合:大课、小课、实验、实习配合紧密。

✅ 欧洲互认度高:180学分体系便于交换、转学、申请欧盟其他国家的项目。

✅ 专业定向合理:前两年通识+后一年专业细化,让学生有时间做“二次选择”。

✅ 路径灵活:不满意可以重选,不适应可以中断再来。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更换专业和学校比较宽容。

✅ “离家近”更重要:法国家庭择校首因是地理位置而非学校排名,这让大学区域均衡发展,也缓解了“卷名校”的压力。

✅ 没有文凭和院校背景歧视:只要一心向学,无论你来自何处。最终硕士都可以申请到更好的学校。(当然说完全也不可能,只是相较而言)

05、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

法国本科教育毕业率低,直接影响就是教育浪费:

  1. 过分“宽进”:生源参差不齐,投入浪费严重

    法国大学本科无入学考试,高中文凭即可申请入学。这种招生机制虽然体现了教育公平,却也放弃了对生源质量的筛选。没有统一的起点,学生能力差异极大,最终导致大学在教学资源分配和教学节奏把握上十分困难。

    这种“零门槛”的录取方式,也让一些并不真正愿意深造的学生走入校园。对这些学生而言,本科三年更像是“尝试”而非“目标”,在缺乏学习动机和能力基础的双重掣肘下,退学、重修、换专业的比例极高。

  2. 高教资源重复建设,结构性浪费依然存在

    过去二十年,法国高教系统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整合改革,从00年代的80多所大学缩减合并至如今的60余所。但重复建设依然存在。

    不少城市内有两所甚至三所大学开设相同的人文或社科专业,专业方向雷同、课程交叉,师资难以集中。这种“平行建设”非但没有提升教育质量,反而稀释了资源配置,造成行政、教学与财政层面的双重浪费。

  3. 教学过程缺乏支持机制,强调“自主”反成困境

    法国大学极为重视学生自主性:无班主任/辅导员、无签到、课程选修灵活。但在现实中,这种自由往往也意味着“孤独”。学生面对海量课程与自由安排时,若缺乏清晰目标和足够自律,极易陷入“掉队”状态。

相比之下,法国工程师学校或高商的“过程管理”更加系统:有项目导师、评估反馈、行业实习、升学建议,真正实现“扶上马送一程”。而法国本科阶段却多以“年终刷人”为主,不管过程,只看结果。淘汰机制“冷酷”,却少有前期干预或帮助,教育效果自然打折扣。

06、结语:浪费还是托底?公平与效率的难题

与中国一样,法国本科教育也是国家投入巨大的“惠民工程”,但法国选择了更偏“平等”的道路:

  • 不选拔,欢迎所有有意愿的人来读;
  • 不催促,允许大家慢慢找方向;
  • 不歧视,认可学术探索中的非线性路径。

这带来了“浪费”,但也撑起了“教育的普遍性”。

也许最理想的本科教育,是中法二者的结合体:由国家负担教育成本,有相对公平的入学考试机制,有明确专业分流与支持系统,有更强的过程引导,也有选择转向的自由。

而法国大学本科,就是这个矛盾共同体的活生生范例:一边是理想主义的宽容,一边是现实主义的严酷。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4月19日成都贝赛思开放日活动 沉浸式体验校园魅力预约已开启!

下一篇

2025年袋鼠竞赛真题/解析/答案预约对答案!附袋鼠查分详细流程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