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九龙旺角的繁华街区,藏着一所让本地家长“挤破头”也要送儿子入读的百年神校——拔萃男书院(Diocesan Boys’ School)。
图源:网络
创立于1869年,这里不仅是学术尖子的摇篮,更是“文武双全”的代名词:
IB状元、游泳冠军、乐团首席、科研新星……
每一个“男拔仔”的日常都像一部热血校园剧。
男拔仔的日常
清晨7:30,亚皆老街131号的校门口已热闹非凡。
男生们穿着标志性的白衬衫、灰西裤,背着书包或拎着乐器盒快步走进校园——他们的一天,从一堂55分钟的“超长待机”课程开始。
一天只有6节课,每节课55分钟,课间穿插着小憩时间,午休更是长达1.5小时!
校长郑基恩解释说:“我们希望学生能真正投入学习,而不是被下课铃打断思考。”
这样的设计,让课堂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
比如初中英文课,中一学生要自编自演英文戏剧,中二化身“小律师”搞辩论,中三则扛起摄像机拍短片——学英语?先当一回导演!
其他的课程设计也颇具特色,例如物理课融入机器人实践操作,音乐课配备专业录音设备,体育课则涵盖手球、曲棍球等多样项目
午饭时间一到,食堂瞬间变成“美食战场”。
男拔的食堂不仅提供叉烧饭、意面等常规餐点,冬至时还会组织包饺子活动。
当然,也有男生溜去校外的茶餐厅“加餐”,毕竟亚皆老街可是旺角美食腹地!
做好准备
下午3:30,下课铃一响,男拔的校园瞬间切换模式。
80多个社团和校队同时“开战”:
管弦乐团排练贝多芬,机器人社调试编程代码,篮球队为学届联赛加训,而天文社的成员已架好望远镜,准备观测当晚的星象……
这里的社团文化,堪称“豪门配置”。
体育方面,男拔堪称香港学界比赛的“常胜军团”,游泳队和田径队更是屡创佳绩,多次在重大赛事中摘金夺银。
2022年有田径队员以11.3秒的百米成绩获得港大提前录取资格。
校长在当年颁奖礼致辞中强调:“我们重视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
音乐社团也不遑多让,其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选拔标准相当严格。
根据学校艺术部的资料,约65%的中一新生已取得钢琴五级或以上资格。
在男拔,“大佬”不是称呼而是职称。
每年中五学生会接过“传承火炬”,带着学弟们特训比赛、组织活动,甚至传授考试秘籍。
这种“前辈带后辈”的传统,让男拔精神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力一样,代代相传。
国际交流更是男拔的“隐藏大招”。
2018年北京交流中,当香港男生遇上北方饺子皮,首次尝试擀皮的香港学生把面粉弄得到处都是,形态各异的饺子引发阵阵笑声。
随行老师拍下的这些珍贵瞬间,后来被展示在学校国际交流照片墙上。
其中一张“最完整饺子”的特写,还被学生们幽默地称为“历史性作品”。
至于那些飞去哈佛模联或者MIT实验室的学生?
他们正在用实力证明:男拔人的适应能力,从包饺子到写论文都通用。
择校指南
对于考虑让孩子转学至香港中小学的家长来说,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
香港的教育体系多元而竞争激烈,插班过程需要家长和孩子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一、评估孩子的学业水平
香港各校对插班生的学术要求普遍较高,特别是英语和数学两门核心科目。
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标准化测试,如香港学科评估,以了解孩子当前的实际水平与目标学校的差距。
同时,通过研究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往届录取标准,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孩子的竞争力。
二、明确教育目标
明确教育目标是选择学校的关键。
香港的学校类型多样,有提供本地DSE课程的学校,也有开设IB或AP课程的国际学校;
有全英文授课的英中,也有以中文教学为主的中中;还有不同宗教背景的教会学校。
家长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性格特点、语言能力、未来升学规划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教育路径。
三、插班时机
香港学校的主要插班时间集中在学年中转和新学年开始两个时段,其中小一、中一等关键过渡年级的机会相对较多。
家长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开始准备,密切关注教育局公布的学位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热门学校的插班竞争激烈,可能需要提前排队轮候,而国际学校的插班时间则相对灵活。
四、入学准备
充分的入学准备是成功插班的基础。
英语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包括学术写作、听说交流和专业词汇的积累。
笔试方面要熟悉香港本地课程内容,多做往届试题练习。
面试准备则需要训练孩子的表达逻辑性,准备得体的自我介绍,并了解相关时事话题。
此外,推荐信、成绩证明等材料的准备,以及适当的入学辅导课程都能提高成功率。
在整个准备过程中,保持耐心和信心至关重要。
即便首次尝试未能如愿,积累的宝贵经验将为后续申请奠定基础。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即便暂时入读了相对普通的学校也无需气馁。
香港教育制度极具弹性,完全可以选择一所过渡性学校让孩子先适应本地教学模式,待准备充分后再向更优质的学校发起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