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Q)PhD博士申请攻略及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心理学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昆士兰大学Prof.Barlow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博士申请攻略 |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Q)PhD导师简介 (477)

教授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心理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该校三个重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员:社会身份与群体网络研究中心、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CRiSP)以及心理学与进化研究中心。

教授的学术背景深厚,她在昆士兰大学完成了文学学士、荣誉文学学士以及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心理学。作为一位资深的社会心理学家,教授的研究围绕群际关系、偏见与歧视、种族关系以及性少数群体等主题展开,为理解和改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领域

教授的教学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群际关系与偏见: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偏见形成机制以及减少歧视的策略。
  2. 种族关系:聚焦于澳大利亚原住民与非原住民之间的关系,研究种族主义和种族间接触的影响。
  3. 社会身份理论:探讨个体如何通过群体成员身份定义自我,以及社会身份如何影响群体间行为。
  4. 系统合理化理论:研究人们如何维护和证明现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即使这些制度可能对某些群体不利。
  5. 群际元认知与情绪:探索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群际情绪和思想的认知过程,以及这些元认知如何影响群际关系。
  6. 性少数群体研究:关注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福祉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歧视和压力。
  7. 性别歧视与职场性骚扰:研究职场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特别是对性骚扰的感知和反应。

研究分析

1."Representation matters: Exposure to advertisements featuring models with different skin shades affects body image, well-being and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among South Asian Women in the UK"

(《Body Image》,2025)

该研究探讨了广告中模特肤色对英国南亚女性身体形象、心理健康和广告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广告中出现与观众肤色相似的模特时,南亚女性的身体形象满意度和整体幸福感会提高,同时对广告的接受度也更高。这一发现强调了多元代表性在媒体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少数族裔群体的积极影响。

2."A naturalistic test of minority stress theory: examining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rends across heterosexual and sexual minority adults from 2009 to 2022"

(《Journal of Sex Research》,2025)

这项纵向研究对少数群体压力理论进行了自然实验检验,分析了2009至2022年间异性恋和性少数群体成年人的社会和心理健康趋势。研究结果支持了少数群体压力理论,表明尽管近年来社会接受度有所提高,性少数群体仍面临着显著的心理健康差距。这项研究为理解社会变革如何影响少数群体的福祉提供了重要见解。

3."The vaccination divide: exploring moral reasoning associated with intergroup antipathy between vaccinated and unvaccinated people"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24)

该论文研究了疫苗接种分歧背后的道德推理,特别是已接种和未接种疫苗人群之间的群际敌意。研究揭示了两个群体如何通过不同的道德框架理解疫苗决策,这些差异导致了相互间的不理解和敌意。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公共卫生争议中的社会分裂提供了新视角,并为缓解这类群际冲突提供了理论基础。

4."Perceived usefulness of 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sources among sexual minority men"

(《Sex Education》,2024)

本研究调查了性少数男性对不同性教育和关系教育资源有用性的感知。研究发现,传统的性教育资源往往无法满足性少数男性的特殊需求,而在线资源、同伴网络和LGBTQ+组织则被视为更有用的信息来源。这一发现强调了为边缘群体提供包容性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对性教育政策和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5."Blurred Ideas: How Perpetrator Behavior, Target Response, and Observer Gender Can Influence Perceptions of Workplace Sexual Harassment"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024)

这项研究检验了性骚扰者行为、目标反应和观察者性别如何影响对职场性骚扰的感知。研究表明,当目标表现出明确拒绝时,观察者更容易将行为识别为性骚扰;而观察者的性别也影响判断,女性通常对性骚扰有更敏感的识别。这一研究为理解职场性骚扰的感知差异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6."'Yeah, this is my donation': An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in blood donation"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24)

该论文探讨了心理所有权理论在血液捐赠行为中的应用。研究发现,当捐血者对自己的捐赠行为产生心理所有权感时,他们更有可能继续捐献并成为长期捐献者。这一发现为血液捐赠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增强捐献者的心理所有权感来提高捐血率和捐献者留存率。

项目分析

1."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inority experiences of interracial contact"(2022-2025)

这个项目深入探讨了少数族群在种族间接触中的体验。与大多数聚焦于多数群体视角的研究不同,该项目特别关注少数族群成员如何体验和解读种族间互动,以及这些体验如何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转换了研究视角,为理解种族关系提供了更全面的图景,同时也为制定更有效的减少歧视策略提供了依据。

2."Racism, Wellbeing and Extremist Identification in Australia"

(2016-2022)

这是教授获得的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未来学者奖金支持的长期项目,旨在研究澳大利亚社会中的种族主义、心理健康和极端群体认同之间的关系。该项目不仅调查了种族主义对个体和群体福祉的损害,还探索了极端群体如何利用社会分裂和个体脆弱性来吸引成员。这项研究对于理解和预防社会极端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关键的实证依据。

3."Genetics and personality as predictors of the extent to which we join, and identify with, groups"

项目探索了遗传因素和人格特质如何预测个体加入和认同社会群体的倾向。研究结合了社会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的视角,调查了人为何会寻求群体归属,以及为何在群体认同强度上存在个体差异。该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生物学和心理学视角结合,为理解社会行为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研究想法

1.数字时代的群际接触:虚拟环境中的偏见减少与强化

  • 研究目标:探索数字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形成新型的群际接触形式,及其对减少或强化偏见的作用机制。
  • 创新点:将传统群际接触理论延伸到数字环境,研究在没有身体存在的情况下,接触质量和效果如何改变。
  • 方法论:结合实验室VR实验、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和纵向调查,多角度捕捉虚拟接触的效果。

2.交叉身份与复合歧视:多重少数群体成员的韧性策略

  • 研究目标:调查同时属于多个少数群体(如LGBTQ+移民或残障少数族裔)的个体如何应对交叉歧视,以及他们发展的独特韧性策略。
  • 创新点:超越单一类别研究,关注身份交叉点的独特体验,打破学术研究中的"群体孤岛"思维。
  • 方法论:采用混合方法,结合生活史访谈、日记研究和社区参与式研究,捕捉复杂的生活体验。

3.群际元认知的神经基础:偏见形成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 研究目标:探索负责群际元认知过程的神经网络,以及这些网络如何影响对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
  • 创新点:将社会心理学理论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相结合,揭示群际认知的神经机制。
  • 方法论:结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眼动追踪和行为实验,捕捉群际元认知的神经相关物。

4.代际创伤与集体记忆:历史不公正对当代群际关系的影响

  • 研究目标:考察历史不公正事件(如殖民主义、种族灭绝)的集体记忆如何塑造当代群际关系,特别是通过代际创伤传递的机制。
  • 创新点:将集体记忆研究、心理创伤理论和群际关系心理学整合,构建跨学科框架。
  • 方法论:结合家族叙事分析、群际情绪测量和历史记忆实验,全面捕捉代际因素。

5.去人性化与道德排斥的临界点:极端群体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机制

  • 研究目标:探索个体从持有偏见到参与极端群体的转化过程,识别干预的关键时间点和心理机制。
  • 创新点:建立偏见极端化的阶段模型,特别关注道德排斥和去人性化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 方法论:采用纵向研究设计,结合网络分析、言语分析和实验研究,追踪态度极端化过程。

申请建议

1. 理论与方法准备

  • 社会心理学核心理论掌握:深入理解群际关系理论体系,尤其是群际接触理论、社会身份理论、系统合理化理论和少数群体压力理论。
  • 研究方法多元化:教授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论,应准备好混合研究方法知识,包括实验设计、调查研究、纵向数据分析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特别要熟悉群际关系研究中的特殊方法学挑战,如社会期望效应控制和内隐态度测量。
  • 统计分析进阶技能:除基础统计外,掌握多层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中介与调节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鉴于教授的跨国研究背景,熟悉跨文化数据分析的特殊考量也很重要。

2. 研究兴趣精准定位

  • 找准切入点:研究教授最近5年的发表文章,识别研究趋势和新兴兴趣点。特别关注她目前主持的项目,如"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inority experiences of interracial contact",考虑如何为这些项目贡献新视角。
  • 提出连接性问题:设计能够桥接教授已有研究与自己独特兴趣的研究问题。例如,如果你对数字媒体感兴趣,可以提出探索社交媒体上的群际接触如何影响少数群体体验的研究设想。
  • 体现理论创新:不要仅停留在应用现有理论的层面,而应思考如何拓展或修正现有理论框架。例如,考虑如何将元认知研究与具身认知理论结合,提出群际态度形成的新模型。

3. 实践经验与技能建设

  • 相关研究经验积累:尝试参与或开展与社会心理学,特别是群际关系相关的研究项目。
  • 弱势群体接触经验:考虑志愿服务或实习,与研究相关的弱势群体(如少数族裔、LGBTQ+群体等)有直接接触。
  • 跨学科思维培养:教授的研究常跨越传统心理学边界,触及社会学、公共卫生、教育学等领域。培养跨学科思维,了解这些相关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博士背景

Taylor,985本硕,港三心理学PhD在读,研究领域包括认知神经科学、决策与判断以及发展心理学。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发表多篇论文。擅长心理学相关领域的文书写作辅导,熟悉相关领域的PhD申请流程及技巧。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PET考试刚通过如果再花一年时间备考FCE能顺利通过吗?

下一篇

密歇根州的优质学区公立&私立高中有哪些?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