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博士申请攻略(Prof. Chen)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澳门大学 中医药学的博士生导师Prof.Chen,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澳门大学博士申请攻略(Prof. Chen)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1.药物筛选与发现研究

教授是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华医药研究院的重要学者,多年来致力于药理学研究,特别专注于药物筛选与发现领域。教授的研究核心是通过寻找和评价能够调控细胞死亡的天然产物,开发出具有治疗潜力的新型抗癌药物。在这一领域中,教授建立了一系列整合平台,用于筛选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天然产物,特别是能够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的化合物。

2.细胞死亡机制研究

在细胞死亡机制研究领域,教授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她的团队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Noptosis(NQO1依赖性氧化应激诱导的坏死)。这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有别于已知的细胞凋亡(Apoptosis)、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铁死亡(Ferroptosis)和焦亡(Pyroptosis)等,是一种严格依赖于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和NQO1衍生的氧化应激的细胞死亡方式。

3.上皮-间质转化研究

教授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研究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EMT在肿瘤转移和器官纤维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授团队发现,多种天然产物如韵木素(Toosendanin)能够有效抑制TGF-β1诱导的EMT过程。在肺癌细胞A549和H1975中,极低浓度(<10 nM)的韵木素可显著逆转TGF-β1诱导的细胞形态变化、EMT生物标志物表达改变以及迁移、侵袭和粘附能力增强等现象。机制研究表明,这一作用是通过抑制ERK1/2-Snail信号通路实现的。

4.癌症和炎症研究

教授在癌症和炎症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探索,特别关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她的团队对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肺癌中的多效性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致癌到治疗进行了全面解析。研究表明,ROS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复杂的双重作用,既可促进肿瘤形成,又可作为治疗靶点。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纳米递送系统增强抗癌效果

教授近期的研究工作之一聚焦于如何通过纳米递送系统增强抗癌药物的效果。在2025年发表于《Materials Today Bio》的研究中,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钙过氧化物纳米颗粒共递送卡非佐米(carfilzomib)的新策略,通过靶向内质网应激增强了抗癌效果。这项研究表明,纳米递送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还可以通过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2.心肌细胞收缩感测技术

在生物传感器领域,教授与合作者于2025年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了一项关于实时心肌细胞收缩感测的新研究。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柔性磁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心肌细胞的收缩活动,为心脏药物筛选和心脏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3.肺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2025年发表于《Life Sciences》的研究中,教授团队发现硝唑尼特可以通过抑制细胞衰老的发展来缓解实验性肺纤维化。这一发现为肺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也表明细胞衰老在纤维化疾病中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靶点。

4.抗生素研发新靶点

2025年发表于《ACS Pharmacology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的研究中,教授团队探索了通过靶向GroEL/GroES分子伴侣系统开发新型抗生素的可能性。这项研究拓展了教授的研究领域,从抗癌药物研发延伸到抗生素开发,体现了她在药物研发方面的广泛兴趣和专业能力。

5.天然产物诱导非酶依赖性NQO1细胞坏死

2024年发表于《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的研究中,教授团队发现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可以诱导非酶依赖性NQO1细胞坏死,通过JNK1/2/铁/PARP/钙通路杀死癌细胞。这一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教授团队对Noptosis机制的认识,为开发靶向这一新型细胞死亡方式的抗癌药物提供了新的候选化合物。

教授的学术地位

1.国际学术影响

教授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其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截至2024年7月,她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了超过150篇SCI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14,800次,h指数达63(根据Google Scholar数据)。教授的论文发表在药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如《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和《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等。

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她于202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生物学会(Royal Society of Biology)会士,以表彰她在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2.国内外奖项和荣誉

教授获得了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和荣誉。2013年,她获得了由中国药理学会和法国赛维雅研究所共同设立的赛维雅青年药理学家奖(SERVIER Young Pharmacologist Award),这是国内青年药理学家的最高荣誉,每次评选不超过8名获奖者,竞争极为激烈。

此外,教授还两次获得澳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和2014年)。这些奖项充分体现了教授在药理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和重要贡献。

3.国内外研究项目和合作

教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内外重要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多个项目。她还担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研究资助局的项目评审专家,以及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会成员,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有话说

1.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

教授的研究团队涉及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产生了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种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值得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可以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2.天然产物药物开发的新策略

传统上,天然产物药物开发主要关注单一成分的活性研究,而教授的研究则更加系统和综合,不仅研究单一成分的活性和机制,还关注复方中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以及天然产物与现代技术(如纳米技术)的结合应用。未来的天然产物药物开发可以借鉴这种综合研究策略,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天然产物的作用机制,挖掘其治疗潜力,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新药。

3.细胞死亡研究的前沿方向

教授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机制Noptosis为细胞死亡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方向。传统上,细胞凋亡(Apoptosis)被认为是抗癌防御的重要机制,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死亡与癌症的关系可能比想象的更为复杂。未来的细胞死亡研究可能会更加关注不同细胞死亡方式之间的交叉与调控,以及细胞死亡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开发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抗癌药物。

4.精准医疗时代的药物研发

教授的研究工作为精准医疗时代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启示。她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癌细胞对同一药物可能有不同的敏感性,这与癌细胞的分子特征(如NQO1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肿瘤的分子特征,开发针对特定分子标志物的靶向药物。

博士背景

Jasmine Li,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博士生,专注于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疾病的新策略。擅长运用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质量控制标准。在研究中药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及其分子靶点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和《Chinese Medicine》等国际知名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南加州大学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哪所大学适合你?(上)

下一篇

美国西北大学博士申请攻略(Prof. Achar)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