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中文大学 市场营销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 Dai,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是行为决策科学与消费者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其研究横跨市场营销与心理学两大学科,形成了独特的跨学科研究体系。教授的核心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判断与决策(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动机与自我控制(Motivation and Self-Control)、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s)以及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Happ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这些研究领域虽然看似独立,实则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理解消费者行为的系统框架。
- 判断与决策:教授将认知心理学理论与消费者行为学有机结合,探索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这一领域近年来在行为经济学的推动下获得了显著发展,特别是关于启发式思维(heuristics)与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的研究。教授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揭示了价值启发式(value heuristic)在相对频率判断中的作用,表明人们在进行频率估计时,往往会受到刺激物价值的影响,形成系统性偏差。这一发现对理解消费者如何处理市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营销传播策略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 动机与自我控制研究:是教授的另一核心领域。自我控制能力对消费行为有着深远影响,从冲动购买到长期储蓄决策,无不受到自我控制能力的调节。教授在该领域的创新性工作在于将非消费(non-consumption)视角引入研究,揭示了克制消费如何塑造未来的欲望。这一研究发现颠覆了传统的满足-习惯化模型(satiation-habituation model),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消费者偏好动态变化的理论框架。
- 跨期选择研究:探讨人们如何在当下与未来利益之间做出权衡。这一领域与行为经济学中的时间折扣(temporal discounting)理论密切相关,对理解消费者储蓄、投资与购买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教授的研究独特之处在于揭示了等待选择(waiting to choose)这一过程如何增加耐心(patience),这一发现对理解消费者推迟满足的心理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此外,教授还探索了需求状态(need states)如何影响风险条件下的跨期选择,这对理解饥饿等生理状态与金融决策之间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 幸福感研究:是教授近年来关注的新兴领域。在消费者行为学中,购买决策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关系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教授从资源稀缺(resource scarcity)的角度切入,探索了双重目标视角(dual-goal perspective)下资源稀缺如何影响消费行为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这一研究方向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有助于理解经济不平等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教授的研究领域虽然根植于心理学和市场营销,但其应用范围远超这两个学科的传统边界。例如,在组织行为学中,其关于人才与努力评价的研究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视角;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其关于社交关系认知的研究对理解网络时代的人际互动具有启示意义;在经济学领域,其关于跨期选择的研究对理解宏观经济中的储蓄与消费行为提供了微观基础。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Appearance for Females, Functionality for Males? The False Lay Belief about Gender Difference in Product Preference"
2024年发表在顶级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研究挑战了消费者和市场营销人员普遍持有的性别刻板印象。该研究通过六项实验揭示了人们错误地认为女性更注重产品外观而男性更注重功能性的普遍信念,而实际数据显示这种差异并不显著。这一发现对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策略具有重要启示,表明基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营销可能会限制企业的市场潜力。
2."The Fundamental Recruitment Error: Candidate-Recruiter Discrepancy in Their Relative Valuation of Innate Talent vs. Hard Work"
2023年发表在《Organization Science》
论文将判断与决策研究扩展到了组织行为领域。该研究发现招聘人员倾向于高估先天才能而低估努力工作的价值,而应聘者则持相反观点。这种认知差异被称为"根本性招聘错误"(Fundamental Recruitment Error),可能导致人才匹配不当和组织绩效下降。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调查和二手数据分析,证据链完整且具有较高外部效度。
3."The Memory-Search Frame Effect: Impacts on Consumers' Retrieval and Evaluation of Consumption Experiences"
2022年发表在《Marketing Letters》
研究探索了记忆搜索框架如何影响消费者对过去消费体验的检索和评价。该研究引入了"记忆搜索框架效应"(Memory-Search Frame Effect)概念,揭示了当消费者被引导以不同方式(如正面vs负面,特定vs一般)回忆过去的消费体验时,其检索内容和随后的评价会受到显著影响。这一发现对品牌管理和消费者满意度测量具有重要启示,表明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调查问题的框架来影响消费者的品牌评价。
4."The Friend Number Paradox"
2021年发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论文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社会心理现象:人们普遍认为自己拥有的朋友数量低于平均水平,这与统计学上的不可能性形成鲜明对比。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一悖论源于人们在评估自己与他人朋友数量时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这反映了社会比较过程中的认知偏差。该研究不仅丰富了社会认知理论,也对理解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社交焦虑提供了新视角。
教授的学术地位
在判断决策与消费者心理学领域已建立了显著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其学术背景横跨中国与国际学府,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则取自享誉全球的法国INSEAD商学院。这种中西结合的教育背景使教授的研究既具有国际视野,又能深入理解中国消费者的独特心理与行为模式。
从发表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来看:教授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市场营销和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包括《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等。这些期刊不仅拥有严格的同行评审过程,还具有极高的影响因子和学术声誉。能够在这些期刊上持续发表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教授研究的原创性和重要性。
教授获得的奖项同样彰显了其在学术界的地位。欧洲决策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Decision Making)的de Finetti奖是该领域最具声望的博士论文奖项之一,而教授在2007年获此殊荣。此外,教授还获得了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夏季会议最佳论文奖,INFORMS决策分析协会学生论文奖荣誉奖,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青年研究员奖等多项荣誉。2015年获得的香港中文大学青年研究员奖尤为重要,该奖项每年仅授予少数表现卓越的年轻学者,反映了教授在早期职业生涯中的杰出成就。
从研究资助的获取情况来看,教授多次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的优配研究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表明其研究议题和方法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最近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2025年)聚焦资源稀缺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这不仅反映了教授研究的学术价值,也体现了其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
有话说
教授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消费者行为和决策过程提供了独特视角,也为未来研究指明了若干有潜力的方向。基于对教授研究的深入解析,以下提出几点创新思考。
- 关于性别差异在产品偏好中的错误信念: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人们普遍持有的刻板印象可能与实际行为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这启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市场营销中的其他常见信念,特别是那些涉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收入、教育水平等)与消费偏好关联的假设。未来研究可探索这些信念的准确性,并考察其形成机制,例如,信息处理中的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如何强化既有刻板印象。
- "根本性招聘错误":揭示了招聘者与应聘者之间在评价标准上的系统性差异。这一发现可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例如考察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根本性理解错误"(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Error)。具体而言,品牌管理者可能系统性地误解消费者重视的产品属性,而消费者也可能错误理解品牌强调的核心价值。这种双向的认知差异可能导致品牌沟通效果不佳,未来研究可探索这一假设及其对品牌管理的启示。
- 记忆搜索框架效应:为理解消费者体验评价提供了新视角。这一研究可以延伸至探索数字消费环境中的记忆与评价过程。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和电子商务网站上,消费者经常遇到各种形式的提示,引导他们以特定方式回忆和评价过去的消费体验。未来研究可考察这些数字环境中的框架如何影响消费者记忆检索和评价过程,以及如何优化这些框架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
- 朋友数量悖论:揭示了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这一研究框架可应用于理解消费者如何评估自己相对于他人的消费水平和物质拥有。例如,消费者可能系统性地认为自己的消费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即使这在统计学上是不可能的。这种"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可能驱动补偿性消费行为,尤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他人的炫耀性消费更容易被观察到并影响社会比较过程。
- 非消费如何塑造欲望:教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有时不消费反而会增强未来的欲望。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应用于理解数字化时代的新消费现象,如订阅服务、内容流媒体和共享经济等。在这些新模式中,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不再是简单的拥有或不拥有,而是存在多种接触和使用形式。未来研究可探索这些新消费模式中的欲望形成和满足机制,以及企业如何通过设计最优的使用-暂停模式来最大化消费者价值。
博士背景
Charlotte,本硕985,新加坡市场营销博士毕业,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消费者行为,品牌管理,网络营销等。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Marketing》和《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发表论文。擅长市场营销相关领域的文书写作辅导,熟悉相关领域的PhD,DBA申请流程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