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准备出国读博的同学开始关注“岗位制博士”这个词。
和传统的奖学金制博士不一样,岗位制博士的最大特点就是:你是被“雇佣”的,而不是“资助”的。
简单来说,这种模式更像是在国外“找一份科研工作”,每月有工资、有合同、有社保,有些国家甚至直接纳入教职体系。
什么是“岗位制博士”?
“岗位制博士”(Position-based PhD),又叫“雇佣制博士”或“雇员身份博士”,是欧洲一些国家比较普遍的一种博士培养方式。你会以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或博士研究员(Doctoral Researcher)的身份签正式劳动合同,由项目出资支付工资,而不是申请奖学金。
这类博士主要分布在:
- 德国(最典型)
- 荷兰、比利时
- 北欧国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
- 法国、奥地利、瑞士部分地区
通常在大学、研究所或科研项目中直接挂职。
岗位制博士有哪些优势?
每月有固定工资
工资由项目方支付,含税月薪在€2,000–€3,500之间(按国家和职位等级不同)。不像奖学金,有些博士甚至收入不够生活。
正式雇佣合同 + 福利保障
医疗保险、养老、年假、育儿假、病假等一应俱全。是真·上岗打工,而不是学生身份。
申请流程清晰,竞争路径不同
无需申请CSC、DAAD、各种奖学金评选,而是以岗位招聘的方式进行公开选拔。流程更像是“找工作”,不需要到处套磁求导师。
项目有经费,导师有强招人动机
导师拿到科研项目之后必须招聘人,因此更希望快速找到合适人选推进科研,而不是“随便看缘分”。
岗位制博士的申请要求
申请岗位制博士,光有硕士学历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你有没有能直接“干活”的能力。以下三个方面,是评估申请人是否“即插即用”的核心标准:
学术背景与科研能力
大多数岗位制博士项目要求申请人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尤其偏好科研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申请人。
重点考察:
- 是否参与过科研项目
- 是否具备独立完成研究的能力
- 是否掌握本领域的核心研究方法与知识
- 是否有论文发表、会议报告、科研竞赛等成果
📌 Tips:没有科研背景也不是完全没机会,但建议通过实习、RA经历、项目合作等方式补强,才能具备申请的基本竞争力。
技术技能与实践经验
岗位制博士通常与具体研究项目绑定,很多时候你是直接“入组干活”。因此,技术能力是硬通货。
你需要展示的,包括:
- 熟练掌握的编程语言、分析工具或实验技能(如Python、Matlab、R、CAD等)
- 参与过的实践项目、实验室工作、技术实习等
- 在项目中承担过哪些任务、做出了哪些成果
📌 简历和个人陈述中要讲清楚“做了什么”,而不仅仅是“参与了什么”。
语言能力与国际沟通能力
多数岗位制博士项目为英文授课或国际合作,英语能力是硬性要求。部分国家(如德国、法国)还可能需要掌握基础的本地语言。
常见要求:
📌 建议尽早准备语言考试,同时多参与线上讲座、国际会议等机会,积累学术英语使用经验。
岗位制博士的申请流程
相比传统奖学金制博士,岗位制博士更像是“带工资的科研岗位”,因此申请流程也更贴近“求职”路径:从筛选、投递,到面试、录取,每一步都很关键。
查找职位信息
岗位制博士一般绑定具体课题或项目,所以第一步不是“申请学校”,而是根据你的研究兴趣匹配课题。可以从实验室官网、导师主页、各类招聘平台(如FindAPhD、Euraxess)获取信息,优先考虑那些与你学术背景或技能契合度高的项目。
提交材料,进入初审
申请材料通常包括:
- 个人陈述
- 简历
- 推荐信
- 研究计划或写作样本
材料提交后,导师或项目组会进行初审,筛选出符合项目需求的申请人。
面试评估,决定归属
导师会先看材料,筛一轮。过了初筛,就会通知你面试,一般是线上。面试主要看你是不是“能干活”、懂项目、能配合团队。
提前准备好自我介绍、项目理解、过去做过什么科研,一定要讲得清楚、具体。
录取与岗位安排
面试通过后会发录取通知,有的是奖学金形式,有的是正式岗位合同。内容包括:项目期限、工资数额、导师名字、是否带教学任务等,记得看清楚再确认。
时间轴一览(建议收藏)
- 申请提交截止:岗位制博士全年开放,但部分项目设有固定申请季,务必提前查清。
- 面试通知时间:一般在申请截止后1~2个月内。
- 录取公布:面试结束后1~4周不等,具体视项目安排而定。
在传统奖学金路线之外,岗位制博士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更职业化、更稳定、更公平透明的科研通道。
如果你硕士期间有一定科研积累,不想再去卷奖学金,英语沟通也能胜任,不妨认真考虑这种“带薪读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