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申请材料中,推荐信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选谁当推荐人?怎么开口邀请?又该如何让推荐信为你的申请加分?
别担心,今天就来分享我的亲身经历,手把手教你搞定英国硕士申请的“敲门砖”!
一、推荐人怎么选?我的“三看原则”
英国大学的硕士申请,大多要求提供两封学术推荐信。顾名思义,最好是请在学期间曾经指导过你的老师来写。记住,推荐人的头衔不一定非要是“教授”哦,讲师、兼职教师等只要对你足够了解,都是可以考虑的人选。
那么,具体该怎么选择呢?我总结了我的“三看原则”:
- 一看研究方向是否相关:
推荐人的研究专长最好与你申请的领域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更能体现你的学术背景和潜力。 - 二看老师对你的印象如何:
老师对你的印象越好,越了解你的优点和能力,写出来的推荐信自然更有说服力。 - 三看老师对你的了解程度:
仅仅上过一门课可能还不够,最好是选择那些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课程老师。
在确定推荐人之前,我不妨先列出一个潜在的名单,然后逐一分析是否合适。同时也要考虑到老师是否会同时收到很多学生的推荐信请求,尽量选择那些你认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为你认真撰写的老师。毕竟,一份高质量的推荐信,是对你申请成功的重要助力!
二、如何开口邀请老师?真诚沟通攻略
我的最终选择了两位新闻系的老师:一位是教授,一位是兼任助理教授。下面就来分享我是如何成功邀请到他们,以及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 新闻系教授:积极互动 + 提前铺垫
- 我的理由:
大四时修读了老师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期末还拿到了这门课的最高分(可能是我的大学生涯最高分了!)。 - 我的努力:
收到成绩后,我就知道老师对我的表现是认可的。加上老师的博士学位也是在英国拿的,这层背景也让我觉得可以向他请教一些经验。所以在暑假的时候,我就先给老师发邮件表达了想申请英国硕士的想法,并约了时间面谈。 - 面谈内容:
主要和老师聊了大学期间修过的课程、参与的实习计划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 - 加分项:
后来我还参加了老师每学期都会组织的爬山活动,这真的是一个和老师拉近距离的好机会! - 后续跟进:
老师答应帮忙后,我立刻发了一封详细的邮件,包括我想申请的学校和专业(附上了简单的专业介绍)、我的个人CV,以及我预计提交申请的时间(预留了一个月的推荐信撰写时间),并询问老师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 惊喜:
老师在一周内就写好了推荐信发给我!内容不仅肯定了我的上课态度和学业表现,还特意回顾了我的期中期末考试答题内容,用具体事例来证明我的学术能力。最后一段更是给了我强力的支持:“I lend my full support to Regina Chan’s application without the slightest hesitation and wish you offer her a place in your esteemed institute.“
2. 兼任助理教授:坦诚沟通 + 主动承担
- 我的理由:
这位老师的实务经历非常丰富,虽然在学校开课时间不长,但我在大三跑新闻实习的时候偶然认识了老师,并一直保持着联系。大四的时候我选修了老师的课,期间老师还推荐我去他以前待过的杂志社实习,毕业的时候也邀请我加入他的团队参与地方创生项目,所以我们关系一直很好。 - 我的努力:
最开始邀请老师写推荐信的时候,他因为没有给学生写过国外研究所推荐信的经验,担心非教授头衔的推荐力度不够,建议我另寻他人。但我真诚地向老师说明,只要是曾经指导过我的老师都可以,老师最终答应了下来,并承诺在一个月内写好中文版的推荐信。 - 小插曲:
到了约定的时间,我并没有收到老师的回信。询问后才知道老师最近工作太忙还没来得及写。 - 我的解决方案:
我主动提出可以先写好初稿发给老师修改,这样能节省老师的时间。经过几次沟通和修改,推荐信最终也在我预计的时间内完成了。 - 我的撰写方向:
我主要强调了自己的个人特质,从课程参与到参与地方创生项目,用具体事例说明我不仅重视课业,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软实力。 - 老师的评价(我的代笔):
“Regina has a clear vision of what she aspires to achieve, whether through the media or through social impact, striving to eliminate social inequalities to enable all people to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and seeking a balanced development model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老师看过后签字确认,推荐信就完成了。
三、不同角度的推荐信,让我的形象更立体
在请两位老师写推荐信之前,我都和他们详细聊了我出国留学的动机和未来的规划。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师可能会问到的问题都要能回答上来,同时也要积极与老师沟通,建立更深厚的联系。
我申请了社会学和传播学两个方向的硕士,考虑到推荐人的研究专长与这两个领域的契合度,我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 教授的推荐信:
主要侧重于我的学术能力,为我的学术背景背书。 - 兼职助理教授的推荐信:
则更侧重于我的个人特质,弥补我在社会学研究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强调我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热情。
我认为,推荐信的意义在于通过第三方的视角来证明你的优秀。对于人文社科领域来说,除了优秀的成绩(GPA很重要!),丰富的课外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请熟悉的老师来写推荐信,内容会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让学校从不同角度了解你。
很多老师会要求学生先写初稿,然后再进行修改。我觉得这有利有弊。好处在于我可以控制推荐信的内容方向,补充在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中因为篇幅限制没有详细展开的点,这两份材料结合起来,能更完整地展现我想让学校看到的一面。坏处就是很难把握“自吹自擂”和“展现实力”之间的界限。
四、写在最后的小Tips
- 预留充足的时间:
推荐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定要尽早开始准备,给自己和老师都留出充足的时间。 - 尽早联系老师:
学期初往往是老师们最忙的时候,越早联系老师,成功的几率也越大。 - 保持积极沟通:
在整个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及时提供所需的信息,并感谢老师的付出。 - 收到结果及时告知:
不管申请结果如何,都要记得第一时间告知老师,表达你的感谢。
我相信,每一位愿意为你写推荐信的老师,都是认可你的潜力和价值的。这份情谊,无论未来走到哪里,都值得我们铭记和珍惜!祝愿所有正在申请的小伙伴都能顺利拿到心仪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