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预录取offer案例分享

申请英国留学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让人面临着许多选择和不确定性。在牛剑学长老师风采访谈专题中,已经进入英国G5大学学习一段时间的学长老师们将为大家详细讲述自己的名校日常生活。除此之外,他们还将回忆总结自己申请的重要经验,希望能给正在冲击世界名校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大家好,Michael,目前我已经获得了帝国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预录取offer和布里斯托大学的Aeronauticsoffer

你申请了哪些大学及专业方向?

我从初中起就对赛车的空气动力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进入国际学校之前,我就已经对未来有了初步的构想。我想成为一名F1赛车的工程师或设计师,从事与赛车相关的工程类工作。我曾经做过多个与工程相关的项目,深入了解了微分方程、计算力学、MATTER等软件的实际应用,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也让我对未来工程师的职责、挑战和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我选择了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我观察到,选择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热爱火箭、航天技术等领域的航天控;第二类是痴迷飞机、航空发动机,甚至是船舶工程;而第三类,则是像我这样从赛车出发,逐步走进航空航天领域的爱好者。赛车的空气动力学本质上是流体力学的一种应用,而流体力学又是航空航天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选校方面,我认为英国的航空航天专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领先优势。不仅学术实力强,实验条件也非常先进。以帝国理工为例,它拥有全英领先的风洞实验室,和F1车队之间也有深度合作,很多车队会来校招,这意味着我未来有可能获得F1相关实习机会。而相比之下,虽然我也申请了香港的学校,但无论是学术资源还是产业联系,香港在这个领域相对英国来说还是略逊一筹。

你有什么日常学习经验吗?

A Level阶段,我选择了物理、化学、数学和进阶数学四门学科。我只考过一次雅思,拿到了7.5的成绩。日常学习中,我特别重视笔记的整理。比如上物理课时,我会在旁边放一台iPad或者笔记本电脑,边听边记,就像大学lecture那样的模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既高效,又能提前适应大学的上课节奏。

关于备考方法,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制定好学习计划,尤其是临近大考时的复习计划。这个过程不仅能帮你更有条理地梳理知识,也能在心理上减轻焦虑感。我的复习节奏通常是先搭好知识结构,然后通过刷题、整理错题不断加深理解和熟练度。

错题整理也是我非常重视的一环。我每次做完题都会花时间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是概念理解不清,还是粗心失误。这种反复推敲的过程,其实对知识的掌握帮助特别大,也能避免在考试中重复踩坑,提高对题目的把控能力和熟练度。

你有什么国际竞赛经验吗?

AS上学期,我参加了BPhO,随后在A2上学期参加了物理碗。此外,在普高阶段,我还和几位同学组队参加了IMMC。除此之外,我也尝试了一些数学竞赛,虽然没有特别深入参与,但也作为一种拓展学习的方式。

我认为,参加国际竞赛最大的价值,其实并不在于获奖本身。虽然一项亮眼的成绩可能会在申请时略有加分,但这种加分通常只在申请人实力相当的前提下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我更看重的是竞赛过程中的成长和反思。

竞赛让我认识到自己在哪些知识点上还不够扎实,也暴露出我在解题习惯、思维方式上的不足。通过准备这些竞赛,我接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思想,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科视野。同时,BPhO的题目与牛津等学校的笔试和面试内容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很多经典题型甚至会以改编的形式出现。因此,认真准备竞赛不仅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也为后续的笔试和面试打下了良好基础。

你做过什么拓展科研项目吗?

A Level阶段,我独立完成了一个关于流动控制技术在赛车领域的应用与未来发展的EPQ研究。我的研究灵感来源于F1赛车领域的发展历程。在查阅大量资料和观看分析视频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流动控制技术在赛车空气动力学中的应用,已经在历史上多次引发过革命性的性能提升,帮助多支车队赢得了制造商与车手冠军。于是我决定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F1赛车2026年即将到来的技术规则大改,探索未来流动控制技术在赛车中的应用前景。

在研究初期,我主要通过查阅外文资料、分析过往比赛数据和车队技术资料等方式,梳理已有的流动控制应用案例。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设想,在赛车扩散器末端部署一个小型的环量控制器,通过局部喷气增强地效赛车尾部的下压力。该装置在空气动力学上可提升扩散器的有效体积,从而提升整车的地面效应表现。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开始自学流体模拟仿真,最终完成了一个基础的空气动力仿真模型。虽然限于算力和知识储备,我的模拟结果仍有很大改进空间,但这个研究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赛车空气动力学的理解,也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用科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我在论文中提出的“主动前翼流动控制”设想,在后来公布的F1新规则中也得到了部分印证。虽然我的设计方案与官方规则不同,但这种思维上的共振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在赛车空气动力学领域继续深耕的决心。我希望未来能将这一研究进一步深化,借助大学阶段更强的计算资源与系统知识,完善建模、仿真与原型验证部分,并探索其在其他赛车项目中的适应性与潜力。这个项目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研究经历,更是一种将兴趣转化为研究动力的起点。

你有什么PS遵循经验吗?

认为PS不是一个炫耀履历的清单,而是一个讲述自我成长与热情的故事。我起初是从几个真正激发我对工程科学兴趣的经历出发,比如某些亲身参与的竞赛、调研项目,或者某个突然让我眼前一亮的技术细节。这些片段虽然来自不同的时间点,却在我心中逐渐勾勒出对工程、特别是航空航天工程的深刻兴趣。

我认为,如果把一堆看起来很厉害的经历机械堆砌在一起,却缺乏内在逻辑,那这份PS就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打动人心。真正打动教授的,是你如何思考、如何成长、你现在是谁,以及你想成为谁。此外,我认为PS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真诚与谦逊。我会坦诚表达目前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错,但也不会回避自己的局限和不足。相反,我会具体写出我希望通过大学阶段获得哪些资源、完善哪些能力、如何继续拓展我对工程学的理解。这不仅体现出自省和成长意识,也表明我具备走向优秀工程师所需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

你有什么ESAT备考经验吗?

在帝国理工的申请中,ESAT工程笔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关。刚开始的时候,我像很多人一样,一股脑刷past paper,做得有点懵懵懂懂。碰巧考得好的时候感觉挺开心,但更多时候是做不完、做不对、找不到方法。尤其是数学部分,题量大、速算要求高、模型理解深,让我一度非常吃力。物理对我来说相对轻松一些,也许是因为我对物理更敏感,理解更快,做题也更高效。每个人的优势不同,所以建议大家要尽早认清自己的强弱项——物理好,就多拓展topic,提前熟悉模型套路;数学吃力,就更要从考纲出发,系统建立知识结构。

心态和应变能力真的重要。ESAT当天我考的是数学一、数学二、物理。考场用的手写板很难写,字都写不出来,严重拖慢了我的速度。后来换笔也没检查,结果数学二又用了一根没水的笔,加上抽到的题目又特别难,直接导致我前半段崩溃。后来我在物理考试前让自己短暂休息了两分钟,调整好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

准备笔试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考纲和ESAT官方指南。ESAT不是随机出题,它一定是在考纲范围内变形组合,理解考纲就是理解出题逻辑。我就是在考前通过别人讨论发现了一个从没见过的题型,然后翻官网找到了考纲和详细的指南,才意识到这类题早就列在指南里了。

我在备考过程中,参加了机构的笔试强化班。课程覆盖了AS和A2的知识点,甚至包括一些我们平时课本没写的内容。机构的题库也非常丰富,我虽然没有全刷完,但挑了大量我薄弱或想挑战的题目。老师还帮我找了两本非常难的物理题集,帮助我为面试提前积累素材。另外,我很喜欢机构的讲课方式。有时候老师会找一些演示视频,更生动的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

在面试中你有什么难忘的事?

帝国理工的面试整体来说比我预期中轻松很多。整个过程就只有一个面试官和我,气氛很像聊天。面试官会以非常平和、自然的方式和你交流,不会让人感到紧张。他一开始问我最感兴趣的方向,然后直接切入“你为什么选择工程学科?”以及“为什么是航空航天这个分支?”。这些问题都很基础,反而并没有深入问我PS中的具体内容,这是让我觉得有些出乎意料的。

整个IC面试的氛围都比较轻松幽默,远没有牛剑面试那种压迫感。我认为IC面试中最关键的两点是。不要怕不会,重要的是你要展示你的思考过程。你知道多少、你想到什么思路,就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来。

机构在我准备面试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机构的老师每天会发一道模拟面试题,我会写在白板上自己讲解并录屏。这种形式很锻炼逻辑和表达,对我最后面试发挥帮助非常大。老师还介绍我认识了一个IC本硕连读、现在在MIT做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学长,他帮我做了模拟面试。除了练习面试,也和他聊了很多关于未来行业发展、研究项目、职业路径等,非常受启发。

拿到OFFER时你在做什么?

我们群里其实在放榜前就已经炸开了锅。因为有一个gap year的同学提前拿到了IC的offer,那一刻真的感觉希望被点燃了。大家纷纷猜测第二天是不是该放榜了,没想到真的——就在第二天一早,6点多,我醒来第一眼就看到邮箱里跳出一条 新邮件。点开之前,我心里其实是很慌的。因为我自认为IC的面试表现得不太好,而且IC的笔试成绩我也没有高到可以无脑录的那种程度,反正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但打开那封邮件的一瞬间,看到是预录取offer,我真的超级激动。那一刻整个人松了一口气。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个结果的肯定,更是这段努力过程的最好奖励。IC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面试时你以为自己说错了、答得很烂,但或许教授正是看中了你表达中的某个闪光点。

在申请季中你最想感谢谁?

首先,我最想感谢的人是我的物理老师。他不仅自愿帮我安排了大量的Mock Interview,还在我调试设备时亲自帮忙确认每一个细节,确保万无一失。他并不是那种每天盯着我刷题的老师,但他在关键时刻总能给我最有用的建议。他推荐我参加物理竞赛,还帮我找来真题题库、模拟题库、面试视频资源,这些都对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我想感谢我的父母。面试当天,我爸专门从单位赶回来,帮我检查设备,确保一切正常运行。虽然那天我有点烦躁,觉得他站在旁边会干扰我发挥,但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感动。正是因为他们的默默支持,我才能在背后没有后顾之忧地全力冲刺。

最后,我也想感谢机构的支持。他们不仅帮我缓解了焦虑,也在物理和数学的知识点上给予我很多补充讲解,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模拟面试机会,让我能够从容地面对笔试和面试的双重挑战。

你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什么?

冲就是好的!你们已经很棒了,也辛苦了,能坚持到现在已经非常不容易。其实你们准备的内容,可能已经非常完整了,无论是PS、笔试还是面试,只是因为太紧张,一时卡壳而已。每一部分都是独立又重要的,面试官也不期待你完美无瑕,更关注你的思考过程和真实的热情。所以你要相信自己已经在慢慢成为他们想录取的那个人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成都40+所热门国际学校大盘点!2025最新简介、招生信息超全汇总

下一篇

4A*的con offer是礼貌拒信?是申请降con还是重申?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