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读上海纽约大学申请标准、就读体验、毕业去向

本月,上海国际升学的两位老师特邀了一位就读上海纽约大学的本科学长进行了一次Q & A对谈,深度分享从申请到校园生活的全方位信息。以下为本次访谈精选内容。

申请

Q:申请中外合办院校时,你认为学校最看重哪些特质?

学长:我觉得英语能力和综合素养是关键。校园日全程英文交流,从踏入校门那一刻起,我们的表现就在被评估。模拟课堂、小组讨论这些环节考察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还有就是,独立思考能力也很重要——面试时如果能结合时政或社会议题提出见解,会很加分。


Q:你提到校园日的评分规则难以捉摸,能否给未来的申请者一些建议?

学长:校园日形式每年可能有变化,但底层逻辑不变:一是英语表达要流畅自然,二是逻辑清晰。比如小组讨论时,主动分配角色(如领导者、记录者)能体现组织能力。另外,避免用“美本申请思维”硬套,因为面试官大多还是中国背景,更看重接地气的真实表达。


Q:选择上纽时,你对比过其他高校吗?最终决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长:我对比过一些其他中外合办院校,但最终还是被上纽的全球化资源吸引。上纽是课程体系支持跨学科探索,且与纽约校区的联动提供了更多学术机会。还有就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我觉得这将来的职业发展也有更大的助力。


专业 & 课程

Q:能谈谈上纽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你的预期吗?

学长:有些同学会选择跨学科的专业组合,比如,专业方向结合了数据科学和金融领域。这种专业组合的课程会注重编程技能和机器学习基础,强调实际应用(如医疗数据分析);金融课程覆盖理论与市场案例。这种“技术+行业”模式,既能培养技术能力,也能理解商业逻辑,确实让我能更早明确职业方向。我觉得这种跨学科探索的模式非常适合未来想从事金融科技或量化分析的学生。


Q:上纽在跨学科培养上有哪些特色?

学长:上纽强调通识教育,即使在本新大一的时候不需要选择具体的专业,课程设计也有结构性。例如想学金融的学生,前期需完成高数等基础课。所以学生在选定专业之前,其实已经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这种“先打基础再定向”的模式,既保留探索空间,又避免学习断层。


Q:跨专业学习需要哪些前期准备?对新生有什么建议?

学长:建议通过通识课广泛接触不同领域,再逐步聚焦。数据科学需要数学和编程基础,金融可能涉及经济学入门。学校允许前两年灵活选课,为探索兴趣提供空间。此外,多参与学术讲座或行业分享会,能帮助明确职业规划。


上纽 vs. 昆杜

Q:我们都知道上纽昆杜这两所都是无综评不录取的那你觉得这两所学校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呢呢?

学长:共同点就是,这两所学校都是综合素质>考试能力的学校。但是,上纽是NYU的分校,是兄弟关系专业设置类似NYU主校区依托Tisch和stern昆杜是Duke的二级学院,和其他学院一样都是受到duke的管辖,更像是父子关系课程设置duke安排,专业偏向应用


Q:许多同学纠结于这两所学校,你当时是如何权衡的?

学长:两校定位不同。上纽偏向国际 化金融和人文领域,课程与纽约校区同步,校友资源集中在投行、科技行业;昆杜侧重交叉学科(如环境科学、健康政策),适合学术或公共领域的学生。就业数据上,你们可以上官网查一下,总体来说,上纽毕业生直接工作比例更高,在起薪上也比较可观相比之下,昆杜深造率更突出。

为学长补充的数据小贴士:上纽首届141人,37%选择就业,21298人,24%选择就业,24年毕业生23%直接就业。昆杜最开始一届170人,10%就业,更多的学生继续深造24年累计3届毕业生,不到10%选择就业,超过90%继续深造,获得诸多顶尖院校硕博offer,其中直博有70多人。


Q:两校的国际化氛围有何差异?

学长:总体来说,上纽的国际生比例更高,同学来自全球各地,且入学筛选严格。我的室友就有完全不会中文的外国学生,日常交流必须用英语。此外,上纽的课程设置强调全球议题(如可持续发展、跨文化管理),老师的背景也非常多元,所以我们在课堂讨论的时候经常需融合不同文化视角;日常小组作业中,与不同国家同学合作也是常态,这对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帮助很大。这种环境逼着你跳出舒适区,但也让跨文化沟通能力飞速提升。相比之下,昆杜的中国学生占比略高,氛围更“中西方平衡”。


校园生活

Q:在上纽学习压力大吗?同学之间是否“内卷”?

学长:同学实力强,有人雅思8分,也有SAT接近满分的国际生。但这里不推崇“内卷”,反而鼓励合作。比如编程课常组队完成项目,大家各展所长。压力更多来自自我驱动——身边优秀的人太多,你会自然想跟上节奏。


Q:学校对“社恐”友好吗?如何适应全英文环境?

学长:刚开始有挑战,但学校强制混合安排中外学生,逼着你开口。我的经验是:别怕犯错,主动参与活动(如模拟联合国或创业社团),既能练英语,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Q:你之前提到学习强度较大,能否举例说明课程设置的挑战?

学长: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例如用真实数据集完成分析项目,或模拟投资决策。全英文授课和学术写作对语言能力要求高,学校提供写作中心辅导和语言工作坊。建议新生提前熟悉学术英语规范,善用校内资源。


实用建议

Q:对于文书和面试准备,你有什么心得?

学长:文书要突出个人独特性,结合学校特色说明匹配度。面试时多准备“故事”,比如失败经历如何改变思维方式。机构辅导有必要,但避免“流水线加工”,小而精的团队更能挖掘亮点。


Q: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申请的核心,你会说什么?

学长:“匹配大于优秀。”学校想要的不是最完美的学生,而是最适合的。你需要清晰传达:你的目标、学校资源、两者的契合点。就像即使你喜欢喝哇哈哈,但是学校更喜欢农夫山泉,那么我们表现出来的就是我喜欢农夫山泉。这个就是通过匹配学校需求拉好感度。


通过学长的分享,我们看到了中外合办院校独特的培养模式与挑战。无论是专业选择、申请策略,还是校园生活,核心都在于“主动探索”与“自我定位”。希望这篇访谈能为未来的申请者照亮前路,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国藤校鄙视链的最底层是中国富二代吗?

下一篇

几个主流留学地区的最新形势分析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