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大家解析的是巴塞尔大学博士研究项目。
“PhD Position in History (or related discipline) 100% ”
学校及专业介绍
学校概况
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创建于1460年,是瑞士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该校在国际大学排名中表现卓越,位列世界百强大学,在德语区大学中排名前十。 巴塞尔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涵盖神学、法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学以及商业经济学等领域,同时还拥有众多跨学科研究所,如生物医学研究的生物中心和欧洲全球研究所。2020年,该校拥有13,139名学生和378名教授,其中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7%。
院系介绍
本项目归属于巴塞尔大学欧洲研究所/欧洲全球研究所。该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是巴塞尔大学直属校长办公室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研究所专注于研究瑞士和欧洲在全球背景下的关系,融合了来自巴塞尔大学三个不同学院的教职人员,代表着四个学术学科。研究所汇集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和法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分析欧洲在全球互联世界中面临的挑战、问题和机遇。
招生专业介绍
本次招生项目为历史学博士方向,由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资助的巩固资助项目(Consolidator Grant project)"材料之战:商品'研究与宣传'与通往过度消费之路,1900-1980"。该项目由即将到任的Moritz von Brescius教授(主要研究者,PI)领导。该项目将获得约170万瑞士法郎(CHF)的五年期资金支持,研究20世纪资源过度消费的起源,以热带和合成橡胶为例,探索工业"材料之战"背后的思维模式演变。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学术人才,特别是在现代商品史、消费史、文化史和环境史交叉领域的专业研究者。
就业前景: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博物馆、档案馆、国际组织、文化机构等。
申请要求
1.学术背景要求
- 拥有历史学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且成绩优异(高于平均水平)
- 具有档案工作经验
- 熟悉现代商品、消费、性别、营销和文化史的历史学研究
2.语言要求
- 流利的英语能力(团队工作语言)
- 法语和/或德语能力将是额外优势
3.需提交的材料:
- 动机信(最多2页)
- 个人简历
- 出版物清单(如有)
- 相关文凭和成绩单副本
- 写作样本(最多10页)
- 研究计划(最多2页)
- 两名推荐人的联系方式
项目特色与优势
- 与SNSF巩固资助项目相结合,拥有充足的研究和旅行资金
- 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经济史、文化研究等多元视角
- 国际化研究环境,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
- 完善的导师制度和培训计划,促进学术独立性发展
- 巴塞尔历史研究生院(BGSH)提供结构化博士培训
有话说
项目理解
- 交叉学科该项目横跨历史学、经济史、文化史、消费史、物质文化研究、环境史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多维度视角探讨20世纪工业社会资源消费的驱动因素。研究从不同领域(经济、经济史、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法律)吸取见解,采用跨学科讨论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关于经济、社会和个体主体之间关系的新思路。
- 研究目标考察推动20世纪工业社会自然资源消费前所未有水平的关键过程、行为者和文化适应,探索工业研发为20世纪市场和世界经济带来的变革性实践。
- 技术手段项目工作包1采用启发式方法(文本分析、视觉历史、物质文化研究)和现代营销的见解,深入探讨橡胶、(早期)塑料等商品如何成为现代工业商品并在现代性构造中履行各种日常功能。
- 理论贡献该研究将为理解现代消费主义的历史根源提供新的视角,揭示"自然忘记制造"的材料的特定文化内涵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项目通过研究公司、生产者组织和资源研究所如何研究、游说和营销新型有机和/或合成材料,为资源使用史增添新知识。
- 应用价值项目成果将有助于理解当代消费主义的历史根源,为解决现代资源过度使用问题提供历史视角,并为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创新思考
- 前沿方向:研究可拓展至全球南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与物质文化,探索殖民与后殖民语境下的资源流动与消费模式转变,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物质流动与文化交流。项目可从不同角度审视资本主义概念,包括"新资本主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不同资本主义变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及资本主义作为动态过程而非系统的历史解读。
- 技术手段可引入数字人文方法对历史广告和宣传材料进行大规模分析,结合口述历史收集消费记忆,利用GIS技术可视化展示物质商品的全球流动网络和模式。可建立电子期刊或数字平台分享研究成果,如巴塞尔大学的"全球欧洲-巴塞尔欧洲全球视角论文"电子期刊,展示年轻和资深学者分析全球背景下的欧洲和欧盟的优秀研究。
- 理论框架可构建连接物质史、环境史与消费文化的新理论模型,提出"物质政治学"概念框架,探索商品、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互动关系,发展关于资源使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 应用拓展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当代可持续消费教育,为企业提供历史视角的营销伦理参考,促进博物馆与公共历史项目展示消费历史,指导资源管理政策制定。
- 实践意义通过揭示现代消费主义的历史根源,项目可提高公众对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促进可持续消费文化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提供历史经验参考。如项目研究所示,探索"资源使用过度"思维形成的历史过程,对于理解当今环境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 国际视野可建立跨国研究网络探讨全球资源消费史,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模式,开展比较研究考察不同地区的商品宣传与市场营销策略差异。
- 交叉创新可结合科学技术史研究材料科学发展对消费文化的影响,融合经济学与心理学视角分析消费者偏好形成机制,整合设计史探讨商品设计与消费期望的互动关系。项目可采纳巴塞尔欧洲全球研究所的研究理念,即当代问题如移民流动、能源需求增长或保护主义复兴等。
- 其他创新点可开发基于研究成果的公共历史数字平台,创建互动展览讲述物质商品的全球故事,建立历史商品广告和宣传材料的数字档案库,设计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项目。可参考巴塞尔欧洲全球研究所的创新方法,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全球历史研究相结合的项目。
博士背景
Chronicle Zhou,985历史学院博士生,专注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研究。擅长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和跨学科方法,探索历史文献中的潜在模式和长期趋势。在研究唐宋时期官僚制度演变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历史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研究成果发表于《历史研究》和《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等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