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教育大学 教育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香港教育大学的Prof.HUANG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导师是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副教授,致力于教育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尤其在教师能动性、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以及语言教学与学习方面具有深厚造诣。
导师于2011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香港大学担任讲师和助理教授,期间创立并协调了教授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士后教育文凭(PGDE)项目,展现了其在课程设计与教师培训领域的领导力。2023年,导师加入香港教育大学,担任副教授,继续推动教师教育的前沿研究。
研究领域
导师的教学领域和研究兴趣集中于教育学的核心议题,涵盖教师专业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以及语言教学与学习,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向:
- 教师能动性(Teacher Agency)导师的研究深入探讨教师在教学和学习中的能动性,分为两个子领域:教师在学习中的能动性(Teacher Agency in Learning)和教师在教学中的能动性(Teacher Agency in Teaching)。前者关注教师的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和个人成长主动性(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s),例如通过自主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后者聚焦于教师在课堂中的适应性教学(Adaptive Instruction)和创造力教学(Teaching for Creativity),强调教师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能。
- 教师的AI素养提升(Enhancement of Teachers’ AI Competency)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导师致力于开发创新培训项目,帮助教师掌握AI技术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例如,研究如何利用AI工具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或通过AI分析学生数据优化教学策略。这一方向回应了教育数字化的全球趋势,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 语言教学与学习(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导师在语言教育领域的研究聚焦于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以及如何通过AI技术提升语言学习的创造力和效率。她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支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在多语言和多文化教育环境中。
- 跨学科理论整合导师的研究方法以跨学科理论整合为特色,融合教育学、心理学(如自我效能理论)和组织行为学(如组织公民行为),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多维视角。其教学领域涵盖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和教育领导力,课程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发展、AI教育应用以及创造力培养等,适合有志于教育创新的学生。
研究分析
1. Beyond the call of duty: Effects of school learning culture,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informal learning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25)
内容与发现:该文探讨了学校学习文化、教师自我效能和非正式学习如何影响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即教师在职责之外的自愿行为(如帮助同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发现学校支持性学习文化通过提升自我效能间接促进OCB,非正式学习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2.From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to instructional quality: The critical role of teacher academic optimism
(Educational Studies, 2025)
内容与发现:该文分析了教学领导力(Instructional Leadership)如何通过教师学术乐观主义(Teacher Academic Optimism)提升教学质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发现校长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和提供资源支持增强教师的乐观态度,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Uncover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Unveil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basic need satisfaction and challenge-seeking behavior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2025)
内容与发现:该文探讨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关系,强调基本需求满足(Basic Need Satisfaction)和挑战寻求行为(Challenge-Seeking Behavior)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通过混合方法分析发现,非正式学习通过满足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力需求促进专业成长。
4.Untang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self-efficacy, job satisfaction, and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Educational Studies, 2025)
内容与发现:该文分析了教师自我效能(Teacher Self-Efficacy)、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和职业承诺(Occupational Commitment)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自我效能通过提升工作满意度间接增强职业承诺,且学校支持环境对这一过程有调节作用。
5. Construct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creative role identity,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d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Arts, 2024)
内容与发现:该文探讨了小学和中学教师的创造角色认同(Creative Role Identity)、创造自我效能(Creative Self-Efficacy)与创造力教学(Teaching for Creativity)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的创造角色认同显著预测其创造力教学行为,且自我效能起中介作用。
6. Enhancing inclusive teaching in China: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rincipal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s’ inclusive role identity, and efficacy
(Behavioral Sciences, 2024)
内容与发现:该文分析了校长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如何通过教师的包容角色认同(Inclusive Role Identity)和效能感(Role Efficacy)促进中国学校的包容性教学。研究发现,变革型领导通过激发教师的责任感提升包容性教学实践。
项目分析
1.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tudent teachers’ cross-subject teaching competence in the new curriculum
(National Educational Science Planning Project, 2024-2026)
研究领域:教师教育与跨学科教学内容与发现:该项目由导师作为共同研究者(Co-Investigator)参与,旨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实习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形成机制。项目通过混合方法(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分析教学实践中的能力发展路径,初步发现实习教师的跨学科能力受教学反思和导师指导的显著影响。
2.Enhancing teachers’ AI competency for innovative teaching
(Ongoing, EdUHK Internal Funding)
研究领域:人工智能教育内容与发现:该项目由导师主持,旨在开发基于AI的教师培训项目,提升教师在课堂中应用AI工具的能力。项目设计了在线培训模块,涵盖AI辅助教学设计、数据驱动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初步结果显示,参与培训的教师在教学创新和学生参与度方面表现更佳。
3.Fostering student creativity with AI in language education
(Ongoing, Collaborative Project)
研究领域:语言教育与创造力内容与发现:该项目探索如何通过AI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培养语言学习中的学生创造力。项目结合课堂实验和学生反馈,分析AI支持的写作任务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初步发现表明,AI工具通过提供即时反馈和创意提示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研究想法
1. AI驱动的教师能动性增强机制
- 研究背景:导师的研究表明,教师能动性是教学创新的关键,而AI技术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新工具。
- 开题立意:探索AI工具(如智能教学助手)如何通过提供数据驱动的反馈增强教师的适应性教学能动性。研究可采用实验设计,比较使用AI辅助教学的教师与传统教学教师在课堂决策和学生参与度上的差异。
- 创新点:将AI技术与教师能动性理论结合,分析技术如何重塑教师的自我效能和教学角色。
2.非正式学习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 研究背景:导师在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2025)中强调了非正式学习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但乡村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机制尚待探索。
- 开题立意:研究中国乡村教师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开展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分析其对教学实践和职业承诺的作用。研究可采用质性访谈和网络分析方法,聚焦乡村教育的资源限制。
- 创新点: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低成本、可扩展的非正式学习模式,回应教育公平问题。
3. AI支持的语言创造力教学跨文化比较
- 研究背景:导师的项目“Fostering student creativity with AI in language education”关注AI在语言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但跨文化视角尚未深入。
- 开题立意:比较中国和西方(例如英国)学校中AI支持的语言创造力教学效果,分析文化因素(如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对学生创造性表达的影响。研究可结合课堂实验和学生作品分析。
- 创新点:引入跨文化心理学视角,探索AI技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适应性。
申请建议
1. 明确研究兴趣并对接导师方向
- 建议:在联系导师前,仔细阅读其发表文章(如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Arts 和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和项目简介,明确与教师能动性、AI教育或语言教学相关的兴趣点。例如,提出研究AI如何提升乡村教师的创造力教学,或非正式学习如何支持特殊教育教师。
- 实施:在研究计划中引用导师的论文(如“Construct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creative role identity,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d teaching for creativity”),展示对导师研究的深入理解,并提出与导师方向契合的具体问题。
2.提升学术背景与研究能力
- 建议:导师重视跨学科研究方法,学生需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或数据分析的基础。建议在申请前完成相关课程(如教育心理学、定量研究方法)或参与研究项目,积累论文写作和数据分析经验。
- 实施:尝试发表会议论文或期刊文章(如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或参与教育相关的实地调研(如教师培训项目)。在CV中突出研究经历,例如使用SPSS或NVivo进行数据分析的经验。
3. 展示AI教育或技术应用的兴趣
- 建议:导师的AI教育项目是其研究重点,学生需展示对教育技术的兴趣和基础知识。建议学习AI教育的基础概念(如机器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或相关工具(如Google Classroom、AI写作助手)。
- 实施:在个人陈述中提及对AI教育的研究兴趣,例如提出如何利用AI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以支持教师决策。参与在线课程(如Coursera的AI in Education)并获得证书,增强申请竞争力。
4. 准备高质量的研究计划
- 建议:研究计划需与导师的优先方向(教师与AI教学、教师能动性、语言创造力)高度相关,体现创新性和可行性。例如,提出“探索AI支持的非正式学习如何提升教师自我效能”的研究,结合导师的理论框架(如自我决定理论)。
- 实施:计划应包括明确的研究问题、理论基础、方法论(如混合方法)和预期贡献。参考导师的文章结构,确保计划逻辑清晰、引用规范。
博士背景
Betty,本科985,港校MPhil毕业,教育方向在读PhD。曾担任港校研究助理,有丰富的港澳及海外申博经验!Betty学长擅长教育方向研究型硕士及博士申请辅导,包括:选校定位,套瓷辅导,RP写作辅导,PS写作,还有面试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