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女孩如何全奖录取韦尔斯利学院

学生档案:

姓名:Eliza(非美国籍)‍‍‍

所在高中:大陆某IB国际学校

标化:无SAT、无ACT

录取学校:韦尔斯利学院(文理学院第7)‍‍‍‍‍

1、开篇

现在,申请季的大幕早已落下,当我时不时翻看韦尔斯利学院的录取信时,仍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回顾自己的高中生涯甚至整个教育经历,我觉得,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未知,但一段一段未知的路径,最后竟串联起我实现梦想的申请之路。

我是从体制内教育系统转轨到国际体系的。从刚开始的一头雾水,再到确定申请美国本科,又到融入学校后主动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在怀揣着对新奇事物探索好奇的同时,对未知的恐惧一直萦绕着我。面对美国大学申请这个我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不同于以往,我失去了好奇与期待,只剩下迷茫。

幸运的是,在校、内外顾问老师的帮助下,我最终确定了专业和选校,并把关键的ED机会留给了韦尔斯利学院。当我幸运地收获ED录取、有惊无险的结束了申请季后,依然无法忘记自己一路走来的各种艰辛与心绪。

2、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出生于北方某二线城市,在北京完成了基础阶段的教育。因为机缘巧合,10年级初我转入了目前就读的IB学校。在那之前,我对IB课程没有任何了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真的是两眼一抹黑来到了现在的学校。刚入校时,一种强烈的反差感剧烈地冲击、震撼着我,让我觉得手足无措。经过了漫长的适应期,我的英文水平和各科成绩都在慢慢提升,也渐渐融入了学校的学习、生活。这时候,我才稍稍有一些精力去思考自己的未来。

此时,时间已经不知不觉来到了11年级。当身边的朋友已确定选校清单并开始打磨文书时,我对申请的主要规则还一知半解。我不知道自己成绩的相对竞争力,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校。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呈现自己的各种经历,如何开始文书及活动列表……回望高中三年,我只是尽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

当我参加每一个感兴趣的活动时,并没有考虑活动的连贯性,更不知道这些事情如何串联成自己的申请材料。直到最后一个暑假,当我一遍遍修改活动列表时,才了解到所谓“申请形象”、“整体性”这样的概念。很感谢Steve老师一直鼓励我,说“任何付出了时间的事情都有利用价值”。

经过跟老师的深入讨论,我先确定了社会学这个申请方向,然后一轮一轮完善活动列表并构思文书。准备文书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像我之前提及的,在申请季之前我并没有有针对性的去参加某些活动来提升个人履历,所以我一度不知道如何确定我主文书的主题。加上我想表达的太多,更让文书初稿看起来有些支离破碎。

好在确定社会学的过程中,老师和我发现,我的许多活动都与社会学有结合点。于是,我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叙事。当申请季圆满结束,我终于深刻理解了Steve老师那些开导我的话(曾一度觉得是毒鸡汤……)。

虽然没有提前计划,但我凭借个人的热爱参与了这些事情,DP选课其实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使得我的申请故事最终找到了很合理的讲述方式,完整、生动地呈现在了招生官面前。我的申请之路有些侥幸。尽管个人兴趣在重大抉择过程中非常,我还是希望低年级的同学尽早确定申请方向,从而让自己的各种计划更清晰一些。

3、最后的摇摆

相比申请材料的柳暗花明,选校、尤其是ED选校成为我申请过程中最为纠结的环节。在大致确定了初步选校范围后(考虑到申请奖学金,我很早就知道要同时申请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我无数次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另一个造成我纠结的原因是,我要平衡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因为家庭情况的特殊性且考虑到将来的就业方向,我脑海中经常跳出各种问题:我喜欢这所学校的氛围吗?学校到底能够给我如何的支持?我在该学校的成绩会怎么样?地理位置到底应该考虑吗?学校的排名应该分配多少权重?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到底应该选哪个作为ED?……这些问题说到底,可以归结为:我到底更适合哪个类型的学校呢?

眼看早申请的截止日期一天天临近,我心中的焦虑却与日俱增。Steve老师在我最摇摆的时候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他结合我高中历年的申请数据,详细分析了我的几个选择的优劣。韦尔斯利学院最早是校内顾问老师提出来的,刚开始我觉得会有些受宠若惊,心想:这样的学校怎么能申请得到呢?

当我就此与Steve老师交流时,他斩钉截铁的告诉我:我同意这个提议,你能申请到!老师用详细的分析给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他还向我详细介绍转学的要求与路径,并用历届学生的案例帮我分析就业方面的问题。最终,我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决定:ED韦尔斯利学院。

文理学院(后面简称LAC)和综合性大学(后面简称大U)的比较,我最后会单独回答。

4、申请季最大的两次起伏

整个申请季中的心情起伏是我觉得最大的挑战,相比标化和文书,这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一路上,我有两个情绪最不不稳定的时间段:ED提交前的大半个月和等待结果的过程中。这两个时段几乎横跨了10-12月的大部分时间。10月中后期,申请材料的准备进入冲刺阶段,学校的学业任务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我几乎每天都熬夜到两三点钟。

那段时间可谓是身心俱疲。好不容易熬到了申请提交,马上就开始了漫漫无期的等待(当然,学校有预估出结果日期。但是,结果公布距离提交毕竟有一个多月)。在等待结果时,我完全无法专注于其他事情。有时候正在写作业,但当身边的人提到申请两个字时,我的思路就会被带走。

临近放榜的几天,校内与我申请同一所学校的小道消息更是铺天盖地地传到我的耳朵里。这时候,我便会暂时离开密闭的空间,选择一个人独处。12月7号晚上11点,我独自一人去了学校附近的公园,捋顺了思路并且调整好了状态,迎接那个重要的时刻……看到“祝贺”的那一刻,泪水从我的眼眶喷涌而出,这么多年的求学之路算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路上有很多要感谢的人,我的父母、朋友、老师们。正是因为他们,我所在的每一个环境才变成了一个个充满支持和温暖的社群(community)。社群是我主文书的主题,也是我成长路上感触最深的概念。在未来的大学里,我依然愿意做一个为社群发光发热的人,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最后再回答两个可能对大家有帮助的问题:

5、文理学院vs综合大学

申请季之前,我个人是更偏向综合性大学的。我对大U的印象也符合很多人的刻板印象:这是大多数留学生的选择,在国内知名度高,因此好就业。但是,当我准备文书、对未来的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时,我逐步意识到,LAC对于我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项。

从我的性格来说,相比于人多热闹可以不断交到各种各样的朋友的地方,我更喜欢整个学校规模小一点,能与固定的一群人拥有更长期、深入的友谊,这正好是LAC与大U的主要区别之一。其次,LAC更多的人均资源能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无论是学术还是职业),而这些机会对我的个人目标非常重要。最后,在授予国际生奖学金方面,LAC也普遍更加慷慨。

6、关于IB体系

现在看来,IB体系真的锻炼了我很多。除了正常的学业要求,我们还要完成额外的CASIAEE等针对活动或课题研究的任务,它们不但加强了我对知识的掌握,还锻炼了我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平衡学业和各种活动,同时还要保持身心健康。

选课方面,我会比较偏向保守派,就是选择对自己相对容易的课程。我知道低年级的同学可能不认同这样的做法。这方面,我跟Steve老师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讨论,他最终用强有力的逻辑和事实说服了我。

在申请大学时,绝大部分的专业其实并不会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哪门IB课程(可能工程会要求学生一定选择某个理科或什么的吧,我不太确定)。

作为一个课程体系,IB自身对学生的筛选和要求,应该比某一门课的选择作用更大。通过我亲身的经历,我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尽量减小课程压力,这样不仅容易争取高分,还可以节省一部分精力来完成其他任务。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level脱产全日制的优势有哪些?附ALevel脱产全日制课程介绍

下一篇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HU Berlin)PhD博士申请攻略机导师简介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