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U.S.News发布了最新全美研究生院校排名。直接上干货!机构这就带大家看看6个多数中国留学家庭比较关注的学科研究生院——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公共事务学院和教育学院的最新排名,并附上独家解读。
昨天我们先为大家带来了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的介绍,今天继续来看看工学院、公共事务学院和教育学院的最新排名。
Best Engineering Schools
04. 最佳工学院
本年度工学院排名标准没有变动,依然将科研活动和资源作为评分占比最大的考虑因素(50%)。而在录取难度模块中,未将学生的本科成绩、标化考试等列入考量。
评分标准
科研活动:40%
科研支出总额:25%
每位教员平均科研支出:15%
教员科研:10%
每篇发表文章的引用数:10%
学科标准化后的科研论文影响力:3%
被期刊引用前5%的论文:2.5%
被期刊引用前25%的论文:1.5%
质量评估:25%
同行评估分数:12.5%
招生人员评估分数:12.5%
教员资源:20%
博士学位授予:9%
博士生/教员比例:6%
教员为国家工程学院成员的百分比:5%
选择性:5%
录取率:5%
2025年度全美工学院排名前20
工学院的排名前列依旧被传统的工科强校占据。MIT的工学院不出意外位居第1(同时也在6个工科学科——包括航空航天、化学、计算机、电气、材料和机械等排名专业第1)。斯坦福大学排名其后为第2、UCB第3、乔治亚理工学院第4、加州理工学院和普渡大学并列在第5名。之后是3所大学的工学院并列第7,分别是卡耐基梅陇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TA。UCSD的雅各布斯工学院成为前10名的“守门员”。前20名工学院的具体排名见下图:
机构提示
根据U.S. News的排名系统,工学院的整体学科大排名之下,仍有众多的学科分类排名,如航天航空、计算机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等等。因此,一个工学院的排名,并不代表某个大学在更细分领域的学科水平。在考虑申请工学院研究生(或博士)时,应更加关注其在特定领域的学术排名或成就。
Best Education Schools
05. 最佳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的评分标准也延续去年,依旧最为看重学院的科研支出。评分标准科研活动:50%
科研总支出:30%
教员平均单人科研支出:20%
质量评估:25%
同行评估分数:12.5%
招生人员评估分数:12.5%
师资队伍:20%
博士学位授予:8%
师生比例:5%
获奖教师比例:5%
获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2%
学生选择性:5%
录取率:5%
2025年度全美教育学院排名前20在评分标准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今年的教育学院排名却有较大变动。
前5名变化不大,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教育学院卫冕第1,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从去年的第1名滑落1名至第2,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教育学院、范德堡大学皮博迪学院并列。UCLA教育学院随后排在第5。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纽约大学斯滕哈特学院、西北大学教育学院、UCB教育学院、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去年第16)、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UTA教育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列第6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育学院直接来到第14名(去年第8),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从去年第8下滑为第15名。
可见,大量公立大学在过去一年里的科研表现和投入明显优于私立大学,而私立大学可能更加着重在教育学院学生的就业表现上,造成了今年排名变动较大的局面。
机构提示
对于计划硕士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机构建议在选校时应更关注项目的就业表现(如毕业去向、薪资水平等),而非过度重视U.S. News排名中占50%权重的科研指标。职业导向型项目的价值应通过就业成果而非科研投入来衡量。
Best Public Affairs Schools
06. 最佳公共事务学院
评分标准
本年度公共事务学院评分标准与去年相同,全部由同行评估调查获得,评估内容为公共事务专业的硕士项目,以及个别项目包括的专业领域Speciality的学术质量。
专业领域包括:环境政策与管理、卫生政策与管理、国土安全与应急管理、信息与技术管理、国际全球政策与行政、地方政府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公共财政与预算、公共管理与领导力、公共政策分析、社会政策、城市规划与政策。
2025年度全美公共事务学院排名前20
雪城大学位居榜首,与去年一致。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机构分校(下滑1名居次席。哈佛大学和去年保持不变依旧排名第3——与UCB、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并列。乔治亚大学由去年的第4名下落到第7,同排在第7的还有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美利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并列第9,前者较去年前进4名,后者维持去年排名。
机构提示
本年度排名仅关注各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硕士项目(以及个别项目包括的学科分支)的同行评估表现。但实际选校时建议学生综合考量三大维度:首先是职业发展指标(如就业率、雇主声誉和实习资源),其次是院校综合实力(包括整体排名和校友网络),最后是地理位置因素(如校区所在区域产业布局和生活成本),以做出更全面的择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