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分数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学术成绩是第一道门槛,但光是学术水平过关可不行。顶尖院校的招生办公室每年都能收到成百上千份成绩非常优秀的申请,那么如何在活动列表这样有个人发挥空间的申请材料上脱颖而出,就非常重要了。
在高中阶段,我们努力争取机会,为丰富自己的活动经历积累素材。但到申请前,经常有学生看着自己列出来的活动经历,忍不住觉得:“我的经历很普通,都是其他人会做的事情,没什么特别眼前一亮的,填上就完了吧?”
No No No
什么是普通?难道招生官期待的是筛选出拯救过地球的高中生吗?
并不是只有过人的天赋、超乎寻常的经历和影响力极大的贡献才能抓住人的眼球。显然,活动类型都是相似的,高中生这个阶段能接触到的机会和资源也有限。
我们需要做到的是,通过活动列表放大自己的优势,打造出与其他申请者不一样的形象,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让招生官眼前一亮。
今天,机构顾问就来给大家一些非常有用的tips教大家如何通过填写活动列表塑造出差异化的形象
树立具体人设
有的申请人的活动列表看起来非常全面,社区服务、学术研究、社团主席、体育比赛、艺术特长等样样都能沾一点,似乎很符合传统教育里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可是,如果申请人都优秀得很平均,就会导致自己的形象在招生官眼里是模糊的。想要在筛选的过程中被注意到,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具体的人。事实上,在生活中的“六边形战士”也并不常见,想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贯穿申请始终的问题。
假如是一个经济学的申请人,在条目有限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在“学校经济学社团成员”和“足球校队成员”之间该如何选择?不要觉得社团太过普通、而足球可以侧面体现自己对体育的爱好就选择了后者。事实上,“学校经济学社团成员”更能够匹配“经济学的申请人”这样一个身份。
多角度呈现自我
不做平均申请人,不代表所有活动都需要围绕“一个关键词”开展。个别跨度大的活动也能让招生官对你感兴趣。
比如,一个典型的计算机专业男生申请人在活动中穿插了自己对抽象艺术的涉猎,这种“反差萌”未尝不能让人印象深刻。
当然,前提是你确实是一个有多面性的申请人,并不是说对各种美术浅尝辄止,用来充当活动素材,试图让招生官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一丝微弱的人文气质。
此外,同一个活动或许能挖掘多个角度。
以“带领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团参加比赛”为例,
- 申请国际政治、公共政策、全球研究等专业的申请人可以着重谈这段经历中自己专业兴趣和知识的增长;
- 申请经济学、环境学、社会正义等专业的申请人可以抓住辩论中具体出现的相应话题;
- 文科相关可以提到撰稿、演讲和辩论能力;
- 此外还有信息搜集、领导力、团队协作等方面可以延申。
质量
所有人都知道要挑最好的,但什么是“好”的活动?
有时候申请人身上会的一种心态——在遇到一个机会时,下意识最先问“这个事情我做了有没有用?”如果有用,那就去“收集”它,像鸟类收集闪闪发亮的小石头一样把这段经历请上简历和活动列表。
这样堆砌的效果就是有量无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和学生强调活动的持续性,即质量。
如果一个申请人有很多段仅持续了两三周或者一共才参加了几次的志愿活动,却想借此向招生官体现自己是一个关心社区、有同理心和奉献精神的人,那么说服力并不是很高。或是在熟人的公司中“挂”一段实习经历,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有所收获,这些经历在后续的补充文书中也只是一个空壳,没有什么意义。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活动列表中的排序。Common App系统里只能填写10个活动,活动描述仅仅能填写150个字符数(25词左右)。在选定我们的“人设”后,就可以按照每项活动内容对塑造这个形象的贡献度来排序和措辞。
和未来专业相关或能体现相关能力的活动往前排,相同关联程度下,发生时间更近、持续时间更长的活动往前排。
有效描述
最后,了解到一些大原则后,来关注实际填写的部分。
可能有的同学看到字数限制后,会认为20几个字也写不了什么,最多就是一句话概括活动内容而已。殊不知这样随意填写的结果就是无效描述——说了,好像又没说。
以下是一些充分利用字数进行有效描述的原则:
1) 抓大放小,保留活动主干、最重要的影响和结果
2) 最大可能量化地细节,比如用数字来体现组织规模、研究程度、提升和改变的效果等
3) 不使用完整的句子,去掉主语和多余形容词
4) 善用缩写和符号,比如b/w,intl. conf.,hs等
5) 使用强动词。下图是我们给大家整理的推荐动词表,供同学们参考:
按照以上4个要点,规划并填写活动列表,我们相信你的Activities List 已经能够拿到一个90分的成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