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Linda,是Emory生物专业的大四学生。2023Fall申请季,截止到目前我拿到的Offer有:哈佛大学免疫学硕士项目Harvard Immunology、宾西法尼亚大学生物工程硕士项目UPenn Bioengineering,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生物技术项目NUS Bio Technology,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代谢生物学硕士项目UC Berkeley Metabolic Biology。
今天,我想从学术经历,志愿服务经历和申请项目分析三个角度,来跟大家分享自己逐渐聚焦未来专业职业发展方向的过程。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未来申研有帮助。
01、我的专业选择:为什么是生物?
往前回顾到最初进Emory的专业选择,就要提到我高中在Emory的夏校经历。记得Emory夏校主要关注的是癌症里面的免疫疗法,正是因为这个经历,让我一直对癌症研究,尤其是免疫疗法比较感兴趣。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将来想在这个方向继续探索,因此在Emory找实验室的时候,我也会有意去找免疫和癌症方向的研究。
虽然过程中不断碰壁:免疫的那几个主要研究者(PI)都没有给我回复,但我对癌症免疫方向的兴趣是我本科期间选择并坚持生物专业的主要驱动力。
以Pre-Med的身份进入Emory之后,专业课的学习不仅使我加深了对于生物的理解,过程中的自我观察和反思也帮助我进一步聚焦了自己的专业选择。比如统计课的上课经历,就让我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喜欢纯理论的运算过程,反而是生物课接触到的人体细胞和各种结构更能激发我的探索欲。
除了专业课,另一个影响我专业理解和职业选择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的实验室经历,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知到了自己对于做科研和探索科学这个事情本身的基本态度。
对于生物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一些比较常见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有医学院和PHD,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人很少,往上走就意味着研究经历其实变成了标配。因此,我觉得对于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关注实验室(Lab)并尝试各种机会应该是很自然的过程。
如果聚焦到我个人,大一下学期因为疫情其实一直在上网课,大二的春天回到美国后,我就开始在学校官网上留意和搜寻Lab信息。整体申请过程并不复杂,可以理解成是学生和PI在双向选择。我需要先在学校官网上面筛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给每个PI都发邮件。收到邮件后,如果PI也对我感兴趣,就会跟我约时间当面聊一聊,算是一个不太正式的面试过程。聊完之后他们如果也觉得OK,就算是进了。
我所在的实验室共有1个PI,44个博士后,1个博士在读,1个硕士和2个本科生。PI同时还要出诊,每天有很多会议,会安排博士后或者博士生作为导师直接带本科生。
Lab跟上课相比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上课是通过讲座,知识面很广。但在Lab中,真正关注的领域非常小,可能只有一两个项目,每个项目所涉及的内容也很窄,基本只关注到几个蛋白质或者一两种细胞。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性,需要在一个很窄的领域里,自己真正上手并参考大量文献,不断试错和摸索。
在一个正在进行的项目中,可能某个问题目前阶段确实没有答案,那只能跟同样有疑问的同事们和导师讨论,或者自己去读前人的文献。上课像是打靶子,你知道靶子在哪,只需要训练怎么能打到它,但是Lab像在森林里打猎,想要打到一个猎物,但不知道它在哪里,只能通过一些脚印或者声音,在森林里转转悠悠地找。
基于以上特性,对于生物专业的同学来说,Lab不仅仅是呈现在简历上的一段经历,摸索式学习中收获到的包括问题寻找(Trouble Shoot),积极寻找信息分析并做出选择在内的科研思维更为重要。独立负责一个小科研项目,让我深刻体会到生物实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出错的情况很多,很多时候都是在失败的。
那么,接下来需要把自己的每一步都拿出来看,尝试排除可能会出现问题的步骤,思考如何纠错并把自己扳回正轨。学会接受失败,并在失败中反思和成长,对于将来要读博士的同学,是很重要的,要有管理者(Manager)的意识,不能只做追随者(Follower)。
02、我的申请选择:生物三专业同申,本科毕业后一定要直接申博吗?
最终决定申请Master而不是直接申请PhD,是一个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当时在我专业职业探索过程中,团队里两位有生物学专业背景的老师都给我分享了自己做决定的过程和当时的心路历程。多轮Meeting中,老师们带着我一起分析了挺多读Master和读PhD的利与弊。渐渐的我也意识到,自己读博的意愿其实并不坚定,所以就决定先申请Master,后续如果还是对PhD很感兴趣或者行业需要也可以继续申请,这样更Flexible。
除了跟择由的老师们讨论,大三时,我也自发去找了前辈们了解专业职业发展路径,比如本校的学长学姐或者一些生物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听一下他们的建议。毕竟将来无论是Master还是PhD,毕业后除了留校都是要进到行业内。
通过跟行业内的人多交流来了解到这个领域的发展状况,能更好地帮助我去做出决定。从一个比较实用的角度来讲,比如说要回答“目前这个行业要找工作, PhD是不是一个硬门槛”这样的问题,行业内人士的“一手信息”其实是最具参考价值的。
如果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会希望自己未来的工作能够帮到更多人,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所以就锁定了应用生物这个大方向,想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在医疗健康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医生,医药或医疗器械研发等。
结合以上三方原因并综合多方信息,查校的时候,择由老师带着我把所有排名比较靠前的,开设应用生物的项目都过了一遍。大方向有三个,一个是生物工程或者生物技术,另一个就是更偏统计一些的生物统计。但是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数学和统计,更偏向Wet Lab,不搞数据,要实际去做实验。所以就锁定了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这个两个方向。
当然也有那么两三个学校,会有一些游离在这两个大方向之外的项目,免疫学就是其中之一。结合我本人的背景,更偏纯生物,没有很强的数学和统计背景,所以就选了免疫学跟代谢生物学,跟我的背景更贴合。
相对于细胞分子生物学,我觉得我申请的三个专业,免疫学,代谢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更偏应用。工程很明显可以用来做那些生物材料或器械,产出可以直接应用到医疗行业里。免疫学近几年因为疫情大家关注度也会比较高,跟疫苗研发直接相关,此外它跟癌症还有跟传染病之间也是息息相关。代谢生物学主要关注代谢,研究成果跟糖尿病的治疗关联性很强。
03、我和机构:收获了共情和利他,也更深入了解了自我
除了学术(Lab经历),我的个人经历中,志愿服务其实是另一个很突出的亮点。通过机构的志愿服务活动,我加深了自己对于自我,个人追求和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软性技能,比如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最开始接触到机构是要去Emory上学的时候,约到了一个马上要从Emory同毕业的学姐,因为对志愿服务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就问了学姐她比较推荐的社团。她当时就提到了机构,说是一个留学生和华人群体比较多的一个社团,建议我可以了解一下。
大一第一学期,我也是想这也加入进看看,那也加进看看,跟着机构一起做一些当志愿服务活动,比如说当时他们每个月会去老人院陪伴老人家,给他们表演节目,陪他们聊天。
在参加活动的过程当中,我最终决定留下来主要是因为这个活动当中接触到机构的人,都很真诚善良,是对志愿服务非常有热情,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
比如,我还是大一新生的时候,就觉得学长学姐和师姑师伯对我们每一个人,哪怕是刚进来没几个月的大一新生,都非常关心,在试图去更多地认识我们每一个人,也非常包容,感觉是特别想要帮助我们尽快融入环境。
大二的时候是网课,所以其实活动上面稍微有点停滞,大家只能在网上进行一些活动和会议,大二暑假回来美国的时候,师姑师伯还来找了我,送了一些他们自己做的粽子和不少零食。
后来大三那年中秋节,他们也是开车过来给我们每一个人送了月饼,还有很多零食,确实是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关心,当时觉得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