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3Fall美研申请择由不负所托,各专业方向的顶级录取全面开花。
2023Fall择由硕博录取榜∣走难而正确的路,开艳而有价值的花(点击蓝字查看)
完成这份漂亮的申请答卷后,为了帮助更多留学家庭在申研路上目标清晰、执行有力、名校录取和职业竞争力双丰收!择由开启了“2023Fall硕博录取分享”系列活动!
参加分享的首位嘉宾,是斩获哈佛大学、宾大、UCB等大学研究生项目录取的Linda同学!
本期介绍 2023Fall硕博录取分享
● 分享人:Terry
● 本科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 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
● 录取项目:耶鲁、芝大、康奈尔CS;密歇根安娜堡CSE等研究生项目
● 本期分享内容:上篇-学业接近满绩的秘诀+在美实习给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大家好,我是Terry,现在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读大四,专业是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我目前拿到的研究生Offer有南加大的MS in Computer Science(General)、我们本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MS & Professional Master in Computer Science、芝加哥大学的Masters Program in Computer Science、耶鲁大学的MS in Computer Science、康奈尔大学的MEng in Computer Science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Master’s in CSE。很高兴可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的申请经验。
美本接近满绩的秘诀是什么?
我觉得我保持高GPA的关键可能是“严谨的态度”,比方说要把每个问题都搞懂,保证没有不懂的问题,每一次无论什么课,在把作业交上去之前,我就要保证自己交上去的东西是尽可能做到最好的,要是做到最好还扣分,那也没有办法改变,但是在交上去之前,我需要保证做到最好。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主要是靠自学,自己解决绝大部分的问题,这可能跟我的专业相关,因为CS专业本身写代码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网上搜索的过程,这是作为CS学生的一种习惯,尽可能通过Google来解决问题。
我觉得GPA对于在美国找实习还挺重要的,如果要划一条线,可能是3.5,对于研究生申请就更重要,而且是越高越好。 除了维持高GPA,我还有一些关于选课的心得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是“抢课”。我在大二一整年和大三上把高阶课基本都上完了,我可以这么早选到高阶课程,是因为我高中有很多门AP考试,在进大学的时候我换了39个学分,选课的时候我优先级比别人高一点,机会也比别人多一点,很多人跟我说抢课难抢,但我没有感觉到这方面的压力,属于是“带资进组”。第二,我上个学期选了一门研究生级别的课,叫Mobile and Wireless Network。
当时杨老师跟我说,除了GPA,选课的数量、难度、是否有研究生级别的课程,都是可以证明我学习能力的方法,如果我以本科生的身份去上一门研究生的课,最后结果还不错的话,对申请一定是一个加分项的。这件事其实我已经尝试了几个学期了,我们学校不是说本科生可以保证有去上研究生课的名额,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填一张表,把申请交上去,有空位才能去,之前我都没有成功,这学期刚好有这个机会,我就想试一下、体验一下。
图源:Pexels我上这门课的感觉还是和其他课很不一样的。首先,我们是公立学校,本科生都是几百人的大课,很难跟教授保持深入联系,研究生课是小课,只有十几个人,这样和教授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多。
其次,研究生课,至少在我们学校是这样的,和本科的课很不一样,本科课主要就是做作业、考试,课上的内容也非常常规,研究生课基本上就是要读论文,然后课上是一种更偏向讨论的形式,老师会讲一下论文、过一遍论文,然后建议我们同学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讨论都是基于这些论文本身的。
另外,给分标准也不一样,本科是讲课、过知识点、然后考试,研究生课程还有一个成绩的来源是Research Project,它的自由度比较高。最后这门研究生课我拿了A-,但教授跟我说,我作为本科生拿到这个成绩是不错的,后来我也拿到了他的推荐信。 我觉得大家在选课上,除了自己研究,也可以去跟同学讨论,比如,我主要考虑的维度是内容(包括兴趣和实用性)、难度,以及其他同学对这门课的了解和评价。
有些课的评价很差、上课的教授不太好、课本身没什么用或者过于复杂了之类的,还是要避一避的。其实大家都是学计算机的,哪些课更重要、哪些课实用性强大家心里都清楚,一般来说非常抢手的课就是好课,如果不知道怎么选,跟着别人选就好了。
而且我觉得约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一起上一门课,也是一种和别人Keep In Touch的方式。我还会在网上搜,比方说在谷歌上搜我们学校的什么课,会发现很多资料,我会自己去看,比如有一个叫Reddit的网站就挺好的。
我如何利用三段美国实习给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
我本科申请也是和择由配合的,其实本科申请之前我就确定要读计算机,但当时我没有任何跟计算机相关的经历,而且本科直接申计算机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和严老师当时定的方向是环境科学,这算是一个间接的方式。我想学计算机一个是出于就业考虑,另一个原因是浙江的高中是有计算机相关内容的,我当时学了一下觉得自己还可以,在这方面还算是有天赋。
图源:Pexels进入麦迪逊以后,择由的孙老师进一步指导我们如何从环境科学转到计算机,孙老师帮助我把转专业的课程要求、成绩要求、时间要求都梳理清楚。我们学校虽然在申请的时候填了一个专业,但刚进去的时候都是默认为无专业的,我指的是我们文理学院,其他学院可能不一样。
我想要读CS专业,只需要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上指定的课程,比如CS系的要求是微积分和编程,然后把GPA达到一个水平,就可以了。具体的线我忘了,但是是比较低的,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微积分我是用AP课换掉的。所以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我就是CS专业了。
我本科阶段一共做过三段实习。第一段实习是在大二毕业的暑假,其实大二能找的实习就比较少,但是我现在回头看觉得还是要早一点开始,甚至大一的时候都可以去试试,虽然可能机会比较少。
我那个时候是暑假前一个月才开始找实习,那个时候机会已经比较少了,而且我才大二,所以我找了一个没有工资的实习,是我在Handshake上找的。我的工作内容比较基础,做一个网站,用比较老的技术,我所在的公司是一个给NGO提供服务的公司。我在做的时候,杨老师和江老师都让我做好记录,方便自己趁记忆新鲜时及时总结归纳。
当时我写了一份详细的实习总结,我觉得还挺重要的,这些都是以后的文书素材。
我的第二段实习是校内实习,也是第一份有点工资的实习,虽然工资也很低。这个是同学介绍的,我一个关系要好的同学认识的人在一个实验室工作,他因为毕业要走了,刚好有位置空出来,我同学就跟我说这个机会要不要去试试,然后我就去了。
我一开始的时候是做一些数据方面的工作,比如数据可视化,然后一些很基础的可能也算不上机器学习的工作,主要是各种可视化相关的数据处理。后面我也做网页,或者是做一部分的网页,就是在一个现成的网页上加工。
我们是有导师的,一开始我们是跟着一个博士后做数据,后面这个导师走了我就跟着新导师做网络。实验室本身是生物信息学相关的,我也不太懂,就做和网络相关的。
我的第三段实习是在去年暑假,做软件测试,在麦迪逊本地的一个做医疗器械的新兴公司。他们的主要产品是红外热影像系统,就是手术的时候会用的那个,我主要就是做他们那个机器上面软件运行的测试。
这个机会同样是Handshake找到的,我当时是海投的,投了将近100家,最后去了这家工作。 这三段实习做下来以后,我觉得它们只是一个起步,我还没有触及到程序员最核心的部分。比如第一段实习还在疫情期间,是线上的,缺乏一些真实感;第二段实习,它是在一个实验室,不是在一个软件开发公司,也不涉及大型软件,还有导师带着我做;第三段实习,我虽然是在一个公司里做,但是是做测试,我最想干的还是跟开发有关的,我想开发一些大型的项目,这是我最想提升的地方。
除了以上这些,我还想分享一些我作为职场人的感受。比如第一段实习,是一份没有薪资的远程实习,大家都知道这种初阶实习,难度不高,通常是老板布置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对完成这样一份实习对后面的申请有多大帮助,心里是有犹豫的,这一点我也和严老师、杨老师沟通过,她们给了我比较好的思路拓展。
尤其是严老师,她非常郑重的提醒,我现有的思路更是从“我想从实习岗位获得什么”出发的,但是我缺乏了从项目管理者或者领导者的角度出发,“怎么看待这个岗位的职责?”“除了他们交代的任务,我本身想为这个岗位做些什么呢?”我带着这些问题去工作的时候,我会收获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我在实习中发现,实习的流程还不是很清楚,我作为新人在刚入职的时候对这个部分是有疑惑的,那我其实可以尝试去把新人手册修改、补充一下,让这个部分更详细一点。这一点其实是对我们这样的职场新手很重要的提示。
还有我的第三段实习,公司有一个红外热影像系统,它作为一个机器,整个系统也是跟硬件有点关系的,而我们CS学的大部分都是软件,硬件相关的我知道的有限。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自己解决问题的人,但是那段实习就让我体会到,不能一直闭门造车。
在职场中一直自己闷着头干事其实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那个时候我的Supervisor就跟我说,如果我在一个问题上卡了一天了,就不要去多想,直接去问别人就好了。
后来我就经常去求助,首先是Supervisor,还有同期的一个实习生是Master,他做一些硬件方面的工作,如果我需要一些相关的硬件支持,我都会去问他,这样我的效率就提高了很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