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带过五届的文书老师,我觉得我是有资格发表一下关于文书的客观事实。不偏不倚。
文书的重要性会随着学科 占据不同的比重
比如社科语言类,文书的重要性可以占据60%,因为这类学科的侧重点是在于人的思维和看问题的角度,属于“学以致智”。
这一类属于招生官通过看苍白的成绩单,比如就看你学了媒体传播这门课,他们无法得知你的洞见。所以会去格外在文书中考量你呈现看待问题的视角,你的个人看法。这类文书也是我个人觉得最可以出彩的文书。
而商科理工科这些专业是典型的【学以致用】的学科,文书被审核的比例占据20%--40%,招生官大部分看中的是硬性背景是否匹配。
所以商科决定是否能够成功的决定因素不在文书。在于选校定位,和你同年申请的竞争者。你不是被你决定,你是被你的竞争者决定。
管理学/创新创业这种专业比较综合,会考验soft skills,所以文书会被格外看中。而金融,经济,商业分析这类非常考验数学能力的专业,那硬性能力就是你的成绩单,你的学校,你的G成绩。
因为你想,这类非常火热的专业看中的就是人的实打实的能力,你白纸黑字的数学成绩,和你一人之言的解释你数学好,哪个更有信服力?所以这类文书的核心就是不要跑偏,实事求是,规规矩矩的展现自己清晰的求学诉求+职业规划+自己高度相关的匹配度。即可。这类文书我通常不会用精彩来形容,因为很难精彩。
搞商业的,就是玩趋利避害的一套,而不是直抵心灵的社科类,很难做到文学意味上的打动人心。别跳脱,别抒情,真没人看。哭着喊着唱征服也不大行。除非像美国杜克大学或者JHU的申请文书要求那样,问了你的有趣灵魂。你的未来展望。
为什么文书在商科、理工科 这种不是以文书为决定性因素的 学科中还要好好写呢?
因为申请制度是这样的(同样适用于求职),金字塔尖的人永远是一小部分,这部分人优先被提前录取,比如清北复交的学生。剩下的是一些“中产阶级”和“小康门户”,这类阶级是绝大部分学生,大家背景都彼此大差不差,属于挺不错的,但是没有足够惊艳。这帮人是内卷的核心主力军。
在一堆人背景相似的情景下,谁的文书能够比较清晰,有逻辑的,用语恰当的时候展示自己,谁可能就在招生官犹豫踌躇的时候获得多几秒的注意力,从而可能被挑选。
文书更多的是一个催化剂,而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一言以蔽之,如果你拿写小说的劲头写PS,我劝你省省心力,没用的。你对于你而言是全世界,你对招生官而言只是审核的工作流程。感动自己是个毛病,我们都得改。
如果你不好好写PS,那你就是自动放弃了一个可以展示自己资格的窗口,方向偏差,文不对题,或者母语思维过于严重都是空话,那你可能就是一堆中产阶级中的底层。你的申请概率也会被降低很多很多。
不偏不倚。说好话。完事儿。其余的事情是你太多无法把握的灰色地带,比如:你的竞争对手有多强,你的招生官的那个犹豫的痛点是什么,国际趋势突变。等等等。
但是你最终肯定会有书读。你读的书是千帆过尽,最适合你的地方,这是现实告诉你是谁的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