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ED录取专访

老师注

S同学来自寄宿美高,参加了机构的本科申请辅导项目和尤里卡项目,并成功收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ED早申录取。最近,我们的辅导老师专门对S同学进行了采访。下面我们就来看看ta的申请心得体会吧!

哥大校徽

问:祝贺S录取哥大!!放榜前后的心情怎么样?怎么庆祝的?

答:其实没有怎么庆祝,放榜前后觉得比较平静,觉得整个申请季过的很顺利,很幸运。因为整个申请季,从早申交完到拿到结果那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地准备RD的文书,直到出结果的当天才感受到一些紧张感!

录取第一反应除了非常惊喜以外是写感谢信给周围的人,老师,家长,朋友。整个申请季没有提交艺术补充材料,没有经历面试,没有过紧张到失眠的晚上,就这样结束了。该有的申请季经历都没有过,除了文书的写作!

问:想到未来成为哥大学子,你最期待的是什么?

答:有很多!其中一个是核心课程。虽然是理科生,但觉得和学识渊博的教授和优秀的同学一起去读去讨论古希腊哲学和人文学科,是一个发展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很难得的机会,但是也听说课程还是很有挑战性的,所以现在在读书。物理方面有很多想认识的教授,圣诞节的时候在哥大官网上看了很多课程,大概给自己的课表写了个计划,虽然可能也不会完全按照这个来选。

纽约的机会也很多,有很多探索的机会,联合国总部和华尔街,特别是纽约的艺术圈,有很多博物馆,百老汇演出,电影工作室。打算去上电影系的课,而且听说可以有免费的百老汇演出票,偶尔有学生活动可以抽奖(S同学是个热诚的戏剧迷,也是优秀演员)!

问:如何决定ED申请哥大的?知道你连续两年参加了Yale的夏校。

答:一开始喜欢的学校就有Yale和哥大。因为碰巧参加了Yale两年的夏校,遇到了直接改变我高中轨迹和影响我思维和三观的人和事,而且因为正好也自学了Yale的公开课,对Yale一直有很深刻的情怀,我也觉得如果能在Yale我可以度过非常快乐的本科四年。

但是在早申的时候和申请的老师聊过申请的策略,权衡后还是选了哥大。虽然没那么大的情怀,但哥大不同的是,因为它的多元化和地理位置,它能提供给我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使我可以在钻研物理的同时探索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而且哥大的物理系还是比Yale强一些的哈哈)。我还是比较希望在自己有欲望和精力的时候可以多增长见识,认识到不同人生的可能性,在和瞬息万变的世界的碰撞中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选择哥大比较符合自己现阶段的目标。更何况核心课程也比较符合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期待。

问:哥大有收到面试吗?

答:没有!当时每天望眼欲穿,没有收到过邮件,交了科研的补充材料哥大也没有联系自己的老师。当时在想是不是哥大估计是对自己没什么兴趣!但是自己冥冥中又感觉有一点希望,就好像放榜前的一两周,自己的感受是比较积极的。我觉得其实在写文书的时候就能感知到自己和这个大学的气场合不合。当时哥大的文书写的比较顺,尤其喜欢列清单的问题,why school也写的很真心实意。

问:到哥大以后的专业,现在有打算吗?

答:我从初中开始就打算在大学主修物理,但现在在纠结double major双专业,想选的东西比较多,申请的时候填的戏剧表演作为第二专业,但其实我也非常想学Film studies电影研究,之前还考虑过政治学和经济学。

问:对于物理的兴趣,从何而来呢?除了物理以外,你有什么其他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吗?

答:我其实从很早开始就喜欢物理了。很有意思的是,在国内初中学物理之前我一直是一个文科生,还是写作文会经常被拿出来在班里念的那种文科生,而且当时还进了文科重点班。最早是初一上了一节初二的物理课,当时就觉得物理很有趣。到初二真正开始学物理了,我开始非常喜欢就着某一个物理点子写写画画,甚至上课开小差想一些根本就不会考的物理问题,下课就去找老师讨论。当时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很有耐心的老师容忍我所有的这些问题,还直接给我推了MIT公开课的讲座。

也说不太清楚是哪一瞬间决定了物理就是自己的学术方向,但是很明确的知道自己很喜欢用简洁、优雅的物理模型和方程去描述这个复杂的世界。其实我很多理解都是靠推公式得到的,经常翻到课本的后几页发现某些新公式我已经自己推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更注意到每一个术语和数据的物理定义和局限,以及这些局限的意义能开拓怎样的思路。

到了高中有新的发现时就会和物理老师聊天,上课的时候也会和同学们分享。在学物理的很多时候会发现,两个原先看似非常不一样的东西,都能被同一套理论解释出来,神奇得像魔法一样。而且相对于理科死板的刻板印象,现代物理的发展反而让我觉得物理实际上在拓宽我们对世界的想象力,也教会我们去敬畏自然的创造。所以一直到高中也打算坚持学物理,也没有再想过学别的专业。

有好多!毕竟是学物理,数学和一定程度的编程知识是需要的,虽然我的数学并没有那么好。本着对电影制作的热情,我很想学 Film studies,尤其是作为哥大的强势专业。如果有机会还希望可以参与到环境相关的组织和活动。更多的还有想学国际关系/政治,或者历史。

11年级最喜欢上的课就是历史,老师上课时讲了Quakers贵格会的故事,自己课下专门去联系了当地的Quakers去他的家里做客聊天。当时对他们先进的思想印象很深刻,在美国建立之初的时候Quakers就在社会公平和相互尊重方面比当时的宗教团体先进很多,也延续到了现在。

和两位老奶奶聊的时候了解到他们很多同胞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比如倡导非裔美国人的平权运动,或者废除监狱的运动。自己接触的这个团体都是爷爷奶奶,但是感觉年纪都很大但是还能保持很先进的思想。

问:你觉得自己对物理的兴趣是一开始就有吗?你都探索了哪些其他领域吗?对于还没有找到自己学术兴趣的学弟学妹们,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答:物理的话,就是接触的那一刻就立刻有兴趣,随着探索,兴趣会加强。但是很多别的学科,比如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一开始是不喜欢的,到后面在学校被迫慢慢探索了以后才出现了兴趣。历史的话,也是因为上了一年的历史课以后,发现美国的历史课很强调批判性思维和推理,和国内学历史的经历很不一样。其实我觉得每个学科都有自己有意思的地方,只要愿意探索下去,一定会在某一个时间点领悟到的。

建议的话,多去搜集信息,多去尝试,有可能就找到 “the one”;或者选一个自己觉得兴趣还不错的,然后再去深挖,如果找不到一个固定的兴趣也不要紧,可以先选择自己目前比较有兴趣的,先多做些事情,不要有很多顾虑,喜欢就去做,不要有一条路走到黑的压力。

问:科研这边,你都做了什么内容?选题是怎么敲定的?

答:科研是关于泡泡的声学实验。暑假在游泳,想试一下水下说话,结果在头顶听到一串很清脆的声音,发现是呼出来的气形成气泡在头顶发出来的声音。当时很好奇这个声音怎么来的,所以就开始去做了这个研究。当时和机构聊过另一个尤里卡的教授有一个引力波的选题,对那个也挺有兴趣的。

但是这个课题需要自己去学很多额外的知识才能进行科研,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这些额外的内容。其实自己对科研的作用有一点怀疑,因为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高中生知识很有限,没办法做出特别优秀的成绩,可能更多是从一个兴趣的方向去做。比如引力波,到大学以后还要学一整个学期的课去了解相关的知识才能走进这个领域。所以最后也不是说科研这边做出了多大的成功,更像是探索了自己的兴趣。

问:和教授合作有什么感悟吗?有什么建议吗?遇到过挫折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什么?当时是怎么处理的,调整心情的?

答:教授实验上给我提供了不少idea,弥补了我自己实验不太行的缺陷。物理这边自己一直在研究方程,实验没有很认真地去特意做过一些内容,所以设计实验的时候有很多的疏漏,教授帮助指正了很多的错误。

有过项目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初始假设是错误的,以为是在水面破的才会发声。后来整理对比了录像和录音的时间间隔发现不是这样的,是泡泡上升过程内壁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所以重新做了一整个模型。当时也影响了心情,挺害怕的,但是过了最初的震惊以后也只能硬着头皮去重新做。

问:高中阶段你的假期都是怎么度过的呢?

答:学习!哈哈哈,没有开玩笑,感觉高中以后就没有假期了,虽然也不都是很有效的学习,就是感觉压力很大。

回想的话,其实很多压力也不是必须的。要找清楚自己的定位,比如竞赛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找清楚自己的强项,不要和弱项死磕;如果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去做,更大概率是能把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做好,而不是费九牛二虎之力把自己的弱项补上来,重在扬长避短而不是木桶理论。你既能够用好你的时间,还能够从中获得快乐,写文书的时候自己也能真的心有所感动。不要去想大学喜欢哪个专业,喜欢哪个奖项。Holistic review(整体审查)是根据你的材料去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东西给你动力,你的热情是什么,你的价值观是什么,通过这些资料来展现最好的自己。

问:你平时都有哪些爱好呢?会做些什么?

答:爱好也很多,就好像自己想选的辅修专业一样多!

高中戏剧做了四年,看电影,拉片,搞乐队,弹吉他。现在在我们学校校乐队弹主音吉他,很有表达欲的时候自己会写歌,到了大学也想继续组乐队。喜欢去逛唱片店,目前有20张CD,一张黑胶,准备慢慢扩大收藏!

问:课外活动这边,你觉得高中阶段都有过哪些对你来说比较有意义的活动吗?校内校外都可以。

答:我在10年级疫情期间和广州当地的几个同学组建了一个戏剧社,并且根据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的剧本编排导演了一出剧,在当地举办了一个演出加上直播转播,自己担任了舞台监督和副导演。做这个活动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戏剧来减轻大家因为疫情在家带来的焦虑和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是演出筹钱并支持了大凉山小学教育。

当时也想去那边带孩子们做戏剧工作坊,但是因为疫情一直没有机会去,直到这个暑假才真正完成这个愿望。10年级暑假还去了YYGS,其实两周自己没做什么,但在YYGS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的同学,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我的认知是如此有限,鼓励我去为这个世界带来自己的影响。

在校内的话我从YSPA回来以后模仿Question of the Day开始了一个Question of the Week,就是每周公布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让大家来回答,然后期末总结得分,给最高分的几个同学一些小奖。本来我只是想纪念我的夏校时光,希望把一些美好的瞬间带回来学校,但是当听到学校的老师同学说他们也很喜欢这些问题的时候,莫名感觉很幸福。

问:想和你聊聊社会活动,你比较关注的社会话题都有哪些?在这些方面你都做过什么事情?觉得对你的升学过程有什么样的帮助吗?

答:我比较关注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近几年的气候越来越极端了,意味着之前没发生过的事情现在有可能发生,而之前出现过的事情,现在有可能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和程度再次发生一遍。不过我只是做了一个海洋噪声污染的活动。我自己从小就很喜欢海豚,而自己的泡泡研究也是声学相关的。

巧合的是,轮船经过产生的噪音除了引擎以外其实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泡泡破裂的噪音。因此我开始关注海洋噪音污染这个问题。我去采访了当地几家非营利组织做海洋噪声污染相关的研究人员,还有一些运输公司或者码头公司,因为噪音污染主要是来自人类活动。低频率的噪音在海洋中传播很远,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鲸类的死亡或者搁浅。我根据采访和其他素材做了一个微纪录片,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至少能让那些不知道这个问题的人意识到它的存在。

具体的帮助不太清楚,我写进了活动列表里面,也是潜在的文书素材吧,虽然哥大的没用到,但是其他大学的问题里面会写到这个活动。非升学的方面,自己通过做这个活动也感受到,如果想对我们的社区产生一些影响,也不是一个巨大的无法跨越的挑战,还是可以从小事开始做起的。采访过程还是挺好玩的,而且这样的经历会让我在大学更有勇气去开始做一些相关的东西,带来更多影响。

问:申请的整个过程,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会怎么说?申请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当时是如何处理的?

答:很魔幻,前期马不停蹄的写文书,也有压力很大的时候,但是好像一晃就过去了。

压力很大,或者一直想把一个文书写好的时候也会失眠,一路上感觉机构的老师也都很理解和支持我,比如申请老师,很好约电话,会给很细致的反馈,会商讨一些文书的新思路。只要你想要去提高,老师们都会帮你去修改。文书老师也很厉害,每次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文书的问题。而且感觉机构很尊重我的一点是老师并没有否决我比较负面的文书题材,中间因为消极的程度有改过好几稿,但最后成果感觉我有充分表达我想表达的且能被接受。

主文书一直改不好。交哥大的时候其实都还没有改的特别好。但是机构的老师说已经可以交了,还是写一写其他学校的。过一段时间后自己在听Yale podcast 时候听了耶鲁大学招生官来讲大学申请流程后(建议大家都去听,能缓解一些压力和焦虑情绪)就写好了。哥大录取的是提交的这篇不完美的文书。

问:我们来聊一聊文书怎么样,你能讲讲这个经历和体会吗?选题是怎么敲定下来的?

答:选题一开始有纠结,当时确定说要写音乐这个活动,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确定主题,只是具体的事件上没有定下来。最开始的idea是我通过创作自己的歌来对抗和建立我的世界,还有自己喜欢的一连串乐队,但感觉这个写法比较零碎。后来有一次和老师聊到自己的第一次乐队演出,才确定了主要的事件。一连串乐队里面我保留了The Sex Pistols,只不过比起喜欢更多的是它更能共鸣我的经历。

我那次演的很糟糕,但是我依然很骄傲,因为最重要的不是演的好不好,而是即使在知道不被支持而且演的不好的情况下,拥有去做这件事情的勇气。通过这次演出我也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做选择的时候,即使有些事情不是所谓“该做的”,完美的,但这些限制都不应该成为我不去做它的理由。因为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观点态度不一定那么漂亮,但有必要去捍卫。而在这个过程中真实也可以让人感到愉快。

问:对于机构的头脑风暴,包括写头脑风暴的问卷,以及跟机构老师们做头脑风暴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

答:我记得当时翻完问卷上的问题我有点被这些问题的细致程度惊讶到,不过转念一想也意识到它应该能很有效地帮助我们搜集素材,所以还是有点期待的。写的过程其实有点困难,因为有些问题我平时自己也没有想过。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喜欢反思的人,但是对于具体经历和事件我没有归纳,所以找具体素材、写出具体故事对于我来说有点困难。

还有些题目我在看第一眼的时候完全没有思路,因为我感觉好像我性格里没有这些题目所提到的方面。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的文书大方向一开始就比较清晰,毕竟在填这个问卷的过程中我已经知道我想讲什么和不想讲什么了。后来和文书老师的讨论大概是集中于我选择什么样的事例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完成我的自我表达。

一开始我们从问卷上写的事例开始,不过后面当我和老师愉快地聊起天来以后,我就讲到了一些我以前觉得没必要写在问卷上的经历,而恰好是这些经历中的一个最后成为了我主文书的开篇。我感觉我整个改文书的过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同一个特质,然后最后看哪个角度和结构合在一起最合适。

问:感觉你给自己安排要做的事情特别多,时间安排上你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吗?

答:事情提前做,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要掌握在截止日期的手里。

问:你觉得在平衡压力和动力,以及在压力之下稳定自己的情绪,这些点上面,有什么建议嘛?

答:压力也是自己在高中很大的一个挑战,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写歌。写一些很中二的歌,是自我情绪的宣泄。因为自己不是很能按部就班做事情的人,需要自己一些空间。写歌的话能给自己创造一个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是比较自由的。

看任务的角度也是一样,比如社会活动,如果你把它当作是一个任务,是老师安排的必须去做的事情,而不是把它看作是我在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那就会没有动力。或者说有时候在看不到很多事情的意义的时候,你是可以自己去找一些意义的

在该做的事情和爱好中间的平衡一定要把握好。不要因为爱好而耽误正事,也不要因为心系正事放弃爱好。

问:下面我们说说机构吧!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和机构合作的呢?你觉得机构提供的资源和支持里,哪些对你帮助最大?

答:当时签约的时候是10年级下学期期末,但是开始进入正轨的时候是11年级。资源挺好的,但是得会用,觉得自己没有用的很好。要比较主动地去用。在申请季的时候给的帮助会看得到更多一些。文书这边,老师确实会很认真,耐心地去了解自己的故事。不仅是在写文书,也是在和老师去沟通,老师也会帮你去表达。

问:回顾你的高中生涯和自己的成长之路,有什么感悟?

答:觉得高中四年有一些遗憾,结局比较满意。如果学弟学妹们现在很难过觉得很辛苦的话,要知道都会过去的。自己回想有一些没必要的压力,比如看大学的录取率很低啊,比自己厉害的人那么多,自己怎么能进去呢;或者知道哪个很厉害的人被拒了,看自己会觉得他拿了那么多奖都进不去我怎么可能进去呢;再或者是拿没拿某个奖,进没进某个夏校都是很严重的问题。

其实没有必要这样,与其给自己这样大的压力,如也想想怎么样认真地去生活,提升自己的价值。Education is about making a person. 教育是造就一个人,这既是我们能从教育中获得的最大意义,其实也是大学招生的思路。

问:最后,对于同样想进入顶尖大学的学弟学妹们,你有什么建议吗?

答:说点实在的,GPA一定要保住,标化也一定要好好考,这是自己去探索兴趣的前提。学术要求都不达标的话,大学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的话,是没办法去探讨和这个大学的气场氛围符不符合的。最基本的几点就是要能展现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学术兴趣,然后同时要学会怎么去做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这些是最重要的。另外,其实即使进入了顶尖大学,未来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人生的成就不是大学而定的,更重要的是做最好的自己。

感谢S同学接受机构的采访并真诚地分享ta的个人经历,祝S同学在大学的生活中能够再创佳绩,学业有成!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P中国香港考试局第二轮报名即将开始

下一篇

百位招生官汇总出留学申请10个录取关键!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