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的话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重视读书,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今社会中,70、80 后的一代更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得利者。当这些人成为一代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则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海外华人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甚至比国内家庭有过之而无不及,是被视为全球最重视教育的族群之一。
移民的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家庭内部不仅有代际冲突,还有跨文化冲突,这就使得移一代家长面对移二代子女的教育上更具有挑战性。中国新移民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所面临着哪些挑战和制度限制?如何运用社会支持机制来应对挑战、解决困境,从而实现预想的教育期望?如何解决移二代的身份认同问题?在孩子爬藤的路上,父母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呢?如何在新时代中更好地融合中西方文化,中和发挥出更大优势?这也一直都是我们作为家长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爬藤,说难也不难,说不难却也难。如果孩子是名校的理想候选人,那么就不难;如果不是,就难。藤校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要怎样做,才能成为这样的学生?让我们在每一期的《藤妈访谈》中探寻答案吧!
今天来到我们直播间的是Luke妈妈。
在与孩子的伴学成长过程上,她非常直白、坦诚地承认,自己先后经历过愿意认怂、学会柔软、懂得放手,也终于发现家长尤其是当妈的,其实不能在孩子身上实现自我价值,而要学会给与孩子真正的帮助和支持。
Luke移民来加拿大时7年级,上的是公立高中。
Luke妈妈一直强调他们是普通家庭,Luke也是一个普通孩子,并有这样一个观念认同:私校看家长,公校看学生。
从孩子9年级直到高中毕业这4年过程中,Luke妈妈一边用自己理工科的背景很具体地帮助孩子攻克考题,一边支持Luke在他感兴趣的机器人活动和有关竞赛中的专注力和特长的培养。
但在Luke做出要去美国读大学这一更有挑战的决定时,她仍然觉得很有压力,并且当时并不认为Luke是一个能申请到美国顶尖大学的孩子。另一方面,Luke妈妈也遭遇了孩子青春期猝不及防的叛逆的辛苦的时刻。
最终,Luke妈妈终于如愿以偿,顺利把Luke送进了他心中理想的美国大学——被美国UC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录取。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是美国顶尖的大学之一,特别是在科学、工程和医学领域。该校位列美国公立大学第7位;2019年《华盛顿月刊》美国最佳大学排名全美第18位。
我们就有请今天的主人公Luke妈妈,和大家聊一聊这一路走来的深切的心得体会,如何同时陪伴青春期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希望能对你我都有所启发。
如何帮孩子寻找有效的校外资源?
当时,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支持和推动,包括9年级时带Luke去美国走访哈佛、MIT等东部的名校;在加拿大给孩子报McMaster University的summer camp;到最终选择校外专业辅导机构IvyShuttle的伴学成长辅导,逐渐借助导师的力量,自己则慢慢放手。
但家长的放手是无行的放手,要对孩子细致观察,需要帮助的时候,也需要出手,比如和学校以及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同时,要观察孩子的passion,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8年级时,Luke参加了机器人的竞赛队,经常赴美国比赛。另外,还有数学竞赛、电脑竞赛等。这些课外活动都能显示出Luke在高中4年始终有持续投入的活动、兴趣和强项对申请大学也有帮助。
如何平衡选好大学 or 好专业?
总的来说,我们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一开始就不迷信美国藤校,所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都没有申请。我们更认为,应该跟孩子擅长和喜欢的专业匹配比较好,专业的方向定位更重要。
Luke是一个理科非常偏好和突出的学生,之所以选择去美国读大学,一是认为美国有优势,通过参观一些名校,孩子实地感触会更深一些,明显感觉美国大学的理工科很有创意,校园氛围对孩子有吸引力。
另一个原因,由于去美国参加机器人竞赛,发现美国有100多支队,整体水平很高,比赛规模、组织和氛围都比加拿大好。
Luke申请了9所美国大学,被录取了4所,最后我们帮Luke一起筛选,定的是UC尔湾分校。这所大学的优势是地理位置好、天气温暖、城市很美,治安良好,学校氛围很好,生活饮食很方便,适合亚洲人。
我们首先是从安身就业、自食其力,以职业定位和就业有保障为导向进行考量。孩子喜欢工程,综合排名可以不强,但选择理工专业的强项。
总之,我们都需要认识到做家长的和孩子的有限条件,这样反而有利于正确、务实地对待申请大学这件事。
Luke被录取有哪些优势?
首先,Luke参加了IB Program(但没读AP,不一定两个都要)。有IB,申请大学就相对轻松一些。
其次,Luke有校外辅导资源的助力:一个是机器人竞赛项目,二是参加了IvyShuttle的SAT课程的学习,拿到1540分。
另外,他在学校里参加了一个工程俱乐部的活动,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好几个好朋友。彼此有共同爱好,在申请学校的时候都会互相交流,一块促进学习。
需要提一下Luke的文书。其实,文书可以不必都是高大上或者多高深的主题,也可以是轻松、容易的,比如他的文书选择的是描述怎么制作汉堡包里的肉饼的过程,而这和他的工程专业的逻辑思维相匹配,也是一个让大学了解他的很好的角度。
如何应对青春期和学业的双重课题?
的确,在孩子的高中阶段,家长多少都会跟着操心甚至有点紧张;另一方面,孩子青春期情绪又明显波动厉害,不也脾气暴躁的时候,有时令家长吃不消。任何人都会有焦虑,每家的情况也不一样。
经过和Luke的4年的“较量”过程后,我显然已经有了本质上的领悟和改变:
1.原来当妈的根本不能,也不可能在孩子身上妄图实现自己的寄托性价值,不如自己先学会放手。
2.家长对孩子不能管教太多,最好的帮助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3.对孩子身上所谓的“毛病”,不能强行阻断,不能死磕,需要改变沟通方式。
4.家长其实不能改变孩子,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发现和找到自己。
另外,家长也无需对孩子过分overreact,比如孩子有成绩了,妈妈容易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孩子不好了,又总认为是自己的错。家长可以学会放松一些,放过孩子、也放过家长自己。
学会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很重要,愿意认怂,不跟孩子死磕、学会柔软,懂得放手,让孩子不耽误学业,找到自己的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完成了4年陪伴Luke的成长过程后,妈妈选择重新进入专业职场领域工作,去重新发现和寻找自己的价值。对此,她很感激Luke对自己的启发和另一种意义上的“教育”。
再次感谢Luke妈妈坦诚、敞开和务实的分享。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止是Luke的成长,也看到了Luke妈妈在陪伴过程中,也逐渐重新发现和寻找到了自己在育儿之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