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2023-24申请季刚斩获剑桥大学 自然科学专业offer的余同学,她说:“我眼里住着万物的另一种秩序,我唱着它们无邪的歌。”
01、物理是我与世界对话的一种语言剑桥提供了掌握多种“语言”的可能性
对物理的兴趣,源于我对世界的无尽热情。小时候我常常去旅行,在逻辑认知尚未完全形成的年纪,我并不能理解那些花草树木与鸟兽虫鱼背后的运行法则,但它们共同构成的景象具有一种纯粹的美感,足以给当时的我留下极为深刻的记忆烙印。年岁稍长,这份直观的印象就逐渐演化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了我去探索万物的意愿。
起初,我被文学那独特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发现自己所见到的一幕幕奇景和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都能够被文字所定格留存下来,穿越时空,将全世界的美呈现在面前。于是,我开始学习文学乃至艺术,希望能够将内心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然而当我步入高中阶段后发现仅仅是“描述”这一行为本身已经无法满足我对世界的探求,我开始追问“为什么”。怀揣着对世界深层秩序的好奇和模糊的怀疑,以及刚进入高中所学的一点点数理基础知识,我开始了在物理方向的尝试与探索,并在准备 BPhO英国物理奥林匹克活动的过程中坚定了自己的申请方向。
图片来源 BPhO官网
那段时间我跳出了A Level的框架,深入学习更加复杂的物理定律与数学方法,我眼中的世界也一点点地在符号与公式中变得自洽。我常常对着窗外发呆,看着那些时刻处于动态之中的景物,脑中的受力分析构建出解析那些系统的方程,又引领我至它们优美的解。一条条公式仿佛经纬交织,编织出世界的脉络,以近乎音乐韵律的方式描述着它背后的秩序,带给我纯粹的享受。我不希望这样的感觉在未来的生活中缺席,便决定将物理作为我的申请方向。
比起专业选择,到底申请牛津还是剑桥则显得更艰难了些。牛剑营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解题速度上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相比以选择题为主的剑桥NSAA,我更倾向与 BPhO 风格相似的PAT笔试。不过剑桥自然科学专业独特的课程设置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它让我能有机会进行跨学科学习,恰好除了物理外,我对材料科学和生物也有一定的兴趣。
图片来源 剑桥大学官网
如果说物理是我与世界对话的一种语言,那么剑桥的自然科学专业则提供了掌握多种“语言”的可能性。我觉得从“多语言者”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世界,会非常有意思。因此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踌躇,我决定试着冲刺剑桥,同时也想突破自己的瓶颈。
02、将思考与感悟融入叙述流程在PS中生动展现内心想法与探索历程
我的PS文书灵感源于马克斯·普朗克的经典论述——《动力学型与热力学型定律的探讨》。普朗克在文中提出了自然界中的所有秩序可被划分为两大类:基于有序产生的有序(动力学型物理定律)和源自无序而产生的有序(热力学型物理定律)。读完这篇文章,我理解物理学的视角就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一边回忆着曾经学过的公式、定理以及在实验室中亲眼目睹的现象和数据,一边在心里默默尝试将它们按照普朗克提出的框架进行分类,震撼于物理学体系的一致,便决定把这种视野作为我文书的架构。
当时我选择了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两个分支来阐述两种秩序来源的具体表现。凝聚态物理部分,我首先回顾了针对两组不同半导体材料所进行的实验,观测到的实验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接着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与推导,阐明这些数据差异背后的可预测性。
粒子物理部分,由于条件有限,没法直接参与相关的实验,我便借助了一部名为Particle Fever的纪录片,对希格斯玻色子发现过程中的“无序中孕育有序”这一理念进行了解读。在这部分的叙述中,我还穿插讲述了自己因数理基础不足而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它们的方法。
把PS文书的写作素材整理出来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一旦开始下笔,问题便接踵而至。为了是我的实验叙述具有连贯且完整的背景,我不得不用大量笔墨去详细描述项目的来龙去脉。这不仅导致文书中的部分段落显得冗长平淡,而且与我个人的经历关联度不高,还导致字数远超规定范围。更严重的问题是,当我想尝试把那些微妙而真切的理解与感悟表达出来时,单薄的文字显得力不从心。
针对第一个问题,解决办法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要花费时间一遍遍打磨,在听取了专业老师的意见后有针对性地增删,最后在语言表达上精炼修饰即可。
而针对第二个问题,起初我尝试直抒胸臆,在描述完实践活动后直接插入几句自己的理解感想,但整篇文书呈现出的效果非常生硬。
经过反思,我认为更加有效的方法是先梳理清楚自己参加学术活动和项目的真正“动机”,比如:最开始的兴趣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决定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哪些事件或经历对自己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引导自己进行后文提及的另一个项目)?再将个人的思考与感悟融入叙述流程中,既可以确保逻辑层次分明,又能生动地展现内心世界的想法与探索历程。
除了写进PS文书的材料和项目外,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高一暑假参加一个脑科学科研项目。当时我们设计了以意象疗愈为手段,用音乐剧来缓解焦虑情绪的疗法。在研究过程中,除了生物学(神经科学),还涉及心理学和文学的相关知识。
于是我邀请了文学专业的朋友加入小组,与其他成员分工,边学习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边搜寻文献进行推理分析。通过这次跨学科学习的尝试,让我认识到多门学科的融合是非常有效的工具,能够为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更有活力的视角。
03、老师的NSAA笔试准备心得
NSAA的笔试题目并不会很难,考察范围也相对集中,大家的做题速度和对知识点的熟练程度是关键。实际上,A Level数学和物理知识点足够扎实,加上牛剑营的针对性准备,一般情况下不需额外补充大量课外内容就足以应付了。所以我更多的时间是在复习和刷题。
不过在刷题过程中我踩过一个“坑”:起初我误认为NSAA的真题资源和PAT一样丰富,甚至ENGAA的部分试题也能作为练习的材料,所以对这些真题不够珍惜。
其实NSAA的数学和物理部分与ENGAA存在较多重复的内容,而且考虑到NSAA近年来经历过改革,可用于模拟练习的完整试卷其实仅有5-6套左右。这导致我笔试前一周左右就把能做的题目都刷完了,对保持笔试状态有点影响。因此吐血建议学弟学妹们至少留1-2套真题/样题(ESAT)到正式笔试前两三天刷。
我感觉这届NSAA的考察难度和往年差不多,但数学过程变得复杂了,让本就不充足的时间雪上加霜,所以提前训练做题速度并适应笔试节奏很重要。今年剑桥自然科学和工程专业的笔试改考ESAT了,能用的真题资源可能更加有限,大家也可以尝试去做物理碗的力学部分和PAT的选择题。
04、平时的积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在面试中展现对自己的信心
由于我是在高中阶段才决定学习理科,在刷题经验、数理基础方面存在短板。这导致我对题目背后真正想考察的重点不够敏感,常常无法准确把握面试官所期待的答案方向是什么。因此,在没有思路的时候,我只能从题目中寻找一些关键词或者比较有特点的范式,然后在A Level范围内寻找是否有简单概念能够与这些关键信息产生一定的关联,试图从最基本的角度入手,看看能否逐步推导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保持与面试官的沟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告诉他们自己识别出哪些关键点、联想到了哪些知识点等等。
另外,勇于提问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这里很感谢我的几位老师,是他们的耐心指导,培养了我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的习惯。他们鼓励我不要惧怕向面试官表达困惑,敢于让对方指导我在哪一步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有什么尚不成熟的猜想。
在收到面试邀请后,我发现自己的面试官分别是物理数学和物理化学方向。为此我特别进行了一些化学方面的模拟面试练习。其中有一位面试官的研究领域刚好和我PS文书中提及的实验有很大关联,于是还把高一时参加项目所写的实验报告翻出来通读了一遍,确保自己记得每一步实验的目的。同时,化学老师也读了我当时的笔记,带着我复习了PS文书中比较关键的知识点,还推荐了一些文献作为补充,而我在正式面试中被问到的问题恰好是之前梳理过的一些细节。
我的剑桥面试经历其实不算特别顺利。尽管题目考察的难度不大,但数学部分的“浓度”比较高。出师不利,我在第二道数学题抄错了一个公式;解下一题时,嘴上说要进行求导运算,却在纸上做起了积分计算,最后被面试官纠正之后,尴尬地擦掉重做当时内心感到一阵悲壮,心说:“再见了剑桥……”
不幸中的万幸是,在数学压轴题的推导过程中出现了无穷级数,而我在学进阶数学时很喜欢麦克劳林公式,所以对这种结构相对敏感,迅速想到了一种比较简便的解法。由此可见,除了针对面试专门进行的准备外,平时学习中的积累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剑桥面试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在学术准备方面,除了提前练习一些基础问题(如graph sketching和Fermi problems)之外,建议大家将重心放在平时巩固好自己的A Level基础知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积极加入校内的学术讨论,提升交流沟通的能力等。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比起自己闷头看书,我更喜欢上课或听其他同学的讲解,这些经验也帮助我更加享受面试的过程。
最后,关于面试的临场表现,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be yourself。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程度、反应的敏锐度以及对专业的热爱固然都是很重要的品质,但我们没必要为了刻意呈现这些特质而做出违背本真的表现。我们面对面试官时唯一应该展现的就是对自己的信心,让自己处于最自然的学习和交流状态中,相信一切都会在你的言谈举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0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剑桥放榜的当天下午,我在湖边散步,等待日落。一方面那天的晚霞确实很美,另一方面马上就要面临一封重要的邮件,心里多少还是会有忐忑,所以我想待在有风的地方。很难说那时候的不安是在担心收到拒信,还是在期待offer,也许都有,也许都不是。
我设想了一下自己在其他大学的校园里生活和学习,确信自己依然可以很快乐。所以即便最终与剑桥失之交臂,对我而言也不是一次太大的打击,自己还是完全可以接受在那之后的生活。不安开始消退,我所等待的也仅仅是一封邮件而已。
也许我当时并没有完全体会到“见山还是山”的意思,但那已足以让我心平气和地收到结果。在申请过程中我曾预想过自己看到offer或拒信时的反应,也许自己会在几秒钟之内把高中三年回忆一遍,甚至会大哭一场。最终都没有,我没有想到结局会是如此平静的。也许在潜意识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开始,因为还有很多个三年。
在申请季之初,一位导师就告诉我,申请是一个“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当时我并不理解,觉得他口中的这件事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会发生,不一定限于申请阶段。随着整个申请流程的圆满落幕,回望来路,申请季还是有它的特殊之处的。
在去年九月之前,我一直是一个很佛系的人,对自己申请的学校没有什么执着。但是申请程序一开始,我的心态就发生了转变。由于多国联申,我数不清自己写过大大小小多少篇文书,也记不得我写的东西被打回来多少次,每次修改都要把过去的经历剖开来条分缕析,花了不少心血。与此同时还要兼顾笔面试的准备和校内学习,再加上秋季我小病不断,这几个月不可谓之坦途。
申请季的付出使我心态不再平稳,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了我对结果日益膨胀的关注,甚至带来了内耗。让我平静下来的是物理和苏轼。苏轼的《赤壁赋》里有一段文字,是我力量的来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有太多美好的事情出现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看着它们一一发生,并且提醒自己心怀感激:是它们共同塑造了现在的我。感谢父母从未给过我学业上的压力,使我能在做每一个选择时都能遵循自己的声音;感谢我在高中三年遇到的老师们,他们对我的耐心、包容、教导和鼓励对我有很重要的意义,他们一直看着我,直到现在把三年前那个一腔热血又太过天真的小女孩送上剑桥;感谢我身边的朋友们,我会清楚地记得牛剑营时大家在空教室讨论的问题,在闷热的夏夜计算的月相,以及写得密密麻麻的共享草稿;感谢monami林同学,让我在压力之下也能不忘它温柔的一面;感谢一位重要的导师,他指导和陪我度过了这段路上的诸多难关;感谢一切是它们现在的样子;感谢我遇到了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