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二本转学美本UIUC经验分享

今天分享主角:Eloise,本科二本,21年4月找我做本科转学,22年秋天转学至UIUC Communication,目前已就读一年半,在此期间她又转专业至IS+DS,minor CS,专业和未来职业方向都发生了改变。

更重要的是Eloise从转学前的极度压抑到如今可以更平和、从容地面对自己的未来,再次说明我这些年强调,家长们不要光想着鸡娃,要努力赚钱,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性;孩子们要关注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有很多条,高考不会彻底决定你的命运。

虽然,社会等级客观存在,但是现代社会,还有一些地方,比如像UIUC这种公校,为一些有志于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孩子提供一条通路。这条路,不轻松,但是只要你够努力,就可以走通。

同时,即使对于没有条件转学的孩子,只要你能做到像Eloise这样努力,你也会得到很多帮助,那么你的人生一定可以活得让你觉得精彩,充满意义。此外,对于追求自由的女性,我还是挺推荐美国这种地方。用上次Emory的学生的话说:在美国这种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约束会少一些。接下来我们跟随Eloise的视角,去了解一下她转学后的所感所悟、以及环境对她的影响,看看她发生了哪些蜕变。

Part I转学后经历

UIUC转学生的院校背景

UIUC转学对院校背景还是很包容的,虽然985、211的非常多,但双非也有不少,甚至民办三本也有。不过英雄不论出处,大家不会管你是哪个学校,只会看你现在的表现。只要你是凭正常途径进入UIUC,大家都是尊重的。我在这里认识的同学水平都挺好,都是非常上进、努力、聪明的人,水平并不亚于新生直接进UIUC的水平,我身边好多中外合办、985、211转来的学生都非常卷,一学期上6-7门课。

除了学业,大家在找实习、找工作上会更卷,因为转学生时间要比新生紧张,本专业转学就读两年,那么第一年就要找明年summer的实习,所以大家都非常努力。

GPA的重要性

我觉得UIUC都是正常课程,没有hold不住。统计、DS、信息科学、数学以及Communication的课,对我来说都不难,唯一有难度的可能是计算机课,但花时间多学就没有大问题。我现在也认清了一个事实,盲目追求GPA是没什么大用处的,在找工作方面还是实践、实习经验比较重要。

我现在是3.97,在不打算直接申研的情况下,我觉得毕业时保持在3.8左右完全没问题,所以这方面我没有什么大的担心,现在生活的重心就是找实习。但我当时来UIUC第一年非常在乎GPA,因为我在国内就特别在乎GPA,只要第二天有考试,前一天晚上不会睡觉,哪怕我已经复习十遍了但还是不睡,过于患得患失。

我来UIUC第一年也这样,当时没有上任何数理课,我为了确保拿高一点的GPA,全部上的是本专业传媒相关的课。主要那时候我还是想证明,虽然我是国内不太好学校来的,但我不比任何一个人差;另外就是要保证自己能够在UIUC落地好。所以考试都特别紧张,天天去教授office hours去骚扰。其实GPA主要还是看自己的目标,如果想申请硕士还是要争取高绩点。因为我是本科毕业直接就业,所以现在没有那么在意GPA。

转学后适应程度

适不适应还是要看个人,肯定是有人适应,有人不适应。我认识一个民办三本的同学,他转学并转专业来UIUC读经济,double major统计,专业课超级多,最后毕业GPA接近满分,今年去了一所藤校读金融硕士 。如果单看他的初始条件是比较一般,但其实他也非常厉害,最后两三个学期都是20-22学分,基本4.0能保持下来。他适应的就非常好。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位同学并不能代表所有民办三本的人,因为他生活城市属于高考竞争难度、压力都很大的层次,抗压能力非常强。除了他之外,我再不认识其他民办三本的学生,二本见的也不多,基本都是985、211,其次是一本。像我这种二本学校出身,基本是身边转学生里最差的,属于少数中的少数。

我也认识国内转学过来后学不下去的,也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对于来自3、4线城市,没有经历高强度英语教学的学生。刚来就面临着适应全英文教学环境的困难,英语能力能否保证自己听懂课、完成作业,这是非常重要的。全英文授课环境挑战真的非常大,我刚开始上Communication的课,里面只有我一个国际学生,老师讲课包括其他人说话都飞快,我只能听懂一半,真的需要极速适应环境,不然这门课不用说满绩点,挂科都有很大概率。我就知道一个二本转学过来的学生,因为不适应这边的环境又回国读书了。

第二种情况: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环境。在美国吃穿住行都要自己负责好,所以能否适应在美国的生活以及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还记得自己第一年真的非常难过,本身就是陌生地方,要尽快地适应环境,但当时UIUC冰天雪地,又是村里啥也没有,当时觉得适应难度超级超级大。我也知道一些人,因为没办法适应这里的环境,读一学期然后抑郁了。

说实话,如果纯从环境角度说,UIUC这个小破村庄,真的不太适合人开心的生活。啥也没有,想看电影没有,想买衣服没有,课外的娱乐生活是没有的,我觉得这个环境比较容易让人抑郁。

整体读不下去回国的情况,按比例来看不高,10个人里可能有1-2个人,不会再多了,总体来说还是没有问题的。其实所有人从国内转来美国都需要适应环境,大概率第一学期都会过得比较辛苦难过,因为冲击太大确实需要时间。区别只是每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时间不太一样。比如之前在国内读中外合办的学生会适应的更快,因为她们不需要适应全英文教学模式,只需要适应生活环境。但陆本没有经历过全英文教学的学生,单全英文教学就够喝一壶了。

第三种情况:如果申请中有主观作假的成分,不适应概率会大大增加,本身不够格肯定更难适应。这样的例子我也见到过。比如有人托福成绩造假,你和他对话他连完整的一句英文都说不出来,那他能适应吗?能听懂课吗?答案是很确定的:很大程度他不能听懂课且适应生活。

第四种情况:正常渠道进来,不能适应学业压力。据我观察这类学生院校不太会好,可能国内的GPA、各方面的学术水平也不太高。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描述我看到的实际情况。可能有一些同学是春季转学(UIUC的春季录取难度比秋季低),或者申请中有一些运气成分,或者在国内没有受过挫折。

其实,面对学业压力,很多时候就看自己能不能坚持。有的刚开始不适应,但凭借自己的毅力就坚持下来了,但有人一看不适应就立马打道回府。所以适不适应和个人品质也有关系。

Part ⅡUIUC就读体验

IS+DS的课程难度

课程难度客观上来说不低,但如果数理基础相对比较好的话,难度就还好。UIUC的统计课、数学课和国内学校的课程对比难度差不多。我上学期的编程课、微积分二这类基础的数理课是和数学、CS专业新生一起上,内容不简单,但对我来说没那么难。主要因为国内普高对于所有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有一定培养的,所以我的认知里,普高文科生/理科生的数学水平都还可以。

我在国内数学虽然不是特别好的一波人,但也算中等偏上的水平。我零基础开始学倒没感觉学不会数学,我最后微积分是A+,很多计算机、数学的同学都是A-。一是我自己在数学基础还可以,二是课程帮助特别多。因为每次考试前老师会给到考试范围和样题,只要样题能搞懂考试不会特别差。

而且笔记、课程录播、学习资料也都会给到,资源非常丰富。同时课程还有更多的支持,比如office hour,其他课可能一周只有1-2次office hour,但计算机系的课每天都有office hour,从8:00-17:00的线上线下,有专门的老师会轮班,只要有问题去找老师问都会得到解答。因为一节课50分钟,一周两节课,不可能单纯听课就能学明白且考出好成绩。

所以课后要花时间好好学,不要摆烂,有问题去问助教,学校给的支持要利用好。不过,我们学校微积分整体来看确实难,平均GPA二点几。如果想水肯定水不过去,UIUC的数学课、统计课都是非常标准的课,一门课是三个期中一个期末,想逃是逃不过去的,微积分二四次考试评分占80%,考试很严格,该监考监考,计算器不让带,纯手算。

如果数学基础可以,自己又很努力的话,该听课听课,该写作业写作业,挂科概率很低,无非就是分高分低。我觉得难度和智商没关系,主要和努力有关系。

对UIUC的认可度

我个人非常认可UIUC,学校在各方面给我的感受都很好。其实我对学校学术排名有多高没那么在乎,因为学术只是人生的一方面,更多的是个人的成长。我觉得自己作为家里没什么资源、非常普通的国际学生,我最在意的是:学校是不是有格局?是不是真的关怀学生?是不是真的为国际生着想?很幸运UIUC是非常关心学生的学校

我作为普通国际生,在UIUC这两年受到了非常多的帮助,我的adviser、工作主管,教授都是毫无保留的帮助我。他们帮我可能也得不到什么,但依旧会很努力地帮我。这方面是能够满足我对UIUC的期待,甚至超出我的期待,给予了我超乎意料的鼓励和温暖,这点我是非常感激的。

作为国际生刚去新环境很多东西不清楚,如果学校能提供一个支持你的环境,对你的适应程度、后续发展都会有很好的支持。比如我从文理学院转到信息科学学院,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给我提供了帮助,尽管我是另一个学院的学生,不知道我是谁,但只要我是学校的学生,我今天来见他,他都会尽自己所能地帮助我。

如果一个学校只有虚高的排名和所谓强的学术,但不在乎学生,这种学校我觉得是不值得的。我那天开玩笑说,我身边随便一个朋友大概率都是北上广深非常好的高中出来的聪明人,和他们相比,我的高中、家庭都非常普通。但正因为如此,我才能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感受到UIUC给我的关怀帮助。

他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要你肯努力,肯寻求帮助,你就会有好的未来。并且告诉我事情做砸了没关系,容错率大大增加,我就会对自己也有很强大的自信。而且学校、老师、同学都会告诉我,我非常好,做我想做的事情就好。这个氛围是非常好的,这也是我发自内心认可UIUC、推荐他的原因。

印象深刻的故事1:我的教授

我第一学期有继续转学追一下梦校的打算,需要去要推荐信。我第一封教授的推荐信是Sexual Communication性交流的一门课,我本来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上课也特别喜欢那位教授,她就是我理想中的大学教授的样子,特别关心女性方面的困难,特别洒脱,人特别好。她让我体验到大学的氛围是多么美好,我经常去她的office hours聊各种问题,因为我自己是在小城市、重男轻女的氛围里生活,我非常清楚小城镇女性面对的困境,和她沟通我能感受到补治心灵的感觉。

她的推荐信其实很难要,我之前那些朋友都没要到,我当时就想试试吧。我和她自然而然地讲自己的经历,如何一步步从小城市的女性走到现在,我说着说着还哭了,教授也开始哭了。后来我问她能不能要一封推荐信,没想到她立马说好,而且她写的特别认真,和我要项目内容交的特别快,我觉得她特别真诚。

当时这对我一个新入学的学生来讲是极大的支持。而且上课无论问她什么问题都会很温暖的回答我,因为我在国内没写过几十页的英文论文,一开始也不会写,我问她的很多问题其实是非常基本的东西,但她没有嫌弃我,非常耐心解答我的问题,发邮件和我说改哪部分。

印象深刻的故事2:我的主管

第二封推荐信是我的实习主管。我在校应聘了学校非盈利组织的岗位,我们组织当时收实习生12个人,我是唯一的国际学生,其他人全部是美国本地学生。正常来说这个组织也是不收国际学生的,但我们组织是Women’s Resources Center,而我本身就非常关注女性方面的问题,在面试的时特别动情分享了我的好多故事——我自己作为女性包括身边女性经历的事情。

可能也是因为主管听到我说的话特别感动,最后破例收了我,不然我肯定是进不了。我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在里面很突兀,但从我第一天去实习,大家对我都非常友善,而且知道我是国际生又是第二个学期,所以我有什么不懂的,大家都会尽可能帮助我。我主管是一个非常chill的人,经常和我说:“你工作不要太认真,不用那么努力,不要加班,把工作放在这里做,做完就回家。”

我们平时交流她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我记得我偶然间提了一嘴自己现在在申请学校,她就问我需要推荐信吗,可以给我写一封,她也超级认真,跟我要了所有学校的program,具体方向要求,并且非常快就交上去了,我真的非常感激她。

印象深刻的故事3:我的adviser

我的adviser在我转专业的过程中非常支持我,超乎我想象的支持。我在国内有相关经历,当时我的老师和院长并不支持我转学,甚至老师连转专业都不同意,所以我不敢说,只能瞒着大家偷偷进行。但在UIUC根本不这样,我当时在Communication读了一年后发现不太符合自己的预期,就想转专业。

我的adviser问我想读什么专业,转专业有什么壁垒,可以帮助我什么。这么大的专业转变,他第一反应不是说:你文科就别读理科了,而且又是竞争激烈的项目(IS+DS项目今年大概有几百多人投,最终也就收了20个人)。他非常支持我,信心反而比我的信心要充足,我当时只是想试试,他说:“我觉得你肯定行,你的课程成绩都是A,又这么努力勤奋,肯定是可以的。”我觉得因为他的支持,我一步步都走得非常好,成功转到了数据科学。这真的是非常大的跨越,我现在认识的这个专业的学生,大家一开始都是读DS、统计、信息科学或CS,像我这种完完全全大跨界是极少的。

这里面除了我个人成绩高和文书写得好,更多的是adviser和教授对我的支持。他当时还向我提出,哪怕我没有办法转到IS+DS,他可以帮我和国际办公室argue,确保我可以用CPT去做Data或SDE相关实习。他说:“其他部门怎么做我不知道,但我做adviser 20年,我知道国际学生的处境是多么艰难,实习对国际生是多么重要,哪怕其他部门不给你批CPT,但我会给你批,我会想尽办法找我的人脉去帮你周旋,因为Communication是包容万象的专业,把传媒和Data、SDE、Finance等等都能联系起来,我一定会想办法给你搞定。”

常规来讲,专业和工作内容差很多,我的CPT应该是不能批的,部门态度非常重要,如果部门不给批,去找国际办公室是没有用的,拿不到CPT就做不了实习,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我当时都非常震惊,他没有义务这样帮我,但却像自己家人一样掏心掏肺地帮我,那我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吗?并没有。他是美国白人有什么义务去了解国际生的处境艰难?他有什么义务去理解国际生是不是需要实习?真的没有义务,这不是他的工作范畴,完全可以不帮我。

但他真的超出我的想象,让我感受他真的把大家当孩子来对待,因为他不仅对我这样,他手里的其他学生的CPT都没有被拒绝过。他非常站在国际学生的视角上去理解我、支持我、鼓励我。

他说自己非常尊敬这些年龄很小的国际生,独自来到这么远的国家,可能两三年都没有办法回国,一个人非常不容易,所以他能力范围内能帮的一定会帮。虽然我已经转到IS+DS,CPT不会有问题,但他当时的想法令我感动。在UIUC这么寒冷的天让我感到非常的温暖。

我在学习、实习的过程中,还有后来有太多温暖的瞬间,真的感受到所有人无条件对我的支持,只是因为我来到UIUC,我们就是一家人,这给我非常大的触发。我之前觉得美国人比较循规蹈矩,所谓没有人情,但我真正体会后发现不是这样的。

我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关怀的美好品质,无关智力、家庭、种族、国籍。所以UIUC是一个非常纯净的环境,真的给人一种感觉:你是我们的孩子,怎么样都会帮助你。我在UIUC见到不好的人非常少,反而见到更多的都是这种很友善的人,让我这辈子想起来都非常温暖感动,我一生都特别感恩在UIUC遇到的人。

人际交往的变化

从UIUC每个人对我的帮助,我也意识到人和人之间关系是相互的。我要更多地给出去,而不是想着从对方身上获取什么。不要那么功利,要尽可能帮别人。UIUC提供了很好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在这里随便认识一个人都有惊喜。不管是和新认识的同学,还是学长老师,和她们请教学业、找实习、工作的一些内容,都会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比如我这两周约了挺多人coffee chat,每个人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经验,大家都一起交流。

这是我在国内包括刚来UIUC时没有体会到的。人际交往这方面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特别美国的职场是讲究这些东西的,我也开始慢慢地享受这个过程。我是去年暑期开始转专业,转变职业方向,我那时真是一无所知,当时找了学长老师的联系方式,约她们吃饭,把我的情况和她们说说,向她们寻求一些建议,事实证明受益匪浅,能让我确认目标的时候迅速找到对应的路径。

我觉得求助有经验的人是很好的方式,比自己闭门造车要好,因为时间是耽误不起的,有时要迅速做出下一步计划。同时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都会帮助别人,不管是认识的课友还是学妹学弟,过来问我问题我基本都是毫无保留。

这也是我在UIUC这一年认识的人突然多起来,大家关系变好的重要原因。我每认识一个人都会想,自己有什么能够帮到她的,还是要先给出去,尽可能地帮到别人,给人家提供价值,这样会得到更多的助力,大家构建一个共赢的状态。

Part Ⅲ美国的氛围环境

环境对我的影响

我真正开始松弛下来经过了两个学期的洗礼。一方面,经过一年学习拿到了全A+,成绩告诉我没有必要那么紧张、苛责自己。另一方面,我能非常自如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达到尽可能学习生活平衡的状态。

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实习帮了我非常多,因为身边人各方面都非常松弛,对我也特别好,所以我在过程中就放松了非常多。比如我现在晚上11点就睡觉了,但我第一年凌晨都不会睡觉,疯狂学习,生怕自己出差错,以前的努力白费了。

另外,目标的改变(不再是拿到满绩)也让我好了很多。因此我开始尝试转专业,一步步推进各方面工作。而且现在敢上这么多课也是知道即便自己不再像以前那么精益求尽,GPA也不会到很差的程度。松弛感这个词现在特别火,自然而然松弛非常好,但我不会刻意去追求松弛。不过我来美国后确实越来越松弛,主要是环境带给我的影响。因为国内还是倾向于只有一条成功的路径,这条路径走不通就完蛋了。

在美国真切地感受到条条大路通罗马,哪怕这条路不想走、走不了,没关系,还有很多路可走,无论走什么路一定会有相对应的帮助你的人和事情,这也给人一种松弛感。因为有更多选择了会有更多想象力,就不会陷入到做不好就完蛋了的逻辑。

比如我现在不再追求足够自信,只要慢慢变得更加自信就好,一步一步来,不会过多在乎那些表面东西。其实,我一开始是蛮在乎的,不过在这种环境,随着自己的成长,慢慢地才开始发现,英雄不论出处不是句空话,只要你有对应的实力,没有人会去在乎你的出身。我觉得可能还是之前国内高考、考研定终身的氛围非常强给我造成的影响,包括我现在和国内同学聊天,很多985读本科的同学,考研压力非常大,觉得自己考不上就完蛋了,高考也白考了,焦虑的氛围非常强。

我现在环境没有这种氛围,虽然会有部分同学炫耀自己高考分数,但我们都不当回事,管你高考考多高,爱说说呗。我觉得炫耀是因为内心匮乏,吹嘘高考分数的,大概率是除了高考分数之外没有其他可吹的,所以整天挂在嘴边。

真正非常厉害的人不会讲这些东西,都是非常谦虚、好相处的。比如我们学校清北本科来读硕博的非常多,大家都不会主动讲自己是清北的,因为没有什么好说的,比自己强的人还有很多。我们之前开玩笑,UIUC三步一浙大,五步一清北。我觉得忘掉面子上的事,聚焦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是更重要的。

回顾过去

有些事情是需要经历才会懂得的,虽然水哥之前提醒我要适当放松一些,但如果让我再回到过去,我也不见得能够做得更好、更松弛。在我尝试的情况下,我的老师同学、家庭营造的环境,没有办法让我松弛。

我就是想要逃离,我太害怕自己留在那里变好不了。那种环境给我的烙印是非常强的,这也是我来到美国后,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大家都觉得我特别能扛事的的原因,因为她们不知道我在此之前已经经历过太多绝望和困难,所以在美国的困难对我来说都是降维打击。同时,我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来到UIUC是多么幸运,这个机会多么宝贵,更加懂得珍惜。

因为我真的经历过非常不好的环境、别无选择的时候,所以当我有选择的时候,我就拼了命要抓住它,所以我过去的经历给我带来的东西,很难完全抛弃它。不过,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初不管多么艰难都咬牙坚持来到美国,三年前想转学我只是想为自己的人生再拼搏一回,寻找一条新的路出来。

我并没有意识到来美国对我的人生会有多大改变,但现在觉得来到这里,真的改变了我作为中国三线城市普通家庭中女性的命运。因为我能看到和我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同学,她们现在是什么境遇。一方面我非常幸运自己父母那么支持我,虽然过程有很多坎坷,但都坚持过来了,我最终稳稳的落到了UIUC,在这里学习和生活。

可以说我的命运从三年前决定转学那一刻开始改变了,但我是来UIUC一年后才意识到,我来到了什么样的圈子。如果我不是通过上学,可能这辈子都不一定进到这样的圈子里。我的同学和老师们的认知水平、格局,是出生环境和以前圈子里没有办法比的。

女性自由度

就像水哥之前分享的:对于女性而言,去西方更文明的地方自由度会更大一点。我非常认同,包括我考虑先留在美国工作也是这个原因。我作为生活在小城市的女性,很明显感受到催婚催育对于女性人生的变化。我有很多朋友已经订婚,可能马上就要结婚生子。她们真的愿意这么年轻就结婚生子吗?不见得。但结构性的压迫,整个城市催婚催育、重男轻女的氛围,让她们很难去抵抗。很多时候我是不得不逃离,不得不先把自己养得更好之后,再做下一步打算。

作为女性还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尽可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可能性,可能性真的非常重要。因为不是所有家庭都会像我爸妈一样,倾尽所有来支持我的教育;很多家庭都觉得投资教育这些钱,不如买房买车,攒嫁妆,他们觉得干的好不如嫁的好,教育没什么重要的,上个大学就行。

 

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不要复读,不要出国延毕,要不然年纪大了影响找对象,我是深深经历过绝望,和对女性的一种物化、结构性的压迫。所以这是我比任何人都懂得珍惜的原因,因为我是从那种环境里逃出来的,没命的逃,我不敢想象如果我留在那里会变成什么样子。

父母想法的转变

我妈现在觉得送我出国太值得了,我爸妈也是能感受到我的变化。我爸觉得我现在的眼界视野、认知比他强很多,以后的事情应该听我的建议了。他之前还提到,现在感觉买房买车攒嫁妆都不如给我最好的教育,送我出国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对我各方面成长都特别好。看到我在好的环境里一步步变得越来越开心快乐,没有后悔送我来美国留学。

我觉得父母的认知眼界也在变化,我现在有什么决定问我妈妈,她就会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自己决定吧,妈妈没有你有见识,全家只有你在美国,你对美国的了解一定是比我们都多的。”所以她们现在不太给我提一些强势的意见。

Part Ⅳ美国目前就业情况

23年下半年美国实习市场非常差,谷歌这两天又开始裁员,目前科技市场在趋于正常水平,想刷刷题进大厂这种事不会再发生了。我认识的同学大多是本科毕业后工作,虽然费了一番周折,过程中疯狂找实习;但也都找到了工作,钱多钱少不好说,但一份正式的工作是有的。但受到科技市场影响,运气都不太好,他们本来能够通过实习转正的,结果实习后没有名额转正不了,只能再去找全职,一轮一轮挨过来。我们学校理工科的资源很好,虽然IS、DS或读统计的没有CS资源那么强,但也是可以的。

因为我23年下半年去了学校所有Career Fair(招聘会),和同级别的学校对比,来我们学校的公司真的不错。虽然这些公司很好,但市场原因导致招人非常少,竞争非常激烈,招聘会开门前两个小时门口就全部排满了人,队伍有几十米。我们这些人包括我学CS的同学去招聘会,能拿到面试都属于非常好的结果。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除CS外),招聘会还是有点用处,但现在找工作还是内推概率会更大,找内推拿面试是更重要的。现在海投效果比之前差很多,市场上需要工作的人太多了,不仅是应届生,好多被裁的人都在市场上,我自己海投拿到面试机会的几率大概是1-2%。如果通过招聘会,直接和recruiter谈拿面试概率会非常高。

我去年在JHC的时候,差点进了Bank of America,但最后一轮挂了,赶上这个形式真的没办法,只能是积极准备。我相信自己肯定能找到工作,明年五月份毕业,从现在开始布局,一年半summer internship应该没什么大问题,无非是说大公司小公司,钱多钱少,岗位是不是真的满意这些问题。但我现在努力还是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尽可能能进比较合适的岗位,能进大公司,毕竟大公司绿卡的政策会更好,还是在努力为自己争取。

Part Ⅴ水哥总结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Eloise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很特别的申请案例。进入服务前,她也是把我知乎上的文章看了个遍。最近这几年,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孩子,没几个。而在她刚进入服务的时候,交给我的时间流水表中,我看到了她的勤奋,自律。

但同时,我也有一种痛苦。给她打电话,往往一个电话要聊2个小时左右。我给她的申请建议,尤其是基于做人做事层面的建议,她都不是很接受,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我能看得出来,她太紧了,对于强调holistic admission的美本转学来说,那么紧,并不是一个好事。包括水嫂后期在指导她写文书的过程中,也是这样的感觉。我们前半段,经常是处于一种辩论的状态。

但是,有一次电话的时候,她说她感觉我不喜欢她,一下点醒了我。虽然我之前也有意识,但当学生点出这个问题,我便有了很深的思考和反省。“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句话的道理是我这两年才懂的。

有些道理,虽然我懂得,但是Eloise并没有经历过。所以我必须要有耐心去等她自己悟明白。比如我觉得Eloise的一些选择和决策,有些偏自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从共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如果站在她当时的心态,要求她像我这样淡定,其实是不公平的。当她进入到一个相对宽松,有爱的环境中,有些道理,不用我讲,她也能明白。就像这次访谈其实是Eloise看到前段时间的分享后,自己主动联系我约访谈的。她现在也能够在UIUC去主动帮助身边的人。

所以,我现在不期待自己能去改变别人,而是学会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我们会努力在服务过程中,把一些学生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指出来,或者把一些我们看到的重要的东西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种下去我们只要能缩短这个过程,让学生早一点想明白,或者不让学生在这个事情上付出过大的代价即可。

高考定终身思想的副作用

其实,就像我当天晚上跟Eloise指出的,其实她还是在有意无意间注意到自己出身和身边同学的差距,说明她还没有真正地做到“英雄不论出处”。由此可见这个评价体系对我们留下的烙印之深。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没有作业可以抄,没有对象可以卷,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我们越来越重要。

但是创新,需要一个更丰富、更有多样性的群体。创新,是难以被规划出来的。文艺复兴的经历提醒我们,改革开放的经历提醒我们,只有尊重人性,释放人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创造力。

我们身边高空坠落的孩子越来越多。(不到两周,水嫂参加的那个临终助念团就有两例)我们服务过程中,看到了很多需要药物介入治疗的抑郁症孩子。Eloise如果不是自己聪明地知道寻找外界帮助,即使在一个三四线城市,早早找心理咨询师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她能否扛过那么大的压力。

路有很多条

其实无论是新生、转学、硕士还是博士,我们国内的人都会用出身、用分数去框一个学生。而像UIUC这种美国公校所提供的相对宽松的录取环境,并不被一些人所理解——是不是学校为了赚钱才这么水,连民办三本都能录?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更智慧的选择。这些学校之所以提供这种“英雄不问出处”的路径,是他们更清楚的知道,其实人生是长跑,我们需要给摔跤的人,或者前期体力不是很好的人重新起跑的机会。

所以,只要你真的能够在现在的环境好好努力,即使你永远进不了像哈佛这种论出身的顶尖私校,但你也一样可以在UIUC这种能给你提供非常好教育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节奏,把自己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而且,从Eloise的分享中我们也能看到,她的表现不比UIUC的新生或者985转来UIUC的差。虽然有孩子不适应新环境,但是只要是认真做准备的,像和创的这些孩子们,最后都能很好地适应留学的挑战。

善意需要共同努力,传递

像Eloise所言,她国内的大学,老师,根本不支持她转学,连本校转专业都不支持。而在UIUC,老师、advisor,都努力帮助她追求她的目标。这种反差,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我不相信那些国内的老师是个多么自私的人。就像Eloise跟我说的,她在国内学校也确实是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其实是环境和规则把他们变成了那样。

虽然有人说,环境、规则,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想说,我们身边的小环境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假如你是一个大学教授,碰到一个有追求的学生,你可以私下支持她,给她写封好的推荐信;假如你是大学行政部门的老师,碰到一个学生需要帮忙开成绩单,你可以多行一些方便(对双非学校而言);假如你是一个咨询师,碰见一个特别的学生,也可以像我这样,虽然自己麻烦点,但是却真的有可能影响这个孩子的后面人生轨迹,从而让社会多了一个对社会有感恩之心的年轻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协作网络之中,每个人的行为,会对网络产生影响。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所以,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我们自己的行动。

分享《熔炉》最后的那句话与大家共勉: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英国伦敦与非伦敦地区留学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

AP Seminar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有多难?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