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大学金融学的博士生导师Prof. Zhiwu CHEN,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的研究涵盖finance theory, sociology of finance, economic history, quantitative history, emerging markets以及China's economy and capital markets等领域。他的学术视野广阔而独到,既涉及成熟市场的金融理论与实践,也关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发展和制度建设。教授于2001年前后开始超越成熟市场研究,积极探索中国转型与新兴市场发展中的相关议题,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金融与社会数据库的建设。这一转向彰显了他志在开拓创新、贴近中国发展实际的学术抱负。
在信中,你可表达对上述研究领域的强烈兴趣,同时指出自己过去的学习和未来研究方向与之的契合之处。以finance theory为例,不妨谈谈你在本科学习中对asset pricing等理论的掌握和思考;针对quantitative history,则可述说你在收集和处理历史数据、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尝试与感悟。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细览教授的代表性论文,可管中窥豹他的研究思路与创新贡献。如在2022年发表于The Economic Journal上的"Banking on the Confucian Clan: Why China Developed Financial Markets So Late"一文中,作者考察了中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的原因,将之归因于儒家宗族提供了类似金融功能的风险分担机制。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中国金融发展史和社会文化传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此外,2018年刊于Review of Finance的"Social Norms and Household Savings Rates in China"研究了中国居民储蓄行为背后的社会规范因素;2017年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上的"Social-economic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violence: Homicide history of Qing China"则从暴力与经济变迁的互动角度切入,考察了清代中国的历史。这些论文无不体现出教授的研究视角独特、主题广泛而务实。
在邮件中,你要避免泛泛而谈,而应选取1-2篇与自身学术兴趣最为贴近的近期论文,简要评述其创新性的研究设计和发现,表明其对你未来研究的启示意义。比如,作为经济史方向的学生,不妨重点分析"Banking on the Confucian Clan"一文,谈谈你对其理论框架、实证策略和结论新颖性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引出自己未来拟开展的中国金融史研究设想。唯有如此,方能向导师传递出你已熟稔文献前沿、胸有成竹的积极信号。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现任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讲座教授、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主任、中心for Quantitative History主任,在学界已是赫赫有名。他曾执教于耶鲁大学(1999-2017),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担任访问教授。教授的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Fina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等顶级期刊,屡获Graham and Dodd等重要学术奖项。其quantitative history研究项目更是获得政府资助,创下香港大学商学院的资助经费纪录。
教授还担任诸多学术和商业机构的顾问,如中国证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2012-2019)、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2007)等,并连续两年入选《财富》杂志"中国50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
在信中,适度表达你对教授学术成就的仰慕之情,述说其治学经历和思想观点对你的触动和鼓舞。你要在他的学术履历中找到最打动自己的闪光点:或许是他在顶刊发表的某篇论文,或许是他推动建设的某个数据库,又或许是他提出的某个颇具洞见的观点。这样不仅能彰显教授在你心目中的地位,也能体现出你对他的学术视野和贡献有深入而非浅尝辄止的了解。
有话说
作为有志深造的学生,仅停留在学习和钦佩的层面是不够的,更需要在导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解、疑问乃至创新设想。
比如,在经济史研究中,教授开创性地将暴力冲突频率作为经济变迁的观测指标,那么这一视角是否可以进一步拓展至其他历史时期?教授关于中国金融发展的论文对中西方比较分析大多只涉及表层,你是否可以尝试在制度背景、文化传统等更深层面探寻东西方差异的根源?再如,教授的研究虽然广泛但尚未系统考察晚清民国时期,这或许正是你未来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总之,你要努力在领会前人智慧的同时,以此为跳板激发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从而向导师展示你的学术潜力与成长空间。
当然了,以上建议只是一个示范性框架,在实际邮件撰写过程中,内容的选取、侧重和行文方式必须紧扣你自身的学术特点与申请诉求。真正打动导师的,往往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真挚而有见地的学术表达。前提是,你确实已在学业上夯实了基础,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术志趣,并对教授的研究领域和成果有了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