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ate Rosemary Hall学校申请及录取案例

Morgan

北京海淀公立学校

录取学校

Choate Rosemary Hall

The Webb Schools (CA)

Oregon Episcopal School

学生感言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我一直在传统意义上的北京海淀公立名校上学。公立校严格的管理制度、严谨规范的学术训练、激烈的竞争环境,为我打造了比较好的学科基础,也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

在多种尝试、坚持之后,我逐渐舍弃了一部分课外活动;最后坚持下来、能称得上特长的是乐器演奏,坚持了近八年,在校内外各乐团都曾担任声部首席,也曾经几次获得北京市器乐大赛的金奖。此外,我还喜欢画画,曾学画七年,从没参加过美术考级和比赛。但我仍然非常喜爱,是一项我坚持了多年的兴趣爱好。

八年级下学期,我主动向父母提出学习转型的愿望,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由此我开始着手申请美高。有努力与运气的加持,再有父母和机构老师的全力支持,我挺幸运的,获得了心仪学校的录取。

为什么决定寻求学习转型、申请美高?

我一直在传统意义上的北京公立名校上学。公立校严格的管理制度、严谨规范的学术训练、激烈的竞争环境,为我打造了比较好的学科基础,也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我在校内的学习成绩一直还不错,而且还比较轻松,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后还能坚持练琴一小时。我其实很庆幸自己有这样的学习经历。

北京海淀公立家庭更换赛道冲刺美高,弯道超车梦想成真

但是,即便学习一直比较顺畅,到了初二的时候,我心里还是产生了困惑: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就为了冲满分、把别人比下去吗?同时,与这个困惑相伴相生的,是一种越来越清楚的直觉,那就是:传统的学习模式并不那么吸引我,我不希望未来几年都在反复刷题、培训应试当中度过。我认为学习的意义应该是:在获取已知的知识后,去探索未知的知识;而不是重复、强调“已知”,把时间、精力用来完美“还原”课本知识、追求精准记忆(重复)。我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性的学习。另外,追求满分、没有容错率的学习,也没法鼓励人探索未知。

我有一个好朋友在美高上学,他为我介绍了许多美高的情况,那种包容个性、鼓励质疑、实践探索的学习模式,让我非常向往。所以,在八年级下学期开学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我特意把爸妈拉到一起,跟他们讲了我对学习的思考和出国留学的愿望。在我们开完这个小会后,我爸妈就分头给朋友们打电话,咨询、求助;妈妈当天下午就联系好了托福机构,给我安排了入门测试。

我非常感激父母给我的支持,这种接纳、理解与超级行动力,陪伴了我的整个申请季。

在申请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临时转型走国际教育路线,我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托福、SSAT、维立克面试、美高面试,个个都是关卡,具体分拆开来,就是英语的词汇量、阅读量、听说能力、与人交际的表现力,等等,几乎一切都是问题。我爸妈和我一起见过几家顾问机构,在每一次简单的对谈后,顾问们无一例外地指出我面临的这些关卡。当时,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除了乐器特长,我好像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本事,因为美高和公立传统教育的风格、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与角度,真是差异太大了!还是回到那句话:“公立校孩子在申请美高的竞争中处在鄙视链的底层”,就算是一种“刻板印象”吧,它也是不无道理的。

北京海淀公立家庭更换赛道冲刺美高,弯道超车梦想成真

但是,千难万难,我从没想过放弃。为了达成心愿,我愿意突破这种“刻板印象”,愿付出一切努力,让自己尽可能地达到美高的录取标准。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很快开始了高强度的托福学习。英语学习的关卡,基本上就是靠打硬仗拿下。学科类的学习,对我来说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面试。

然而,由于家庭缺乏经验以及一些其它原因,我们并没有及早着手面试培训,一直被耽搁到了去年的暑假,直到我见到机构的Eric老师和可然老师。经过一个小时的交流,两位老师指出我最大的短板:英语对谈、面试表现力的欠缺。老师跟我父母做了交流反馈,给了具体的建议和计划;可然老师当即把她女儿的外教老师推荐给我们,等我们从朝阳开车回到海淀,我妈已经跟外教老师把授课时间、内容计划都商定了。我当时觉得这些大人可真夸张啊!但同时,我也很清楚我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寻求突破。

会面后的第二天,我开始了和机构的Zora老师天天打卡、练习面试的日子,我在日记本里记下了这一天。从这天起,我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英语话题表述,发到微信群里接受老师点评。我心里悄悄地把这个微信群叫做“群英会”,因为除了Zora老师之外,其他老师,包括Anson、Eric、可然、Wilson、Eddie等合伙人老师们,都会来围观我的视频,他们都会指点一番,要整改的地方总是很多。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训练,刚开始感到很难为情,但妈妈对“群英荟萃、众说纷纭”非常满意,她经常在老师点评的基础上做出总结:“重来”。

时间实在太仓促,我不得不按计划完成维立克预面试和面试。最终,我还是没能取得5分以上的成绩,有点遗憾,但已是当时我能交出的最好成绩。

放下维立克,怀着一丝遗憾与忐忑,我开始托福和SSAT的最后冲刺,并同时保持着Zora老师的面试辅导和比较密集的训练。在这个身心俱疲、压力巨大、毫无胜算的时期,一天深夜,我结束集训后回到自己房间,看到桌上放着一个闪亮的奖杯,上边写着“ 机构学会 Most Improved”和我的名字,是机构从上海寄来给我的!我赶紧给“群英会”发微信,向老师们道谢,Eric老师回复我说:“这个奖是老师们一致投票评给你的,因为你的努力,因为你的进步!依然要为自己感到骄傲!”那一刻,我心中的感动难以言表。我坚信,申请之路,我一定会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

北京海淀公立家庭更换赛道冲刺美高,弯道超车梦想成真

事实证明,在2024年1月各校的网络面试及访校面试中,我的英语表达和交际表现,已不再是我的明显短板,我认为我的各场面试表现都不错,我开始享受那种展示自己的过程,再也没有最初的那种拘谨与紧张。

这个变化,并不是在某一天突然实现的,而是发生在老师们不离不弃的陪伴、帮助我梳理成长故事、指导面试与文书撰写的漫长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渐渐落地。终于,我可以较好地对接美高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认同,基本跨越了长期传统教育打造的思维习惯与定势。这是我面对挑战实现的最大的突破。

最喜欢的机构老师

我最喜欢的机构老师是Zora老师,因为她是最了解我、给予我最多陪伴和最直接指导的老师。Zora老师非常认真负责,注重细节,为我的申请提供了极大助力。

Zora老师的要求其实很高,是个细节控,但她从来都是和风细雨地和我说话,很有耐心,反而让我不好意思蒙混过关。比如,每次参加来华招生官宣讲会,Zora老师都要和我提前过一遍我的学校调查清单,练一遍我准备提问的问题,就像我真要上场参加正式面试一样。

我还记得去年9月初,我第一次报名参加美高在北京举办的招生宣讲会,并为此认真做了准备,打算与招生官互动交流。Zora老师细心地提醒我们:出席美高招待会最好着装正式些,西服、衬衣,或带领子的polo衫也可以。我们这才赶紧去定制着装。后来,Zora老师陪同我们到美国访校面试,在辗转各校的途中,在学校等候面试期间,她一路不辞辛劳,总是适时提醒我各种细节,叮嘱我如何将自己的亮点和目标校特点相结合。

我也喜欢机构的Eric老师,又爱又“怕”。不是真怕,而是那种“仰望”,他一定是个大学霸,超高智商,因为我发现他说什么事情总能一语中的,逻辑分明,没有冗余的话。还有Anson老师,我很佩服他的口才和控场能力,他有一种非常国际范儿的个人魅力。所以,“群英会”给我的面试做点评,我心里是很服气的,我也想过:他们是怎么练出来的?

申请过程中最大的成长

最大的成长是:我有了更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并不是简单的“相信自己很棒”的意思,而是:我变得更相信、更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包括尊重自己产生的“质疑”,更相信自己的梦想值得追求,更认同自己追求梦想的勇气与努力。这些应该属于一种更明确的“自我认知”。

还有一个感悟是:申请美高的经历,会一直鼓励我大胆追梦,义无反顾地付出。

家长感言

回想起来整个过程,大概有三个切身体会:

01尽可能早、尽可能充分地做规划、做准备。我们这次属于临时转型,中间再有一些曲折耽误了时间,所以整个过程其实是非常被动、疲惫的,有孤注一掷的风险与压力。

02不跟风、不比较,而是更多地结合孩子的个性、志趣来选择文体项目和活动;选定之后,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坚持。深层次的快乐,往往要经历许多付出之后才能体会,所以,在发展文体特长上,兴趣是入门最好的老师;然后是:唯有坚持,方可热爱。

03多陪伴、多鼓励孩子,少一些怀疑和患得失,全力付出之后欣喜地接受自己收获的回报。不论什么样的“终点”,实际上都是新的起点。我们最早收到的offer是OES,这个学校放榜比310早两天。拿到OES的录取,我们一样为之欢欣、振奋,因为努力的价值不能仅用学校排名来衡量。

对于寻找申请团队

概述起来,我们家庭认为必须具备的两个品质是:专业与敬业,这里边其实包括了素养、能力、责任心和品格等多方面的考量,缺一不可。

我们与机构的初识,源于2023年3月末的顺义机构分享会。那个时期,我们参加了许多顾问机构的宣讲会,机构是其中给我们初识印象最好的一家。这种初识印象基于两个方面的观察与考量:一是Anson和Eric两位老师先后登台介绍情况,两个年轻人神采飞扬,谈吐不凡,不是那种夸夸其谈,也不是难得糊涂的故弄玄虚,没有刻意渲染、输出焦虑,而是逻辑、层次严密的理性论说。创办人的智识、专业素养与个人能力,给我们家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二个方面是,分享会上,我们看到机构的各种统计图表,数据做得非常扎实,概念严谨,范畴明晰。大概是职业习惯,我们像看论文和项目报告一样来看这些数据。相比之下,其它一些机构的统计数据、宣讲话术,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含糊,甚至有明显的纰漏、偷换概念。直到今年申请季落幕,我们仍非常关注各机构的榜单宣传,印象与判断依然如此。

然而,我们与机构的缘分却有些曲折,兜兜转转之后,在去年的8月末才正式加入机构。最初没有选择机构,而是选择了另外一家顾问机构,唯一的原因是:当时机构的北京办公室还没有启动,我们认为当地机构可以给孩子面授辅导,会比异地上网课指导效果更好,这是唯一的原因。

但是,与另一家的机构展开合作后,我们渐渐发现事情并未如我们所期。这个机构与我们家庭的风格、理念不甚相投,沟通起来也不够畅达。所以,我们决定速效止损,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解约。8月下旬孩子爸爸给Eric老师发信息,问:我们解约了,想再加入机构,可以吗?Eric老师并没有立即接受订单,而是回复了一个信息反问我们:什么原因?短短的四个字,就让人踏实,因为认真、负责任地面对这个事情,底层的逻辑就应该是这样。

后来,在与机构展开合作后,我们看到了机构对孩子具体、细致的指导,从面试辅导到文书写作,反复抠各种细节。我们虽是线上的合作,但各项工作的进展和质量仍然非常完美。我们多次感慨:机构把自己的定位为留学路上的导师,而非“中介”平台,此言不虚。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细节,比如各机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各期文章、视频,我们也非常关注,从中留意经营管理者的精力放在哪儿,是否谙熟家庭、孩子常见的困惑与误区,是着力解决家庭的实际问题,还是公众号长期沉寂、无话可说没事可干,还是热热闹闹四处宣讲、只管扩张业务不管教学指导。从中都可以看出创办者的经营理念和事业初心。

基于这些认识与判断,我们始终庆幸与机构相遇相知,感恩机构的帮助。

申请过程中孩子的变化

我们看到孩子最大的转变是:他有了更多的自主思考以及更坚定的行动力,心态也更开放,敢想敢干、不辞艰辛地改变和突破自己。可以说,申请美高的过程,促使他更接近“内驱型”成长,尽管现在成熟度还不够,但我们相信这是原先的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短期内难以实现的转变。

合作过程中最大的感受:专业与敬业

在与机构合作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还是专业与敬业。说一些具体的事例吧,真实事例是最好的说明:

第一个事例是:孩子的辅导老师Zora在陪同另一个家庭赴美访校面试期间,那一个多星期,几乎全程与我们无时差对接,我们所有与美高的联系工作,都得到了及时处理。Zora老师不顾旅途劳累、事务繁多,坚持无时差地工作,不为可能的疏漏找借口,这是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机构文化的最好的证明。

第二个事例是:几乎每一场美高在京宣讲会,机构都会派出合伙人级别的老师到场,一方面及时了解招生的最新行情,另一方面也是为机构的孩子现场鼓劲。去年9月初,孩子参加了Lawrenceville的宣讲会,公立校孩子第一次登场操练英语,心里压力山大。我们眼看着他在会场转悠了一个多小时,欲言又止,就是不敢走上前去跟招生官说话。我俩时不时过去push他一下,但根本没有用。机构的合伙人Eddie老师知道后,让我们父母“出去”。我俩找个角落坐下,看着Eddie老师不动声色地观察,时而走到孩子身边,跟他耳语几句。很快,孩子鼓足勇气,走到招生官面前攀谈,成功迈出第一步。后来还有好几场宣讲会,都有机构的创始人或合伙人老师在场相伴、引荐。

12月初,在可然老师的引荐下,我们和某顶级学校的主招在宣讲会之前得到了宝贵的见面交流机会,有近半小时的单独交流,以孩子为主。我们认为那次交流为孩子的录取铺垫了好的开端。这些服务,是协议里没有约定的,可以说不是服务条款中的内容。但我们能感受到,机构把托举孩子这件事,真正当作自己热爱的事业来做,处处用心、尽力。

录取后,我们家庭和机构团队在北京有过一次简单的餐叙。席间,Eric老师对孩子的未来学习、选课给了许多具体建议。Anson老师则语重心长地跟孩子说了一段话:“祝贺你,M!我知道你一定收到了许多祝福、夸赞、羡慕,都是溢美之词!你确实很棒,但我还是想提醒你,在新的一程,你将要面对的是在美国精英教育下努力了八年、脱颖而出的新同学,他们会是你非常有趣的伙伴,也将是你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所以,欢欣之余,接下来,你一定要好好规划一下,继续好好学习,积极迎接新挑战!”这段话,就像老师给学生的“临别赠言”,流露着对孩子的关爱、激励与期待,我们心里非常感动,他们称得上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帮筛选 帮规划 帮协调 一站式服务

上一篇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保研情况如何?

下一篇

LSE不要GMAT/GRE的社科专业推荐!录取率均超过40%!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