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转学录取案例分享

前言

Preface每年本科申请季,机构见证了许多录取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戳下方链接可了解机构2023Fall美本录取榜单2023Fall机构美本录取汇总:一路泥泞一路辙,一路繁花一路歌!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和家长在本科升学中留有遗憾,找到我们咨询美本转学,希望要抓住二次冲击梦校、追逐理想的机会。

于是,为了帮助大家全方位了解转学的规划和申请,我们邀请到了在本转申请中收获理想录取的同学们分享他们的转学故事和经验。

分享嘉宾介绍

● 分享人:C同学

●原就读院校:美国院校

●原就读专业:经济学

●入读院校:斯坦福

●入读专业:经济学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聊聊我转学录取斯坦福的经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拿到斯坦福Offer的最初两天,我沉浸在纯粹的兴奋当中,但紧接着我又感到非常难过,因为马上就要离开熟悉的学校和人们了。前不久,我的导师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挽留我。紧接着又有一位教授来请我留下。我其实很犹豫,因为我现在就读的学校有许多关照我的人,不知在斯坦福,我是否还能拥有这样的友谊?

但我知道,要实现我的梦想,我需要更大的挑战,更多的风险,更大的不确定性。

01、起航

两年前,在我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正是同样的原因让我做出了出国留学的决定。其实,作为北大学生,我爸爸非常希望我追随着他的脚步参加高考,我也一直将北大和港大作为我的梦校。在他看来,这是一条低风险的平稳道路 ——但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疫情期间,我组织了一个公益活动,召集到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伙伴。我第一次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很多高考之外的选择

而如果选择出国,我会面对很多问题。第一,我的家庭几乎没有熟人生活在海外,我将会在举目无亲的环境下求学。第二,由于一直为“结果导向”的高考做准备,我只顾将自己的大考年级排名保持在清北线以上,丝毫不知所谓的“GPA”为何物。因为确定选择文科,我在物化生三门理工科上没有投注太多精力。

以及,我们学校每次平时作业都计入总成绩,但只有期中期末算排名。对于我已经擅长的英语、语文科目平时作业,我更愿意用做“五三”练习册的时间去做一些更有趣的课外活动。

因此,我的平时成绩远不算完美,成绩单上出现不少瑕疵。第三,我当时已经要升高三,听说此时出国路线上的同学们早已搞定标化,甚至是UC文书 —— 而我尚对此一无所知,焦虑于自己的落后。

萌生了出国的想法后,我征求了他人的意见。比如,我与高一参加夏校时认识的港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持续沟通,发现自己的确喜欢师生之间联系紧密的校园氛围,而这是大陆高校少有的。

我留学的想法越来越坚定,却遭到了来自父母的反对。在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我只能自己在网上检索信息。当时,除了哈佛在波士顿外,我什么都不了解;连麻省理工在哪里,我也答不上来。作为高考学生,可供支配的时间也并不多,只能熬夜刷手机。有一次凌晨两点,我在知乎上刷到了一个关于出国留学体验的帖子,就这样第一次遇见了机构。

我联系了老师,老师帮我联系了詹老师,我就给詹老师打了一个电话。当时我特别焦虑,对未来也没有很清晰的规划。我已经忘记詹老师当时具体说了什么,但他用短短一个电话的时间就通过条理清晰的讲解打消了我很多疑虑,让我意识到他是可以引领我前进的人。詹老师立刻展现出的专业性随后也很快地征服了我的家长。我的留学准备终于踏上正轨。

现在想来,当时随手刷了刷手机就给我往后的人生带来如此大的影响,简直是命运之线的牵引。

当时的我对自己的优势劣势没有很清晰的了解,非常不自信,天天觉得自己要“全聚德”,没学上了。詹老师的建议不仅在申请策略上至关重要,而且也在心理上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他的引导下,我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共情能力,以及我对这个世界怀抱的丰沛而热烈情感,是我应该引以为豪的特质。

北京清理“低端人口”的时候,我曾有计划去采访家旁边的批发市场中被遣散的商贩,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但一想到要见证他们的离开,我就非常难过,最后没有成行。我本来觉得这是一段失败的经历,不适合呈现给招生官,但詹老师也鼓励我把它写进文书里,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我性格的一部分。

申请我后来就读的文理学院时,我用了很多篇幅描绘校园风景,设想我未来在这里的生活,而把学术内容留在简历与其他附加材料里。这样的文书思路似乎有些冒险,但的确有效地展现出我对这里的向往。

另外,在詹老师的提醒下,我意识到领导力也是我的一个很大的优势。我非常喜欢召集来自不同专业,各有优势的人一起去完成一件我无法通过一己之力完成的事情,而且我从来不羞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例如高一在某全国性的模联活动中,我是最年轻的Dais Head(主席团负责人),但是我和四个经济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合作,成功高效完成任务。詹老师说,有专业技能的人有很多,想要掌控一切的管理者也有很多,但将大家凝聚起来的领导力是因为稀有而很有价值的能力。

02、新的开始:起点而不是终点

大学生活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我受到的冲击一方面来自音乐。在国内,很多年来,我都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合唱团的成员,受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在很多重要场合演出过。到了大学,我面对的是简陋的演出场地,稀稀拉拉的观众,和参差不齐的团员音乐水平,难免会感受到落差

我一度考虑过放弃音乐,但是因为热爱,也因为詹老师的鼓励,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我在指挥课和排练上投入了很多时间,还加入了所在城市历史最悠久的教堂的合唱团。

起初,对我来说,音乐是情感的寄托和宣泄途径。学术研究是一条孤单的道路。为了我的研究兴趣,我修读了很多比同龄人更加高阶的课程,身边也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合唱让我和更多的人建立起联系。渐渐地,我发现音乐的价值不仅如此。它帮助我和更广阔的社区互动,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高考体系一路成长,却突然脱离了国内熟悉的环境之后,我不时会叩问自己,“我到底是谁?”;但在合唱指挥,或弹奏管风琴的时候,国籍与种族的标签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关注的是你能为这个社区带来什么。给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合唱团排练,为各种宗教仪式演奏管风琴 ——虽然我与这些教派没有信仰上的关联,但是作为社区服务,这些经历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

另一方面,第一次踏入全英文的学习环境,大一上时我非常不适应。在理科课上,我起初甚至不知道“根号二”的英文是什么;在经济课上,虽然我有大量中文学术写作经验,而且学习能力支持我完美掌握课上的内容,但是英文学术写作经验一片空白,导致成绩不理想。

此外,文科课程通常有较高的阅读量要求;举个例子,其中一节课每次都会布置60页左右的阅读材料,一周有两次课。我大一第一学期阅读速度还比较慢,尤其又遇到几百年前的古老文献,光处理每页纸上的二十个生词都要花上十分钟。

所幸学校对大一上学期成绩的特殊政策允许我探索加试错。我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把长期的梦想逐渐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职业目标。

从5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联合国秘书长的演讲开始,我就对国际组织的工作充满了没有什么理由的向往。初一,我便加入了学校的模拟联合国协会。初二开始,我参加了不少全国的会议,和高中生同台竞技,拿到了不错的奖项。

模联的活动锻炼了我演讲的特长,在之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同时,我对全球性的问题和国际组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 尽管对高考生来说,这样的活动似乎有些不务正业。

从社长的位子退休后,我参与组建了中学模联社的校友会,给学弟学妹们搭建起平台。我喜欢帮助他们提升自己,并给他们带来价值的过程。

我高一时在港大参与的公共卫生夏校项目,和在高中期间的其它活动,也是专业兴趣探索的一部分。那时候我已经明确了去国际组织工作的心愿,但对于深入研究什么类型的国际问题,用什么方式去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我还没有非常清晰的想法。

到了大学,通过修读经济,宗教,政治这些课程,我对于不同学科看待国际问题的视角有了更深的理解。大一的寒假里,我把所有感兴趣且专业对口的职业方向列了出来,从投行咨询,国际组织,到公务员,基金证券,和保险公司,然后打了20多个电话去了解这些职业。

最终,我把目标定在了其中几个具体的国际机构上。如果说联合国应对国际问题的方式主要是呼吁,这几个组织似乎能够产生更加实质的影响。

确定职业方向后,我发现学校的课程并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的学校并没有针对经济政策的部门,而且相关的课程总是关注非常陈旧的理论,好不容易提到行动时,也常常和现实脱节。我也不喜欢课上的氛围。由于学校规模比较小,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也比较单一,课上的讨论缺乏多元性,学术立场十分单一,没能给我带来很大收获。

我和詹老师沟通了去其他高校学习的想法,詹老师表示了支持。和他讨论之后,我决定只申请普林斯顿,哈佛,耶鲁,斯坦福,哥大宾大这些顶级院校。虽然申请这些学校竞争非常激烈,但那时候,我在现在就读的学校里越来越如鱼得水,也不是那么坚决地想要离开。我只是希望不留遗憾。

03、迎接挑战

因为目标清晰,我大部分选课都是自主完成的,但这个过程中詹老师也给了不少建议和鼓励。我在大二的时候非常纠结要不要修读一门面向大四学生的国际贸易课程。这门课程有很严格的先修课要求,而三门先修课中我实际上只上过一门。我很担心修读之后很难取得亮眼的成绩。但詹老师鼓励我去尝试。他认为我的学习能力足以应对。

因为并没有满足先修课要求,我只能直接向授课老师请求修读这门课程,用参加过的课外项目证明自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我难免有些心虚,但老师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后来我一边听讲一边用谷歌自学,发现课程内容果然没有那么难以跟上。遇到了实在搞不明白的内容,我也不羞于直接举手提问。最后,我甚至还拿到了全班第一。

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有些挑战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可怕,我也非常喜欢这种“冒险”。这个学期,有一位教授雇我做初级微观经济的助教,在每周的Office Hour中回答学生的问题。虽然我正在上中级微观经济课,但我对于初级微观经济的知识其实全来源于高中的政治课《经济生活》一册,并未正式在大学学过这门课程。于是,我经常去旁听初级微观课程,还会在每次Office Hour前预留一个小时来准备作业和考试答疑,练习怎样去讲解。看来,“赶鸭子上架”也可以是有效的学习过程。

但我也并非一直保持着自信的心态。这个学期我注册了五门课程,但非常犹豫要不要退掉其中的拉美社会福利政策课。虽然我很喜欢课程的主题,但我们学校的政策的课程均分都很低,据说拿个B已经是万幸了。再加上我对待每门课程都很认真,多一门课意味着在课业上多投入不少时间和精力。我很担心GPA崩盘影响转学。

但詹老师提醒我,这节课是这学期我唯一真正喜欢的课程。如果喜欢,就应该大胆尝试,因为投入时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还安慰我这节课拿到B也没问题。结果,我包揽了课程一半以上的发言,总成绩99分。老师说我是课上唯一一个显然认真看过所有阅读材料的学生。

顺带一提,大二时我的阅读能力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几乎可以用课间时间解决所有阅读作业,甚至还能保证每天半小时午睡时间。我的论文写作也逐渐达到了满分水准,越来越得心应手。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非常有盛名的几所英国大学留学生都申请哪些专业?

下一篇

2024最新美国留学签证全流程详解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