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群里的家长也知道我们机构的美国访校计划。终于在昨天,二十天的特种兵式的美国访校之行顺利结束了。于是,我会开始提笔写写走访了十多所学校,和接近十位招生官面谈的感想。感想很多,我打算按照主题,一点一点和大家分享。
今天我要谈的,是招生官,这个掌握了我们录取结果的角色。他们,是怎么看申请人的。
可能和大家想象不太一样的是,招生官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他们通常是一群很容易接近、很乐意回答大家问题的工作人员。如果你们打开任何一个美国大学官网的招生admissions的页面,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看到For prospective students(学生),For high school counselors(高中升学指导),For parents(家长)至少面对这三大人群所提供的资源。
我们在访校的时候正好是离5月1号最后确认入学时间的前夕,有大批量的已经录取的学生来学校参观、和招生官和在读学生面谈,来最终确定自己的就读学校。对于美高来说,顶尖学校的升学指导更是和大学招生官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甚至有非常好的交情。这些在招生官的工作里都是被允许和支持的,招生官希望通过全方位的信息来了解申请人所就读的高中的情况,从而判断某位申请人是否他们要寻找的录取人选。
那对于国际生来说,招生官又是怎么去了解中国的高中的呢?通过我们的面谈,我总结了几点:
01学生提供的school profile。
但这个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官方的school profile,在南京,南外普高、绝大多数国际部和国际学校都会提供。正规的school profile里会有对于学校课程体系的介绍、学生人数、学生组成、历年录取结果和上一年录取结果的介绍;school profile是招生官对于申请人高中的第一印象。
02到高中来做info session。
这件事情非常有意思,因为info session的目的是让高中生了解大学的,但是康奈尔文理学院的招生官和我们透露了一个细节,她来南京两所知名高中做info session的时候,也很注意观察了在校学生的状态,也和在校外教聊了,她可以强烈感受到学生的气质和他们的价值观是否匹配。她也提到有些高中她一去,她就直觉感受到这并不是康奈尔要寻找的学生,几乎也没有从这个学校录取人。
03历届学生的表现。
是否会持续追踪已入学学生的就读表现,这个问题我几乎问了所有的招生官,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有些招生官认为,他们不对学校faculty负责,他们也按照招生办的标准完成了工作;但也有一些资历深的招生官会和教授有密切沟通,会获得一些学生就读情况的反馈。从而对前期的招生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反馈。
这些对谈都特别有趣,因为我开始感觉到了,招生官的工作有时候也像玩桌游的玩家一样,除了看牌面信息,还会看场外信息,最终获得一个录取结果。而这些场外信息,并不是单独一个申请人可以把握和影响的。
我们的对谈还在往深处走,我急切地想要知道招生官是怎么审核材料的。在我们之前的分享里也讲过,有些大学是有公布的招生公式的,每个申请人会在不同的维度获得一个分数,最后相加起来获得一个总分。但是这些分数值通常是很低的,比如满分30分,而申请人往往是上万的,要在分数上获得区分度,实在是太困难了,这些顶尖学校又是怎么样挑选学生,同时录取率保持在10%以下的呢?
如何挑选学生,是我们在和招生官面谈中的核心问题。
可以预料的是,每个招生官的回答一定是不同的,至少侧重点是显著不同的。但是,招生官的答案,往往不是数值,而是“品质”。
而品质,是不可以被量化的,它需要被招生官从材料中获取,比如:挑战自我、社区关怀、幽默风趣。。。它们会从学生提交的所有材料中,得出一个综合的印象,没有哪一份材料是具有决定性的。
在这个时候,我们非常深刻的明白了一个道理:坐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每年阅读几千上万份材料的“人精”,而绝大部分的顶尖学校的AO已经有了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他们虽然心中有公式,但是他们的确只需要5-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确定,这是不是他们要的人。从不同学校招生官的回答里,我不断的在回想我辅导过的录取了这些学校的学生特点,准确度非常高。所以这也是选校策略的重要性。学术优秀仅仅是这些顶尖学校录取的第一道门槛,剩下的学生品质和性格,才是这个游戏的重头戏。
招生官的“精”还体现在了可以识别材料真假的能力。
虽然这20天我人在美国,但是国内的AP/IB卖答案的事情我也一直在关注。正好,我们在和招生官的面谈中聊到了美本申请中越来越严重的作弊问题。一开始,我们问的比较谨慎,因为不希望招生官对于我们南京地区乃至中国学生的形象贴上负面的标签。招生官也许是感受到了我们的担忧,很直截了当的说:这个是全球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地区。基本上工作了5年以上的招生官都是能够及时了解到全球范围内竞赛作弊、考试作弊的问题。如果他们一旦觉得这个比赛的可信度降低,那他们会在其他申请材料里寻找线索确认学生的学术能力。
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怀疑出了事儿的比赛,但是他们会怀疑学生。
同时,招生官也会在材料的整体性上,直觉性地感受到这一套材料背后的学生是否如他们所描述,也就是authenticity。最经典的,莫过于判断这个学生是否真的想学他们所申请的那个小众专业。有招生官和我们说:有时候我实在是难以想象有这么多中国学生要花费这么高昂的学费来我们学校学性别研究。我想,这句话的解读,不是说小众专业的申请就一定会被质疑,而是大量的同质化的故事和说辞实在难以让人信服。一份真诚的申请材料比一份绝对优秀的申请材料会更容易被人记住。
有一位招生官和我们分享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真实事件:有一个中国高中在某年有二十多位学生申请了他们大学,其中有22位都惊人地选择了同一个小众文科专业,而且所讲的故事非常相似,只有2位学生没有选这个专业,1位选了数学1位选了物理。那年,他只从那个学校录了两位学生,分别是那位选择数学和物理的学生。
明白招生官都是“人精”,是读懂美本申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