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南洋理工大学心理学系的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南洋理工大学的Assoc Prof Ho Hau Yan Andy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教授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副教授,同时也是李光前医学院的副教授,担任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部主任。
何教授是一位多次获奖的社会科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心理社会老年学、艺术和创意老龄化、姑息治疗和丧亲护理、整体疗法和社区赋权等领域。他是著名的国际死亡、临终和丧亲工作组(IWGDDB)以及死亡教育与辅导协会(ADEC)的董事会成员,也是死亡学和婚姻家庭治疗师。
自2015年11月加入南洋理工大学以来,何教授作为首席研究员和共同首席研究员,已获得教育部、卫生部、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等机构的主要竞争性研究资助。
研究领域
何教授的教学领域和研究兴趣包括:心理社会老年学,健康和创意老龄化与艺术相关研究;心理社会康复,中风和心理健康恢复中的生活质量;丧亲和痴呆护理中的照顾者支持和心理韧性建设;公共卫生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服务与政策研究;干预研究,整体疗法,生死教育,医学人文;社区赋权,卫生服务研究,参与式行动研究。
研究分析
(1) Ho, A. H., Ma, S. H., Tan, M. K., Bajpai, R. C., Low, J. Y., Wu, H. Y., ... & Car, J. (2021).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death anxiety, religios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Implications for end-of-life care services. Palliative & Supportive Care, 1-11. 这篇论文调查了不同年龄组的死亡焦虑、宗教信仰和生活满意度,结果发现老年人的死亡焦虑和宗教信仰显著高于年轻人,而生活满意度则显著低于年轻人。这项研究为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了启示,表明应针对不同年龄组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
(2) Tan, M. K., Ho, A. H., Rajaram, N., Koh, G. C., Tan, E. K., & Poi, P. J. (2021). "To live well and die well": Cultural variations in experiences with advance care planning for older adults. BMC Palliative Care, 20(1), 1-11. 这项定性研究探讨了新加坡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对预先护理计划(ACP)的看法和体验。研究发现,不同文化群体在ACP的参与度、对死亡的态度、决策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发现有助于医疗服务提供者在推广ACP时考虑文化差异,提供有文化敏感性的服务。
(3) Ho, A. H., Tan-Ho, G., Ngo, T. A., Ong, G., Chong, P. H., Dignadice, D., & Potash, J. (2019). A novel Mindful-Compassion Art Therapy (MCAT) for reducing burnout and promoting resilience for end-of-life care professionals: A waitlist RCT protocol. Trials, 20(1), 1-11. 这项研究protokol描述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正念-同情艺术治疗(MCAT)对临终关怀专业人员倦怠的干预效果。MCAT是何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一项创新性整体疗法,整合了正念、同情和艺术治疗的元素。这项研究有望为缓解临终关怀专业人员的工作压力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4) Ho, A. H., Car, J., Ho, M. H. R., Tan-Ho, G., Choo, P. Y., Patinadan, P. V., ... & Neimeyer, R. A. (2017). A novel Family Dignity Intervention (FDI) for enhancing and informing holistic palliative care in Asia: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 18(1), 1-12. 这项研究protokol介绍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家庭尊严干预(FDI)对亚洲晚期病人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FDI是何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一项创新性心理社会灵性干预,旨在通过促进患者与家属的沟通、表达情感、回顾人生等,提高临终关怀的质量。这项研究有望为亚洲的临终关怀实践提供循证支持。
(5) Ho, A. H., Dutta, O., Tan-Ho, G., Choo, P. Y., Low, X. C., Chong, P. H., ... & Tan, S. M. (2019). Thematic analysis of spousal interaction patterns among Asia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life-threatening illness. BMJ open, 9(11), e032582. 这项定性研究分析了亚洲父母在面对孩子慢性致命疾病时的夫妻互动模式。研究识别出四个主题:协同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和理解、冲突和疏离以及个人成长。这些发现为支持面临困境的夫妇提供了实用见解,并为家庭中心护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6) Ho, A., Ngiam, J., Tan, G., Toh, H., & Car, J. (2021). A scoping review of narrative reviews on advance care planning. BMJ supportive & palliative care, bmjspcare-2021. 这篇文章对预先护理计划(ACP)的叙事综述进行了范围界定回顾。研究总结了现有综述的关注主题、方法学特点和主要发现,并指出未来综述研究的方向,如纳入更多非西方国家的证据、关注ACP的实施和评估、采用更严谨的方法学等。这项工作为推进ACP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系统性的参考。
项目分析
(1)CADENCE Platform 3: AI, digital health and human potential.该项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和数字健康技术在提升人类潜能方面的应用,何教授作为首席研究员主持该项目。项目整合了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卫生等多学科视角,致力于开发创新性的数字健康干预措施,以促进全人健康和福祉。
(2)Striving through Caring: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Flourishing in Dementia Family Caregivers. 这项现象学研究探索了痴呆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心理韧性和成长经历。通过深入访谈和质性分析,研究揭示了照顾者在艰难的照护旅程中获得意义感、同理心和积极情感的心理历程,为设计家庭照顾者支持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
(3)The Table to Console: A Novel Psychotherapeutic Culinary Grief Intervention [CGI] for Bereaved Family Caregivers in Singapore. 这是一项创新性的"烹饪悲伤干预"项目,以饮食和烹饪为媒介,帮助新加坡丧亲家庭照顾者走出丧亲之痛。项目整合了心理治疗、悲伤辅导、叙事治疗等元素,通过引导照顾者制作和分享与逝者有关的食物,唤起积极回忆,促进情感表达和社会支持,最终重建生活的意义和希望。这一项目彰显了何教授在创新悲伤干预领域的贡献。
(4)Integrative Health Coaching Post-Stroke. 这项研究评估了中风后整合性健康辅导对患者身心康复的效果。在为期三个月的干预中,接受过专门训练的健康教练为中风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指导,如饮食、运动、压力管理等,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初步结果表明,接受健康辅导的患者在功能状态、情绪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这项研究探索了一种新颖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康复模式。
研究想法
一、针对老年心理健康与创意老龄化领域,建议从以下角度开展研究:
- 探索艺术治疗(如音乐、美术、舞蹈等)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情绪调节、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设计并验证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 研究科技辅助(如VR、AR、AI等)在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如开发沉浸式回忆治疗系统,促进跨代交流的数字讲故事平台等,评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 针对老年病患者(如慢性疼痛、失智症等)开发整合身心灵的辅助治疗方案,结合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宗教/灵性需求等,探索提升老年病患生活质量的综合途径。
二、针对临终关怀与善终服务领域,建议关注以下问题:
- 发展适用于亚洲文化语境的预先护理计划(ACP)模式,探索将家庭决策、社区参与等元素纳入ACP,并评估其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三方的影响。
- 设计并推广"合家欢"式临终关怀服务,强调患者、家属、医护团队的协同参与,营造温馨、有尊严的善终氛围,研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家属哀伤调适、医患关系等的影响。
- 探索人工智能(AI)在晚期病患心理社会需求评估、匹配服务资源等方面的应用,开发智能化临终关怀决策支持系统,助力提升临终关怀服务效率和质量。
申请建议
1. 在申请前,要系统梳理何教授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性论文,深入了解他关注的科学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合作的跨学科团队等,找准切入点。
2. 发挥自己的学科背景优势,思考如何与何教授现有研究形成互补或延伸。例如,医学背景的学生可聚焦临床干预研究设计,社工背景的学生可关注服务转化,人文背景的学生可深入个体生命体验等。
3. 积极参与何教授团队的研讨交流活动,主动请教学习,展现自己的学术热情和研究潜力。在与教授沟通时,要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体现独立思考和批判分析能力。
4. 在研究计划中,要体现对本领域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目标,并对拟采用的理论视角、研究设计等有恰当说明和论证,可适当纳入跨学科元素。
5. 在申请材料中,要凸显与何教授研究方向的契合度,同时要展现个人特色和发展潜力。例如,在相关领域已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学术产出,有参与跨学科项目或国际交流的经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