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整的留学申请经验分享

编前:Yuki的这篇分享,上来就有接近5000字。我们也考虑了很多版本,最终决定如实地、完整地在机构平台上将它分享给大家。一直以来,Yuki就用她的率真、勇敢、“大无畏”激励着我们每个人。我们也希望在很多漂亮但其实空洞的“宣传稿”下,你也能像我们这样,完整地、全面地感受到每一个档案背后活生生的申请者。就像Yuki高中一直努力倔强地做的那样。

名字:Yuki W

课程学校:WLSA AP课程

英语成绩:托福115、GPA:G11结束4.27

录取轮次:RD

学校及专业:Rice University - English Major

01、选择出国和选择”中介”

我准备出国的契机非常草率,当时我在体制内的初中读书,成绩不错,六百人能考到前二十。但是当时读得非常努力,非常痛苦,觉得自己倾尽所有,没有更多的潜力可以挖掘了。

当时的我觉得自己虽然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是这好像并不是我想继续坚持下去的方向。当时整个世界对我来说都非常的混乱,大脑也很迷茫,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今天要刷多少题目和明天晨读需要背诵的内容。

初二期末考结束的那一刻,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成绩是全年级第十三名,我重重地松了一口气,但是又因为之后还有无穷无尽的考试而感到筋疲力尽。妈妈当时就怂恿我出国念书,所以我看起来好像是为了逃避原有的环境,就匆忙出国了。

第一站去的是新加坡。当时觉得新加坡是一个不错的国家,安全干净。但是当时我们做的所有决定都非常冲动,所以刚开始,我在新加坡呆得特别无措,未能考上新加坡的公立高中,但考上了一所美国国际学校。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量,我和父母最终决定要开始认真的搞清楚出国留学的申请过程。我们到处听不同网上的讲座,还有看很多科普书,最终确定了美国方向的大学,并通过在新加坡训练出来的英语能力考上了上海的WLSA。

回到中国,感觉心安定了很多,我们也开始有条不絮地准备接下来的申请。虽然我看着像是一个情绪充沛的人,但其实我也非常喜欢制定计划。开始一件事情之前,我一定要先把规划表写出来,才会开始执行层面。高一的时候,我对美本申请其实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比如说Holistic Review,再拆分到GPA、标化成绩、课外活动、实习等等。

我当时就觉得我如果要申请,一定要先把专业定下来,然后围绕专业去做活动、选课。

和父母讨论之后,我定下了传媒这个专业,因为自己喜欢写作,喜欢拍照,也喜欢做采访这些活动但是当时整体还是比较迷茫的,自己做的很多活动都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向,也不知道这个活动到底有没有“用”。

再加上当时自己和父母关系并不好,我本能的觉得没有安全感,而我寻找安全感的方法是找中介。当时在我的概念当中,中介应该能帮助我搭建起整个框架,然后我就能安心的按照他给我规划的道路走下去了。

我妈妈一直帮我找各种资源,让我跟各种中介的老师沟通。这个过程一点都不有趣,我每次开头都需要重复一遍我喜欢干什么(写作,拍照),还有包括为什么自己想要选择传媒的原因(因为父母和我觉得这个比较适合)。不同的中介反应不一样,有些人会支持我,觉得我就是做传媒的人,有些人会给我推荐其他更好申请的专业,有些人会跳过我给他的信息直接问我托福的分数和做过的活动。

然后我遇到了机构

当时与我沟通的是Huini就像往常一样,我开始从头讲起自己的理由和故事。然后她打断了我,她问我:我现在听到的都是你觉得你适合什么,你的父母觉得你适合什么,但是我没有听到你想要什么,你热爱什么我愣住了。我想说我自己也是喜欢的,也是觉得这个是好的,但是我没办法说出口。然后我妈就把话头接过去了。接下来的对话我比较沉默。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好像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然而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立刻决定去机构。契机是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同学在做的CTB项目刚刚结束。

这个比赛的项目是我同学父亲提供的资源,最后并没有拿什么大奖,但是我做的挺用心的。结果结束了之后我的同学跟我说接下来的后续并不想让我参加了。原因是她觉得我非常自私,并不是真正想帮助我们项目关注的人群。我觉得被背叛了。很难说到底谁对谁错,也很难说到底谁自私谁不自私,当时的我只是愤怒的将这次失败归咎于我并没有把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我又开始思考找一个中介,我莫名奇妙的想起那个电话,那个问我到底你想要什么你热爱什么的电话。我又一次打给了Huini。我有些记不清那次到底说了什么,我只记得我哭的很惨,然后边打嗝边跟她说了这次事情,说我希望有中介能帮忙提供资源。Huini很安慰的听完了我说的话,并没有支持,也并没有反对,她只是默默地给予支持,让我自己将整件事情理清楚。之后我就进入了机构。

02、我的高中生活:形散神不散,我开始真正勇敢地去探索了

在机构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是一个Camp(小编注:当时的申请季前的Bootcamp)。当时正值疫情期间,所以只能在网上参加。

在这个Camp中,我认识了很多人,他们有各自的活动轨迹,热爱和未来的方向。而我在这个Camp当中感悟最深的就是,不要管到底“有没有用”,想一想你到底想不想要,喜不喜欢。

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开始写自己的公众号,用文字去剖析自己,用文字去表达感受,用文字去触碰真实现在想起来,这是我做过最重要的决定。

机构的规划流程并不像是流水线:并非一个老师负责你的活动,然后接下来一个老师负责你的文书。也不会只是给你一张工作清单,必须在某一段时间我们完成什么。

在机构, 我跟很多老师都经常聊天,深入地聊天,不同的老师都给了我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Louie曾经给我介绍过康德,希望我能在写作的爱好上对美学有更深入地了解。我跟机构的同学在10年级就做了一次YOC,练习了新闻写作。我也在10年级就去了一个前媒体人开的口述历史训练营,还参加了钱佳楠老师的创意写作课在他们影响下,我开始根据我到底喜不喜欢为标准尝试不同的活动,10年级开始,我做了包括摄影、写作、家族史、CTB、YOC、YIC等等活动和比赛,同时我还给家乡学校的低龄学生开了一个公益的英语课支教活动等等。虽然看似没有一张checklist,现在回想起来,一切又在自然中慢慢地做好了铺垫

更重要的是,在做活动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越来越来了解自己,最后虽然没有把所有参加的活动都写上活动列表。

回头看,我最深的感悟是:一些看起来没用的事情,最后往往都是对个人成长有一定影响的经历了这些年的探索之后,我真正感受到——所有的尝试,就算失败了,也是非常珍贵的经历。唯一遗憾的是G10最开始的的时候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当时非常急躁,现在想想,我要是当时能更大胆的去尝试更多喜欢的项目,也许最后能走得更加坚定。

另一件心态上有重大突破的事发生在G11。我当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学分只有四分的哲学课,在刀哥(小编注:WLSA的哲学老师)的带领下讨论了很多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比如说你到底是谁,知识从哪里来,这个世界的起点是什么。因为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我开始拾起小时候曾经思考的那些人生命题,比如说“门卫三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我当时读了很多相似的书,当时学校的升学老师也有意识地在推动这些人生命题,我发现这些核心问题对于我整个人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向自己发问,用写作去探讨自我认知和未来的方向我发现,这也是申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看见自己,看见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清自己热爱的是什么,看清自己未来想走什么样的路。只有真正看清自己想要什么,在申请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学校到底想从你身上了解什么,才能将自己更全面地展现给学校。

G11,因为之前的积累,在机构建议和老师的辅导下,我也如愿申请到了几个超级有含金量的夏校:西北大学Medill的新闻夏校,爱荷华创意写作营,以及Pioneer的一个传播学研究项目。

但在参加了新闻夏校之后,我发现传统的Journalism可能并不是我真正喜欢的专业,因为Journalism的写作是为了观众(audience)而写的,传统的Journalistic report也非常讲究格式的规整性。

这么多的限制,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是写作本身,而不是传媒。于是我转向了更加理论性和根本性的传播学(Communications),然后在没有传播学的学校我申请的是English或者Philosophy,因为我对写作和哲学的热爱是会持续一生的,所以最后录取的是英语专业我也觉得非常满意。

在探索的过程中,机构的老师会给我提建议,支持我干想要干的事情,但不会一直催我,或者是告诉我接下来要怎么做。她们总是能在所有的关键时刻给我Backup(对不起我觉得这个英文特别贴切请务必用这个),在合适的时候质疑或者推动我的想法,然后在一些很重要的时间节点跟我进行深度的聊天。她们说,只要每个学生被相信着,他们就能“看见自己,发现世界”。

03、申请季:比文书、选校更不容易的是我突破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在进入申请季之前,机构组织的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暑期的PSS了。

这个活动的过程就是接触他人,走出舒适圈,然后不停的写写写。我在当时收获了很多朋友,而且收获的方式非常“尖锐”。在PSS的第一天,我就一直在怼人。我对参加同期PSS的同学说:我听到的只是感觉你非常的害怕,害怕自己以前相信的东西无法持续下去,根本没有自己想过到底为什么而做;我还说我觉得Leadership并不是你这么做的。

“怼人”的后果就是,事后我后悔得哭了好久。那天晚上我就是感到很委屈,我似乎一直是一个带着刺儿的存在,但是我总觉得这是我对别人最大的一种真诚:不伪饰什么,实事求是。在那一场尴尬以后,我发现我跟他们的关系反而莫名其妙地拉近了。有意思的是,当时那位被“怼”的同学,后来还给我写了一封Peer Rec,也获得了那所学校的offer。

当我看到他写的Peer Rec的时候,我又哭了。这次哭是因为我看到他字里行间对我的描述,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完整地、没有误解地、被别人理解了

以下是当时写的一些总结感悟:


“我会很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会想起帮助别人。我不否认我是这样的人。可是每次结束的时候,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帮助他人之后自己会得到的成就感可能才是我去帮助他人的理由。

可是这样,跟虚伪有什么区别呢。跟我父母说他们的无私时有什么区别呢。跟伪善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我以前的想法。 我现在还在想。我会想,其实我这么做,也在逃离真实的自己,而逃离是一种罪恶。永远要诚实的看着自己,承认自己。

如果我在意他人,就去在意他们;如果我想去帮助他们,那就应该去帮助他们。也许我可能就是为了自己,但是的确也是帮助了他人。

这样想,是否会好一点呢? 行动还需要时间。但是我已经开始思考了。这是否是一种进步。 接受他人的批评其实很不舒服,可是当我写下来的时候,我感觉舒服多了。”


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一直非常想要去帮助别人,但是我从来不想这样直白地说出来,我甚至把自己扮演成了一个很酷的很尖锐的人。因为在我的观念里,帮助别人又说出来,把自私包裹在无私里,非常的不纯粹,非常的不真实。很多时候就像是一种道德绑架。而我厌恶这种道德绑架,也不希望自己是绑架别人的人。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这样想,其实是非黑即白的思维,好像一定要把自私、无私分得泾渭分明才可以。人为什么不能既是自私的,又是无私的呢?那一刻,我感觉我把自己从一个笼子里释放出来了。

最后再谈谈申请季具体的工作吧。因为我很喜欢写作,写文书对我来说基本算是一种享受,但是确定哪一所学校是真爱却很难。

所以机构的老师就建议我广撒网将Common App上20个空格都申满了,冲刺,匹配,保底都有申请,还申请了两所我愿意去的文理学校尤其是我非常无畏地申请了很多大藤,“抱着喜欢他们文书的态度”,只要写了就申请。

其实大藤的文书题目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大藤的文书题目架构很广,格局很大,写了大藤的题目再去写其他学校,也会写得更加流畅,展现得更加丰满。当时Harvard有个补充文书就是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长的List,想写啥就写啥。机构的老师就带着我把我的三观完全顺畅的表达出来了。写出这一篇文章后,后面所有的文书都写的非常快,而且质感很舒服。

写文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不害怕去修改。我有些文书写得很快很流畅,有一些就会改很多稿。但是我本身就非常享受改文书的过程,像雕刻一样精雕细琢,非常有成就感。所以同学们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去改文书,因为好的文章真的是改出来的。

当时学校里的Estela老师和张老师一直在给我提意见,我主文书可以说前前后后真的是改了二十多稿,最后读自己写出来的文书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这个过程的产出是非常紧张且情感起伏强烈的。就如同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冥想。但是也正借着这个机会,让我看到了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迹,很未来的方向。

回望整个高中,我感谢我的父母用他们力所能及地方式支持着我,虽然我们有过很多的冲突,但是我也很自豪他们从来没有回避过这些冲突,他们是真实的,这是他们给我最好的礼物。

我感谢在WLSA遇到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他们给了我很多成长和做事的机会。我感谢在机构遇到的老师、同学们,陪伴我走了一段非常珍贵的人生历程,他们让我仍然是我自己,但又不断地超越了我自己。最后,我也要感谢我自己,一个永远在路上,在追寻答案的自己。

很高兴我能与你分享我自己的经历。我非常喜欢写作,如果你也感兴趣后文,欢迎继续关注我的公众号“四十九与织梦“(鞠躬)。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国际初中生如何衔接GCSE英语?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难在哪?

下一篇

留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