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尔大学录取家长专访:行动要快 坚持要久

个人档案

Profile

基本背景

● 深中,托福110

竞赛/活动

● Harvard China Thinks Big 全球创新研究大挑战:1st Prize & Best Presentation and Defense. Qualified for Intl Round.

● YOC全国中学生青年观察2020全国总决赛:Honorable Mention Award

● JEA全国高中生媒体作品评选:Superior Award for "Project iSight" (1 of 5 out of 1200 projects)

● 耶鲁YYGS夏校学员:文学,哲学与文化

● 国际青少年蒙特梭利模拟联合国(MMUN):在30,000+名成员中,首位获邀请参与MMUN纽约会议及西班牙领导力项目的深中学生

● CTB Project Wasteify项目队长(设计)

● 海南兴隆自然教育学校教育与建筑设计师

● 中国古代建筑科研:于IMEESS发表论文

● “Teens Gleans”项目发起人兼设计师

●  SMS iSight摄影社团主席(12年摄影经验)

●  SMS中国古典音乐乐团成员:二胡/媒体制作

2021-22申请季录取结果

● Cornell 建筑

● CMU 建筑

当时您和孩子是怎么想到要出国留学的?

按部就班地走过九年义务教育,一直到中考录取完成,我和Joe都没有真正开始考虑留学美国的选项,兵荒马乱的初三没有给人留下足够的思考和准备的时间,Joe所录取的高中也一直是本地高考录取的佼佼者。直到高中开放国际体系的准入考试,我们以多尝试、多选择的初衷顺利通过后,Joe和我突然都有些心动,我才开始思考他未来三年以及之后的学业规划是否可以有另外的可能性。

Joe过去初中三年的中考经历并不顺畅,他的成绩曾有过一个比较大的波动,是从初二开始咬牙各种补习和刷题,才勉强挤进现在所在的高中。再重复三年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生活,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但高中学习分秒必争,一旦选定国际方向就几乎没有回头路,对于毫无美本申请经验的我们家来说,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所幸,我们没有浪费初升高这宝贵的暑假暂停时间,也没有停留在单纯在自己埋头思考抉择的这一步。在初高中衔接的这个暑假,我带着Joe跑了深圳大大小小许多的留学中介,反复咨询了高中国际体系的多位负责老师,自己也加入了大量的美本申请家长群,听过数十场前辈家长的经验分享会,明确了美本申请所需要的准备工作和对学生、家长的能力要求。

同时,为了确认Joe是否能够适应国际方向的英语能力提升和各AP学科学习,我们马不停蹄地开始这两个方向课程的学习,也在一个月内很快确立了初步的信心。最终确定下国际体系的方向,正式开启三年的“爬藤”美本申请之路。

事实上,如今再来总结,对于国内中高考更加看重的“解决问题”的能力,Joe在知识点的掌握和归纳、融会贯通解决问题的方面可以说和很多优秀同龄人比较起来,是不占优势的;但对于很多国外大学录取时强调的“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的能力,一直在我们比较“放养式”、注重“启发学习”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Joe更显得游刃有余。

在选择专业上,也许家长和孩子会面临一些分歧;您认为家长在这方面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Joe最初确定的专业方向是电影,一方面是因为那时他对摄影摄像的兴趣正浓,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几位高中优秀学长学姐专业的影响。在我尝试说服他暂缓确定专业方向却起到反作用时,我在机构顾问团队的建议下转变了思路。

我知道这也是很多家长和孩子会面临的问题。但拆解开看,Joe不满的是我对他“自主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怀疑,而我在意的是他“是否明确这一方向具备未来发展可能”,这二者其实并没有本质冲突。

在机构顾问的引导下,Joe一方面开始进行对美国大学电影本科项目的调研,另一方面也参加了机构提供的文化、哲学、艺术相关的各项内外部活动,我则是单纯做好鼓励、支持的角色。也正是通过各种网络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前辈学长姐的交流,他真正了解了大学电影本科项目学习的内容、未来毕业常见的去向,也认识到这个小专业的局限性,开始主动地和我们讨论其他可能的专业方向。

事实上,我和Joe的很多想法还是高度统一的,考虑到Joe的个人兴趣和特长,我们很快排除了传统的理工方向、社会科学以及更加理论研究性的文史哲方向,将目光聚焦文化、艺术相关的领域,着手了解并尝试了很多Joe感兴趣的专业课程、短期工作坊,这其中就包括了机构介绍的,远在北京的SCOPE思璞,后来也成为Joe建筑专业作品集的指导机构。

最终在高一学年结束前,我们确定了建筑的专业方向,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时间节点——经历过充分的探索和思考,也为之后针对性的准备工作留下较为充足的准备时间。

出国留学申请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您是如何帮助孩子平衡GPA、标化考试、活动和文书等多个方面的?

01

校内课程:GPA最重

国际体系的校内课程依然是重中之重,因为GPA的数值基本框定了未来大学的选择范围。而同我和Joe最开始想象的轻松随意不同,校内课程贴近国际大学的评分标准涵盖了作业、小测等过程性评分以及期中期末考试两大板块,激烈的校内竞争更是要求学生从开学到期末的全力冲刺。

现在回想Joe的高一,我仍旧记忆犹新。Joe数理化方面的短板几乎是高一一开学就暴露无遗,前几周勉强能够跟上课程进度,但随着漏洞越积越多,差距也肉眼可见地拉大。

就在各科的期中考试后,Joe告诉我们他急需课外补课来解决课堂遗留的问题,于是整个高一,无论是周末和平时的晚上,他几乎很少有空闲的时间。事实上,课外补课对于国际体系等级制的打分课程来说,的确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我们寻求的不是成为每一科目的佼佼者,而是赶上大多数人,确保尽可能多的A等级,摆正这个心态,对整个申请准备的时间划分,特别重要。

02

托福标化:打好基础,讲究策略

高一开始,我们和机构一起敲定的目标就是在高一下学期初拿下托福110+。因为Joe从小在英文方面的积累,最开始的提升过程很是顺畅,高一上学期初的首考拿到104,寒假提升到110,虽然和同年级的高手相比当然不够拔尖,但相对Joe自己开始仅数月的专项学习来说,已经可以说超出我们的预期,也让我们对接下来专心标化,借助标化学习巩固托福这个过程充满信心。

但接下来,20年年初开始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整个计划。抱着侥幸的心理,我们一直到高一学年末都还在备考SAT,到了转战ACT,过程中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这两种考察重心并不一致的考试更是给Joe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备考ACT几乎可以说是Joe高中三年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本身理化的基础就相对薄弱,ACT语法的重心更是难以在短时间全部掌握,数学、科学、语法、阅读四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要下苦功夫,进度也理所当然地格外缓慢。

高二下学期初,Joe第三次ACT考试的分数仍然没有达到预期,其实现在想想,完全是可以战略性放弃的项目,但当时多少是心有不甘,不太能接受这个沉没成本,咬着牙一直坚持到暑假才在机构团队的建议下放弃,最终也没有拿到满意的成绩进行提交。同时,ACT整个节奏的滞后挤占了原本计划的托福第二阶段提分的准备时间,最终Joe的托福分数也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提升,反而带来申请前又一次心理波动,现在想来都还有些后悔和后怕。

这里也希望这段曲折的反面教材可以给大家提个醒,托福和标化的分数提升离不开基础的漫长积累,绝不能寄希望于短期内找到好的应试技巧。准备过程中也许会面对很多意料之外的波折,这时更需要多和顾问机构、学校指导老师沟通,灵活转变策略。

03

活动:有侧重也要多角度

相比较将将达标的GPA和托福,Joe的整个申请资料中,最能给他加分的,一定是多样化的同时也能展现清晰思路和个人形象的活动内容。

在专业方向还没有完全确定的高一,我们更多的选择一些常规的、大类别的内容,比如学校社团,YOC及CTB这一社科类竞赛,以及美国大学开设的暑期夏校,通过这些活动所展示的研究性的思维、基础学术能力、领导力、公益责任心是普遍适合所有美本申请的。

高一暑假确定了建筑方向之后,活动的设计就需要更多专业上、个人形象上的思考,一方面是必须展示给大学的建筑专业内的研究性思维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有能够给招生官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点。

在和机构、建筑专业老师讨论之后,我们确定了“中国古建筑”“建筑与自然”两个有所关联的方向,并且把针对中国古建筑的学术研究,以及针对建筑与自然主题做的一个自然学校课程及建筑设计作为整个活动列表最重要的两个项目。

除此之外,Joe发起的“少年拾遗”项目,把研究中国古建筑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转化成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公益项目,也是能够综合性的展示他思考力、执行力、领导力的一个亮点项目,可以说是整个活动列表中“学有所得、有所成”的一个集中体现。

但坦白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确定这种双主题的选择对Joe整个申请究竟是加分还是减分,很多人都说整个申请材料只需要有一条很明确的轴线,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纠结。但对于Joe自己来说,这两个方向的确是他自己都很感兴趣、不愿割舍的,所以最后无论是机构的顾问团队还是我们作为家长,也都选择了尊重他自己的决定。

04

文书相信孩子和顾问团队

惭愧地说,我在Joe的整个申请文书准备上是完全没做什么,虽然过程中也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内容上的建议,但整体来说,从高二学期末开始思考、梳理素材,到暑假集中性的脑暴时间,以及高三开学后的一点点细微调整,我也只能说是做过程中的后勤保障工作,鼓励他多和顾问团队和学校指导老师交流。

归根结底,文书更多还是见仁见智的一个内容,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相信拥有丰富经验的机构顾问团队和学习指导老师,一定比我们自己一知半解的个人感受更加靠谱。

选校是一个难题,您和孩子在选校时都考虑了什么因素?机构老师们给予了什么样的帮助?

我相信确定建筑这个专业,已经帮助Joe在选校这个步骤上降低了很多的难度(相比很多基础学科的同学),但这整个过程依然艰难且纠结,尤其是确定ED学校这一关键选项。

“跳一跳也许可以够上的学校”这一标准说起来容易,真的实践起来仍旧有很大的空间,一方面是ED相对较高的录取率不容错过,另一方面则是美本申请的不确定性总让我们对申请更好一些的学校抱有期待。几乎经历了整整一个月的激烈讨论,最终还是在机构对于学校ED、RD录取成功率、学校招生官偏好分析等等的更加理性思考的指导下,我们才把目标确定在莱斯和康奈尔两所大学之间,Joe根据他自己的风格偏好确定了康奈尔作为ED学校。

RD的选择就更加常规一些,在机构建议的高中低搭配中,根据Joe自己对学校的背景了解稍作增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保底校选择了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这样一所US NEWS排名靠后但是QS排名相对靠前的学校,录取难度相对较低,公布录取结果的时间也比较早,在之后的结果等待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我们同时也进行了英国方向UCL的申请,也是出于同样的考量。

申请季圆满结束,您有什么心得想要分享给即将申请的学弟学妹们?

正如前面提到,和很多孩子不同,Joe的留学准备直到初升高的暑假才匆匆开启。过程中偶有波折,所幸得到学校老师们以及机构顾问团队的支持和帮助,最终也收获了令我们惊喜的成果。这其中得到的一些经历和思考,也希望前面所分享的内容可以能够给未来学弟学妹的申请之路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感触最深的是,坚持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耐心,但往往也很必要。从高一年级在校成绩不理想但奋力追赶,到申请过程中耗时近半年一点点琢磨众多申请素材的呈现直至满意,再到在不尽如人意的申请结果出来时,在收拾心情后能重新踏上征程,奔向远方或隐或现的曙光,我很欣慰Joe在这个过程里体现出来的精神力,也感激机构的团队对他作出的选择的尊重以及目标明确后同进退的支持。

康奈尔ED后,“Defer”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大家心情都比较低落。Defer就意味着重新回到起跑线,要和RD更大数量级的申请者竞争,还有随之而来的是否进行EDII以及选择哪所EDII的考量。我和机构的团队把这个决定交给了Joe自己,他选择了等待Cornell。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与顾问团队讨论后续活动的方案并着手整理准备给学校更新的素材。早申请结果出来后,我们向康奈尔提交了两次关于他各项进展的更新。

没有什么独立因素能是最后结果的直接影响因子,但作为母亲,我相信,在4个多月的等待后来自康奈尔通知上开头的Congratulations有一部分是他承担并坚持的结果。我为他自豪。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上海国际学校六大经典入学面试题+解析!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