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是怎么回事儿?

浅谈次贷危机

2008年,一场影响着全世界的危机轰然爆发——次贷危机。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件偶然,突然性的事件,相反地,这是一场酝酿已久,以今天的目光回顾过去必将发生的一场危机。牵涉范围之广,散户,银行,国家,影响之大,进出口,利息,一国之经济。

资本的残酷与人性的贪婪在此次危机发生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对资本市场敲响的警钟,也定将载入史册。

现如今,若想贷款则需走很多的程序,例如信用评级,资产等等方面以得出结论此人是否有能力偿还借出去的贷款。这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人们从银行所借来的钱,其实是另一个存款人的钱,如果无法偿还的金额过大,人们便会开始恐慌自己的钱是否还能取出来。

如果同一时间取钱的人太多,所导致的后果可能就是银行金融系统的瘫痪,其结果无法想象,毕竟商业银行除了存借钱之外,还会进行各式各样的投资。所以说,在贷款前对借贷人进行全面的评估是极其重要的。

时间拨回到2000年,为了进一步减小“9.11”事件后的经济衰退并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降息直到1%且极力支持人民群众购买房产。

浅谈次贷危机

从2000年开始降息,在2004年到达最低点

事实证明这的确刺激了经济。首先是消费者,银行开始以低首付,低利率的口号吸引那些因高昂的利率和首付从而退却的低收入人群从银行贷款买房。

浅谈次贷危机

买房热

我们需要先明确杠杆的意思。当人们拿价值50元的商品做抵押,贷款500元去做投资,这其中就是10倍的杠杆。简单来说,收益和风险都变为原来的10倍。买房的人多了,根据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房价自然会上涨。此时,不少人会用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杠杆买房来获取更高的收益,因为只要房价一直在涨,杠杆方就会获益,且杠杆越大,收益越大。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政府的激励,银行对房产贷款人并未有十分严苛的审查,一些人甚至拿一张照片就能成功贷款。由此证明这其中银行并不“关心”人们是否还得起,因为就算还不起,银行始终能将作为抵押物的房产进行售卖,按照房价上涨的趋势,银行无论如何也不会亏损。殊不知,第一个隐患就此埋下。

当银行手里攒够了足够多的贷款合同,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规避风险。于是他们将一个一个的贷款合同打包,组成了抵押支持债券,简称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之后,再将MBS分成优,良,差三个等级售卖给各大金融机构。

这项债券卖得火热,因为这是一项三方都可得益的交易。贷款人可以将房产抵押,套出更多的钱买一直在升值的房产,当要还款时,把房产售卖,赚取差价。银行充当中介人,成功规避了风险,又在金融机构与贷款人之间赚取了交易MBS的差价。

终端的金融机构也开心,因为按照现在情形,无论如何他们都将源源不断收到利息。由此埋下第二个隐患,提前假设贷款人都有能力偿还。

金融机构此时也有点担心,于是他们做了跟银行一样的事情,只不过这次对象是债券(通常指MBS),而不是贷款合同。先将MBS组合,变成债券,再将其分为三层进行售卖。由此出来的产品,债券的债券,统称为债务担保债券,简称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同时,那些买了CDO产品的金融机构也做了与上文一模一样的事情,将CDO再次打包卖给他人,赚取了现金,规避了风险。由此,雪球越滚越大,在经历了多轮的打包,分层,售卖的循环后,已经很难再想到一份CDO的源头竟是一份小小的贷款合同。

但如此热门的债券市场,和一套行云流水般丝滑的赚钱逻辑都基于一个前提,借贷人能按时地还钱。

CDO并不是终点。那些买了债券的金融机构意识到如此大的雪球若崩塌,将造成无法估计的后果,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伤,他们为自己所购买的MBS或CDO等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购置了保险。大致的流程是金融机构每年交给保险公司特定的数额,如果在年限之内,金融衍生品并未出现任何的意外,保险公司可以白赚这几年所有交的保费。

可如果出了意外,保险公司需要承担所有的损失。同时,其他未购买任何金融衍生品的机构也可以参与其中。这些机构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机构同样也交保费,保的是某家购买了金融衍生品的机构,如果没有发生意外,保险公司同样拿走保费,如果出了意外,则保险公司同样需要赔付。这被称为信贷违约掉期,简称CDS(Creditdefaultswap)。这样一来,风险就被更加放大了。

浅谈次贷危机

房产抵押如何变成债券 更详细的分析

光景不长,2004年,因房地产的热门而导致经济强势回弹造成通货膨胀,美联储开始加息以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这在美联储眼中极正常不过的政策,却出乎所有参与到这场房地产泡沫的人的意料。一夜之间,泡沫轰然破碎。加息令商业银行不得不上涨借给借贷人的利息,可借贷者大多无存款,无资产,无信用,原本想靠着低利率,通过倒卖房产赚一波差价,突如其来的加息让计划失败,他们还不起钱了。

上文提到过的各种债券MBS,CDO,CDS能顺利在市场上流通的前提是借贷人有能力偿还贷款。现在他们还不起钱了,银行无法偿还金融机构的利息,金融机构无法还另一家购买了金融衍生品的利息,由此反复,一条逻辑线上所有大大小小的机构,银行,基金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不仅如此,因金融衍生品出现了问题,保险公司需要向他们的客户赔偿,且对每一份上了保险的金融产品,保险公司都要赔两倍甚至更多的金额,而这,已然远远超出保险公司所承受的范围。雷曼兄弟,曾是美国第四大投行,拥有百年历史,也在这一场危机中消失。经过统计,金融衍生品涉及的金额已远超贷款金额数几十倍,人们此时才意识到什么叫“资本的力量”。

次贷危机后,大部分的国家都或多或少经历了经济的衰退,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国国内的就业,科技,总产量逐渐走出阴霾。经济像是一个循环,从繁荣到萧条再到繁荣。说起经济周期,不同的学派其实也各有主张,颇有意思。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超发导致,这个很好理解。其次他们认为货币长期中性,意思是货币的引发只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别无其他,因为货币本身并不会带来新的贸易,科技的发展,以及任何会影响供给端的因素,供给应该保持一致,因此一个国家的总产量不会上升。根据生产函数Y = F(z,K,L) z表示资产存量,K表示劳动投入,以及L表示生产力,其中并未包括货币这一因素。

第三是永久收入假说,意思是政府的短期增支减税政策并不能有效提高总产值。当人们的收入获得增长,在时间的维度上,他们更愿意把额外的幸福感平摊成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所以对于短期总产量的贡献就相当于零。

浅谈次贷危机

货币主义认为短期货币超发和拉动需求不能使经济增长,只能导致通货膨胀

而凯恩斯经济学派并不能完全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国家总需求的变化和经济体的反应迟缓特点二者导致了经济的总体增长和衰退。这一理论被认为能很好地解释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根据这套理论,凯恩斯提出可以让政府代替群众来创造需求,因此在经济萧条之时,政府应当增支减税以刺激经济。

一方面政府可以发行更多货币来获得资金,但同时因为货币发行数量的限制,政府还需要频繁借外债以此达到目标。因此很多信奉凯恩斯主义的国家一般都债务累累。

浅谈次贷危机

凯恩斯主义认为适当货币超发和增支减税能促进经济

第三个学派是奥地利学派。他们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因为人会根据不同情况作出选择,增加或减少货币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人做出错误的决策。第二,资本是异质的,意思是任何资本都无法如货币一般有如此大的流动性和易使用性。

对于经济周期,奥地利学派认为是因为货币的超发所导致。政府超发货币会带给人民一种虚幻的繁荣,从而加大投资和增加雇佣。但同时物价也在飞速上涨,通货膨胀开始。所以政府不得不收缩货币政策,前面提到的加大投资和增加雇佣等计划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失败,金融泡沫崩塌,进入萧条。

最后做个总结吧,次贷危机爆发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金融产品的衍生,更多则是人类本就存在的贪欲。诚然在危机后的几年我们能总结出一套规律来解释爆发的起因,关于人的心理却很难因为这次危机而研究清楚。

诸多的学派其实也都是对历史做总结,找出一套符合规律的模型来预测未来。但也就是这种不确定性才凸显出经济这门学科的精彩。谢谢阅读。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IBDP如何获得满意的预估分?

下一篇

中考前后还有哪些国际学校开放考试?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